(共66张PPT)
仿写——题材内涵的丰富之处
1
“仿写”与“写作”
2
“民俗”与“文学”
3
仿“民俗”题材
4
仿“民俗”内涵
CONTENTS
目 录
写作文的小困惑
写什么
怎么写
“写的总是老一套!”
“少点文化味道!”
“600字以上的烦恼……”
方法一:学学仿写
……
“仿写”与“写作”
01
仿写,模仿范文进行写作。
照搬抄袭
机械堆砌
×
×
仿写,模仿范文进行写作。
仿
遣词
布局
造句
谋篇
遣词
布局
造句
谋篇
选材
立意
立意
选材
模仿范文
写出新作
写法
写法
提炼精华,确定仿写点
结合经验,创造新篇章
√
√
√
仿写,模仿范文进行写作。
爱上仿写
仿写到底
×
×
“仿写” ——“写作”
“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
——朱光潜
遣词
布局
造句
谋篇
遣词
布局
造句
谋篇
选材
立意
立意
选材
吸收融汇
写法
写法
佳作
揣摩实践
模仿范文
集合长处
自成风格
学习内容
仿写
题材
民俗
写作
“民俗”与“文学”
02
民俗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360百科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
“中国千年民俗,是华夏民族经过千年的社会生活所沉淀下来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 ——喻本伐《千年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在它的表象之后,是民俗学家正在揭示的深刻的
文化意象一一一种民族的、区域的集体无意识。”
——陈华文:《民俗文化学(新修)》
民俗的分类
1.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
2.社会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
3.精神生活民俗:游艺民俗、民俗观念
——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
节日文化民俗
示例:
过年挂春联,贴福字;除夕团圆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元宵节放烟花;三月三踏青;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挂香角子,系百索子;七夕要乞巧;重阳节喝菊花酒、登高、敬老等。
饮食文化民俗 礼仪文化民俗
示例:
除夕吃团圆饺子、十五吃元宵、立春吃春饼、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腊八喝腊八粥。
示例:
过年要拜年,进学堂要拜师,成年有成人礼,为老人祝寿,贺乔迁之喜,送行插柳,观棋不语,孝亲敬老,礼貌待客,与长辈同桌,长辈要坐上座,晚辈要照顾长辈等等。
游艺娱乐民俗 民风家风
示例:
民间的游戏 (翻花、斗草)、竞技(歌会、赛马会、赛龙舟、荡秋千、猜灯谜)、欢庆(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赶庙会)等。
示例:
淳朴好客,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做事诚信,知恩图报,谦让友善,勤俭持家,保家卫国等。
民间传统艺术(工艺)
示例:
社戏、秦腔、二人转、节日舞蹈、捏糖人(泥人、面人)、串糖葫芦、拉面、制作兔儿爷、制作风筝、刺绣、景泰蓝、造酒造醋、打铁、拉洋片等。
民间传统艺术(工艺) 民间传统生活方式
示例:
北京四合院的悠闲自在,养鸽,养鸟;乡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惬意闲适;云南的“种田能手多老太”的勤劳和“火车没有汽车快”的“慢生活”;人工传信的信客;走街串巷的货郎;穿乡走镇割麦的麦客等。
引入民俗记忆,让广告成为一种情怀
说明:视频引自“好看视频”
引入民间工艺,让生活成为一种文化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节选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引入民间风习,让诗歌更富情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送别折柳,离情依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登高,遍插茱萸】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春社庆祝,吹箫打鼓】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悬挂桃符,万户纳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上元不夜,燃灯放焰】
引入民俗场景,让画卷更富地域特色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水军演习】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吴儿弄潮】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盛况】
——周密《观潮》
引入生活习俗,让细节更耐读耐品
《背影》——朱自清父亲送行时“为子买橘”
绍兴风俗:“橘”谐音“吉”,对远行人的美好祝愿
滴水藏海:人生至暗底色,唯有一橘尚明。
有意无意的一笔,父子深情涌动。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元旦第一句话被要求说“恭喜恭喜”,阿长喂鲁迅吃“福橘”
传统习俗:新年的吉祥话预示一整年的平安幸福
滴水藏海:人生惨淡多舛,渴望幸福依然。
年少不知真味,回望才懂艰难。
引入节日习俗,让民族艺术多样灿烂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村寨传歌:
来自民间,出于热爱。广泛参与,热闹非凡,场面宏大,气势壮观。
是民歌的传递,是艺术的展览,更是文化传承的课堂。
民俗与文化传承
我们的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至今,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装点我们的文化生活,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为文化历史的传承,民俗还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因子,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文明,蕴含着民族情感与祈愿,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喜爱并珍视,理解并铭记,记录并传承。
让民俗走入我们的文字,绽放出它应有的美丽……
使用民俗题材的误区
植入民俗
堆砌民俗
×
×
题材·着力点·内涵
生活题材
民俗题材
吃饺子
家人爱吃的美食,
生活事件,母爱
民间工艺,家族习惯,亲情守望,民族祈愿,家风传承
卖货郎
赞颂质朴善良的普通劳动者
货郎担子的古朴,方式传统,传统美德,行业的消亡
找准
民俗题材的着力点
挖掘
民俗题材的内涵
写民俗类作文要注意
仿“民俗”题材
03
(1)民俗题材:饮食文化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韩逸萌《奶奶的粽子》
仿写点:聚焦于“备”,写出好心情。
(1)民俗题材:饮食文化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奶奶的粽子》
仿写点:聚焦于“做”,写出全过程。
(1)民俗题材:饮食文化
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奶奶的粽子》
仿写点:聚焦于“食”,写出色香味。
(2)民俗题材:节日风俗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已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 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仿写点:详解“玩法”,写出玩中之趣。
(2)民俗题材:节日风俗
第一次从春联里感受到文化魅力是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除夕早上,我在阵阵鞭炮声中起了床,走到院子里,一眼就看见门前挂着一个纸糊的大红灯笼,三面土窑洞的门框两边整整齐齐地贴着三副红对联,上面写的多是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吉祥福禄之类的话。我转过身来一抬头,在院子当中的老槐树上看到一张红纸条,上面用黑色的毛笔字龙飞凤舞地写着“抬头见喜”四个字。我的心怦然而动,就像真的被人告知即将碰见喜事一样兴奋。我走到散落着花炮纸衣的磨盘跟前,惊讶地发现磨扇上也斜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白虎大吉”。“白虎”二字把这些貌似温顺的农具狰狞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白虎大吉”,如此满怀敬意地虔诚祷告,却似乎让与之时时较量的庄稼人暂时放下了紧张的心情,进入了安逸祥和的修整期,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准备信心百倍地在神灵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再大干一年的决心。
——杨晓景《红纸上的中国字》
仿写点:铺排“物象”,渲染节日之喜。
(3)民俗题材:传统技艺
铁匠铺在小街一隅,门前挂着各式各样打成的铁器,被风吹着,晃来晃去,像腊月里风干的咸鱼腊肉。暗黑的小屋里,弥漫着铁器淬火的青烟。铁匠张一阵阵咳嗽,风箱沉重地呼吸着,小屋的心脏,在呼吸中搏动。
坚硬的铁,锐利的铁,在铁匠张的炉膛里软化成一块块红红的豆腐。烧热的铁块被钳子夹起,放到铁砧上,铁匠张像公牛遇上红布,肌肉绷紧着,迸发出全身的激情。手中的铁锤砸下去,铁匠张的身体随着铁锤的反弹,跃起,下落,跃起,下落。汗,炉火,风箱,红铁,青烟,黑脸,咳嗽,弹跳,抡圆的胳膊,构成小屋中的力之舞。从铁块到铁器,在铁匠张的手里一点点成型。最后淬火,浓烟中小屋腾起铁的特有的咸腥味。
——《手艺的黄昏》
仿写点:高光“技艺” ,凸显传统之妙。
(4)民俗题材:民间艺术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仿写点: 特写“场面” ,凸显艺术之精。
(4)民俗题材:民间艺术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虹关何处落徽墨》
仿写点:紧扣“精髓”,尽显文化之韵。
(5)民俗题材:家规家风
爷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离县城五公里的村庄。按说离县城这么近,村庄应该很开放。但是土墙,茅草,固执的观念,让它保留着古老的模样。爷爷一生都在这个小村庄里遥望与幻想。
我出生的那一年,爷爷81岁。但是他还像壮劳力一样侍弄着40多亩地,耕种,除草,收获……动作慢了,但是进度一点也不输别人。伯父和父亲劝他让别人种一些,他总是不愿意。“人就和工具一样,越用越好用,不用就会生锈的,我还能干得动。”实在没有办法,父亲瞒着爷爷去找别人种……爷爷知道后,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等父亲外出打工后,爷爷又和人家好说歹说,将地要了回来。在我记忆里,爷爷是没有睡过懒觉的。……
——《镌刻在土地上的家风》
仿写点:显化“观念” ,凸显家风之正。
(6)民俗题材:生活方式
北京春天多风,但上午天气总是好的。暖日暄晴,春云浮荡,站在小小的四合院中,背抄着手,仰头眺望鸽子起盘,飞到东,看到东,飞到南,看到南……鸽群绕着四合院上空飞,一派葫芦声在晴空中响着,主人悠闲地四面看着,这是四合院春风中的一首散文诗。
丽日当窗,你在室中正埋头做着你的工作,听得窗根下面“嗡嗡……”地响着,是什么呢 谁家的孩子正在院子抖着从厂甸新买来的空竹。这又是四合院春风中的一首小诗。
——--《老北京的四合院》
仿写点:白描“生活” ,凸显诗意之美。
民俗题材作文写作着力点:
饮食文化:聚焦“美食”,凸显感官之享
节日习俗:闲话“玩法”,凸显俗中之趣。
节日场面:铺排“物象”,凸显节日之喜。
传统工艺:高光“技艺”,凸显传统之妙。
民间艺术:紧抓“精髓”,凸显艺术之精。
家规家风:显化“观念”,凸显家风之正。
生活方式:白描“生活”,凸显诗意之美。
。
仿“民俗”内涵
04
民俗内涵
民俗更像一个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棵树,但更要学会看到这棵树赖以生存的广袤大地和身处其中的无尽森林。这大地和森林,就是孕育民俗并与民俗共生的民族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1)民俗内涵·民族智慧
皮影戏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正应了爷爷说的一句话:“看戏哩比世理。”戏中有除恶扬善的钟馗,也有劈山救母的陈香,还有正直公平的包拯,他们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是那些“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人,把它们深深地嵌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
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家乡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当年皮影的制作者和表演艺人都已年逾古稀或相继辞世,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全面开展,我们期待着皮影戏美好的未来!
说明:《怀念皮影戏》选自豆丁网
民间传统艺术的智慧
(1)民俗内涵·民族智慧
……
我珍藏着一把铁匠张打的剪刀。虽没有流水线制作的光滑精致,但历经十几年仍锋利如初。剪刀表面有铁锤留下的浅浅的痕迹。这包含铁匠张的力与汗、情感与技巧。希望与梦想的剪刀,让人想见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包藏着一个手艺人炽烈的热爱和简单的幸福。
文明的曙光赶走了蒙昧的夜色,也消解了所有“笨拙”的手艺。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铁匠张们便终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是在每个飘着细雨的黄昏,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风箱、炉火和那张写满快乐的消瘦的脸。
——《手艺的黄昏》
传统工艺的智慧
手工技艺在现代文明中日渐式微的无奈与惆怅,呼唤人们珍惜保护
(2)民俗内涵·民族情感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对勤劳能干、热诚无私的小朋友和平桥村的淳朴好客的民风的喜爱赞美
对人人平等互爱、真诚纯净、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
(2)民俗内涵·民族情感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奶奶的粽子》
对亲人的依恋
对儿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民俗内涵·民族情感
其实,年轻人已经不像我们那样喜欢吃月饼了,觉得油腻又太甜。但我去这家华人超市的时候,不少华人大学生花比买一个汉堡包贵几倍的价钱买一块双黄莲蓉月饼。排在我前面到收银台的一个女大学生拿着一块月饼付款的时候,和收银员对话说的是汉语,一听口音就知道是老乡北京人。和她说起话来,她举着月饼一笑:好几年没回家了,但也要过中秋节呀,怎么也得吃块月饼尝尝家的滋味呀,就当是回家了。
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这一点,赵园说得对,正因为如此,乡愁才有了价值。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无论是千里迢迢真正意义上的还乡,还是如这位女大学生一样精神还乡。
——肖复兴《乡愁的滋味》
故乡情结
(3)民俗内涵·民族文化
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让人魂牵梦萦:鸽哨与空竹。
……
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
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
——王开岭《天上的那件事》
生存方式的变化,人类变得功利狭隘,缺乏梦想
呼唤传统文明与诗意人生优雅回归
(3)民俗内涵·民族文化
爷爷一生都是在这个小村庄里度过的。窑洞几间,薄田几亩,没有人生的辉煌,没有家财万贯。当这一幕幕的情景犹如电影般在我眼前闪过的时候。我这个18岁的少年明白了,就是这个平凡的老人告诉我:做人要勤奋,要和善,要勇于承担。这些在课本中被归纳出来的道理,他却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仔细地阐述着。他没有上过什么学,字认不得几个,但是却用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今,父亲业已步入花甲之年。很多时候,我能够从父亲的身上看到爷爷的影子。一样的任劳任怨,一样的勤勤恳恳。20年之后,又有一个勤奋、和善、任劳任怨的老人在我的生活中。哥哥长我10岁,我似乎已经知道他老时的模样了,或者那也是我老时的模样。 —《镌刻在土地上的家风》
传统美德、家风传承
(4)民俗内涵·民族精神
篇名 句子 民族精神
《回延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奋发图强,锐意进取
《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出了的那么一股劲儿!”“奇伟磅礴的能量” 意志顽强,勤劳勇敢、追求美好,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灯笼》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民族自尊,家国情怀,为民族大义而英勇无畏
民间工艺的背后——
蕴含着千年不变的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蕴含着一代代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
民俗类别·社会活动
民俗背后——
无论困厄坎坷,依然不屈不挠、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坚定执着;
无论时光流走,依然世代相袭、坚守不变的对美好生活的信念与追求。
民俗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情结。无论漂泊多远,依然心心念念;无论路有多远,依然梦绕魂牵。民俗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积淀,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将民俗烙印在了心里,流淌在血液中,那是对故土的依恋,对家庭亲人的热爱,对传统文明的坚守,对民族精神的践行。
民俗留心间,功夫在生活
做用心的观察者,关注民俗,开阔视野。
做认真的记录者,增加积累,丰富素材。
做睿智的思考者,思考内涵,加深理解。
做有担当的传承者,用笔书写,用行动去保护。
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传满古今巷——致敬秦腔文化(节选)
……
小小的戏台,黄晕的灯光,五湖四海的看客……大家围坐一堂,柔和的灯光填满了人与人的间隙,喧嚣的小馆内仿佛有着与外界寒流不和的温情……
弦乐响起,演员登场,她身穿红色霞帔,头戴点翠头面,光彩流动,配着惆怅的乐曲,在高台上演绎着姑娘娇羞的体态。一颦一笑,温婉在眉眼间流露,浅浅的酒窝似有注不满的柔情……台下观众们的掌声频频响起,姑娘用大袖长衣遮住面颊,甜甜地笑了。
开演前——场景意象组合,渲染观众的期待之情,聚焦于秦腔这种民间艺术;聚焦于艺术表演者,从她的戏服装饰、动作表情,展现秦腔艺术的魅力。“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下文更精彩的表演做铺垫。
学生习作:传满古今巷——致敬秦腔文化(节选)
婀娜的仪容将观众带入了少女起伏的故事,婉转的嗓音也丝毫不比扮相逊色,像极了随风摇摆的银铃,时而惆怅、忧郁,时而恳切、欣喜,把少女塑造得活脱而灵动。“好!” 我们为这个娇柔女子而由衷喝彩。
她还有更多的表演。原来她是个多面体。无论是男人的倒立,掉毛,僵尸,矮子功……还是女子的打袖,盘袖,正搭臂袖……她用她栩栩如生的表演,用虚拟场景展现的剧情真实;她用她或铿锵有力或百转千回的唱腔,对人物心理做细致入微的诠释……安静,只有静静地注视和暗暗地折服,只有来自于心的赞叹和烙印于心的震撼。秦腔艺术,中华艺术!
演出中——对秦腔的表演展开特写,聚焦于嗓音带来的艺术美感,凸显秦腔的艺术魅力;继而铺排秦腔艺术更多的表演形式,从剧情、唱腔再次展现秦腔艺术魅力。通过观众的反应和心理描写侧面烘托魅力之大。
学生习作:传满古今巷——致敬秦腔文化(节选)
艺术之为艺术,一定有超脱于技术之外的热爱与坚守,这份热爱,能够让他们受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楚;这份坚守,能够让他们耐得住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这样,这些秦腔艺术家就不仅因为他们的艺术而伟大,他们的伟大,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使命——传承。
我坚信,在那个暮春,仲夏,深秋,寒冬,永远有人因为坚守而最终倒下,而有更多的人站起,抛出掷地有声的誓言。无数次从泪眼中看到伙伴的坚持,师父的信念;无数次从地板上爬起;无数次的嘲笑与训斥;无数年的传承,无数人的坚持……只为弘扬的那一刻,那一瞬间,只为把它传得更远——传至千古,传遍小巷……
演后思——立足于艺术,作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索,从艺术层面寻根到对艺术的热爱和为艺术的坚守以及对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层层递进,很有深度。
四合院
喜欢一座城,是因为城里的某一处景致亦或某一个符号,四合院就是北京独有的景致,也是北京特有的符号。
四合院,我欣赏你!
欣赏四合院,就在一个“合”!这“合”,是独立的合,是自我的合,是主动的合,是与人无憾、与世无争的“合”!
这篇文章书写北京四合院,展现在四合院中体现的人与人和谐共处、互敬互爱、和睦友好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这个片段先总写,仿写《安塞腰鼓》直抒胸臆的赞颂方式,同时运用排比句对“合”的内涵予以阐述。
四合院
这个“合”——
使人想起:京华故世入斜阳!
使人想起:空中鸽子轻轻哨,架上花儿细细春!
使人想起:一片片土瓦下,大碗儿茶清香弥漫,茶盏对八仙;一声声京腔里,四方睦邻亲如一家,温暖而清新!
这是中间的分述段。作者再用排比段,用具体的物象组合,完成对“合”的内涵的进一步解说。一句、两句、很多句的叠加,使排比有一种奔腾汹涌、一浪高过一浪之感。
四合院
一个庭院,便是一家人,是茶余饭后的家常笑语的滥觞地,是亲情的守护港湾。它不再安静,多了许多烟火气,小小的四合院,轻轻包住一家的和谐,使人倍感温暖。北京城最好的景致,最好的符号不正是这一座座四合院吗?
这是最后的总结段。在前文基础上,作者深入挖掘四合院的内涵,把四合院文化意义定位在互敬互爱、和谐相处、温暖温馨的人与人相处模式和共同情感上,很有深度。
写作文的小收获
民俗
仿写
让作文题材更新鲜!
更有文化味道!
题材更丰富!
内涵更丰厚!
尝试一下吧——
练练笔
五花八门的年节讲究,风味各异的传统美食,妙趣横生的节庆活动,古韵幽幽的民间艺术……它们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认知,传承着我们的文化。请你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民俗题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你还可以配一二张图片,使你的作品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