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4 08:42:11

文档简介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琮、玉璧等多种玉器,其种类与数量在不同规格的墓葬中区别较大,如规模最大的反山墓区出土物中玉器占90%以上,种类精良,而卞家山墓区出土玉器相对较少且种类单一(如下图)。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
A. 神权政治影响力凸显 B. 国家权力趋于集中
C. 区域间联系趋于频繁 D.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提。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种类与数量在不同规格的墓葬中区别较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随葬的玉器,其数量和种类与不同等级的墓葬相对应,即王族、贵族、平民等使用玉器必须依照严格的等级规定,体现出鲜明的阶级分化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神权,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国家是否形成及权力是否趋于集中,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区域间经济文化交往渐趋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东汉时期,察举中多“授试以职”,使(秀才、孝廉)“便习官事”,“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由“功”见“能”,以见“政事”之“能”,使“试职”之法发挥重大作用。这一举措( )
A. 彰显了政治理性色彩 B. 表明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 保证了吏治清明高效 D. 折射出选官为权贵阶层所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授试以职”“便习官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为了避免察举人才中存在“不明真伪”“非能显”的情况,在选任中设置“试职”之法,对即将任命的官吏的从政能力进行考查,这彰显了政治理性的色彩,有助于减少平庸之人进入官僚群体,A项正确;B项不符合察举制的特点,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察举制为贵族所垄断,排除D项。故选A项。
3. 据史料记载,青苗税是唐代巴蜀地区的一项重要税收项目,文宗太和四年(830年)五月,地方宣抚使崔戎上奏曰: “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七、八百文,征敛不时。”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巴蜀地区( )
A. 两税法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 B.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高
C.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D. 赋役制度完成货币化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代巴蜀地区对茄子、姜、芋等农副产品课以重税,成为当地赋役的重要部分,这实质上源于当时该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的商业化种植已颇具规模,B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青苗税,未反映出两税法对农村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农业上田间的精心细致耕作和管理,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耕作方式,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中耕作技术的提升,排除C项;16世纪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赋役制度出现货币化转变,这是在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 程颢指出:“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虽二帝、三王不无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程颐进一步阐明:“夫变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迹之至著,莫如四时……则与天地合其序矣。”二程的论述( )
A. 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B. 蕴含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C. 强调了社会变革应顺时顺势而为 D. 阐释追求天理的正确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二程认识到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先代圣贤也注重随时因革,并且变革应遵循“时”和“势”,因势利导,C项正确。北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还是儒学,“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二程的这一思想具备一定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追求天理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5. 如表所示1753—1778年中国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 )
年份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 510000 320000 77000 51000
1754 515300 325481 51759 75759
1755 486267 327969 76775
1774 541553 358.805
1775 541863 354297
1776 588407 352861 62608
1777 588453 368877 72390 53844
1778 556185 374407 72428 54256
A. 农耕经济持续衰退 B. 国家财政收入资金短缺
C. 外贸政策发生调整 D.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3—1778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因此呈现出原来多海关征税格局转变为粤海关为主体的格局,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农耕经济的衰退,排除A项;仅仅从海关关税一个方面无法得出财政资金整体上呈现出短缺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海关,即对外贸易的问题,不能得出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6. 针对当时采矿行业的弊病,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书曰:“商民有未奉批不敢开矿者,有土客争开致成斗讼者,亦有恃矿章未定私自挖运致多中外膠葛者,或洋商冒称华商……必须有详确定法,随处示以范围,方能去害兴利。”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 走中体西用的发展道路 B. 矿业公有符合国家利益
C. 抑商政策仍有经世价值 D. 制定经济法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商民有未奉批不敢开矿者”“恃矿章未定私自挖运致多中外膠葛者”等可知,张之洞认识到采矿业中的经营行为因缺乏法律章程而出现了种种乱象,因此制定采矿业法律对规范采矿经营行为具有重要价值,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对西学的借鉴,排除A项:张之洞强调利用法律规范采矿业,而非收归国有,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制定采矿业法律的重要性,未涉及抑商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 如表是1920年北京敷文社出版的《最近官绅履历汇录》(部分)。材料反映的状况可用于佐证当时( )
籍贯 人数 % 籍贯 人数 %
江苏 610 12.80 贵州 80 1.67
浙江 500 10.49 山西 75 1.57
广东 381 7.99 陕西 71 1.49
河北 365 7.66 广西 68 1.42
福建 310 6.50 吉林 61 1.28
安徽 310 6.50 甘肃: 34 0.71
湖南 268 5.62 蒙古 28 0.58
湖北 268 5.62 黑龙江 22 0.46
四川 204 4.28 热河王 6 0.12
山东 173 3.63 新疆 4 0.08
A. 社会转型中新旧势力的冲突 B. 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地区差异
C.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D. 乡绅成为革命主要领导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20年时,东部沿海地区及南方是官绅群体最主要的来源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面源于明清以来这些地区经济与文化水平的领先,另一方面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东部沿海地区最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因此涌现出大量的近代知识分子,这体现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地区差异,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绅籍贯的差异,与新旧势力冲突、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无关,排除AC项;这些官绅并非都是拥护民主科学思想的革命派,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28年,中方加入《防止伪造货币国际公约》之际,国民政府提出保留条款,称“中国因有领事裁判存在之特殊情形,恐于执行引渡外犯时,有所室碍。若仅对于无领事裁判国人民执行引渡则颇不公平”,并声明若此,中国不负引渡义务。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印证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 B. 源于当时外交环境明显改善
C. 蕴含着“废约”的鲜明意图 D. 表明公约难以约束列强行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次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将利用国际公约当作服务于“废约外交”方针的工具,希望以参加国际公约为契机,向国际社会表达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外交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国民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体现出国际公约实际上是否对帝国主义列强产生了约束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6年,毛泽东指出,对敌人应“实行专政的'大民主’”,而“人民内部的问题和党内问题的解决的方针,不是采用大民主而采用小民主”,即微风细雨般的进行思想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这一思想( )
A. 适应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 意在维护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C.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D. 折射出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将阶级斗争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大民主”与人民内部的“小民主”相区别,这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凝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A项正确;材料主要在探讨如何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对立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根据中共十三大精神指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加工业要践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即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一战略的制定( )
①表明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②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前进目标
③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④利于发挥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两头在外”是指原料进口、生产国内、销售出口,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即原材料、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样可以解决沿海地区与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尖锐矛盾,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及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顺应改革开放发展需求,因此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因此①错误,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因此②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 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公共决策虽然是以城邦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但贵族为了贵族的自我发展,平民为了平民的个人权益,这导致所有人表面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归根结底却是“自我服务者”。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的这一状况( )
A. 暗藏着城邦内部分化的风险 B. 直接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 表明主权在民原则尚未建立 D. 是对实质平等过度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时期(世界中国)。据材料“但却不考虑贵族与平民,贵族为了贵族的自我发展,平民为了平民的个人权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全民参与机制,民主决策虽出于集体利益,但不同阶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表面上城邦利益至上,但当城邦利益与本阶级利益发生冲突时,即做的决策仍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这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加剧城邦分化的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政治的非理性导致暴政,排除B项;雅典的主权在民原则已经确立,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中世纪晚期至17世纪,西欧大城市里仍保留着某些农村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中有牧人、乡村警察、农夫、葡萄种植者,法兰克福等还拥有三年轮作的耕地:为此,威尼斯甚至还要禁止“在城市中养猪”。这表明当时西欧( )
A. 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B. 城市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低 D. 城乡社会分工尚待推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至17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中仍保留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这实际上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欧城市化水平低,而城市中农业经营活动的保存表明城乡社会分工水平不高,城市化有待进一步推进,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西欧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并不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紧密,排除A项;城市化水平低并不等同于城市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城市中这些农业产生活动主要用于自给自足还是作为商品销售,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7世纪以后,殖民地以及海外贸易的利益得到越来越高的估价。在一个不断斗争的世界中,重商主义的国策同殖民地统治、贸易垄断以及伴随同殖民地之间日益增长的航运而建立的制海权等结合起来构成了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这一发展趋势( )
A. 促使外交制度体系的生成 B. 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
C. 导致国家间冲突性质变化 D. 彰显了欧洲垄断资本的强大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后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国家加强对殖民利益和霸权的争夺,这些经济霸权成为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国家之间的冲突性质由封建主之间领土和宗教分歧等因素引起的战争,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主权国家整体利益的现代战争,C项正确;17世纪,欧洲国家派遣外交使节和使团,近代外交制度建立起来,排除A项;早在中世纪晚期及近代早期,宗教改革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19世纪后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契约充斥着“人为性”,是一种“虚构的完美”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不在于理性契约的建构,政府掌权人自认为能像手摆布棋子一样摆布偌大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但却未考虑到棋盘中的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原则。亚当·斯密的这一观点( )
A. 凸显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性 B. 强调社会秩序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C. 深刻地批判了启蒙理性主义 D. 迎合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时代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亚当·斯密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社会契约下政府为维护统治与社会秩序的行为比不上社会秩序的自我调节功能,社会中的个体按照各自原则行动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类社会秩序的自发进化与和谐发展的过程,应实现“自然自由的社会制度”,B项正确;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性,材料未体现出,排除A项;亚当·斯密是对社会契约的批判,而非批判理性主义,排除C项;这一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而早期殖民扩张时代奉行重商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面是1935年英国人伯纳德·帕特瑞吉发表的漫画《她能控制住他吗?》。该漫画深刻揭示了( )
A. 大国一致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B. 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D. 国联激化了国际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世界)。据材料漫画中象征“国联”的柔弱女子试图以一己之力将青面獠牙、高大强壮的“战争”怪兽关锁在笼子里,但又显得力不从心,让人不禁对其是否能将其锁住产生了疑问与担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缺乏稳定性,而在其基础上建立的国联难以承担维护战后和平的重任,世界大战一触即发,B项正确;大国一致原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联合国采用的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方法,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未体现出,排除C项;漫画反映出国联难以真正发挥解决争端、制裁侵略的作用,而非激化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拉美地区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如下图,单位:%,不含加勒比国家),在大部分年份中,作为拉美工业支柱的制造业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可用于研究拉美国家( )
A. 工业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B. 与发达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拉大
C. 对全球化融入水平较低 D.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表格可知,在大部分年份中,拉美国家的制造业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表明制造业不再是经济的最主要增长点,制造业一定程度上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其发展已出现疲软,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这反映出工业化发展曲折,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拉美国家本身制造业与经济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出其与发达国家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能说明与发达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拉美国家本身制造业与经济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对全球化融入水平较低,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拉美国家本身制造业与经济发展情况,不能说你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地方税粮因转输艰难、灾伤薄收等多逋欠,军饷常出现数月无支的情形。于是,明代组建了中央催办机构和地方催办机构:中央层面,皇帝对全国政务有最高催办权,内阁拟定催办建议;地方层面,设置巡抚、巡按督察参罚官员,沟通上下,府、州、县执行具体催办事务。上催下在于执行,下催上在于处理、决断,同级催同级在于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大明律》对文书运转、稽程有如下规定:“凡官文书稽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张居正根据政治事务、经济政策执行等弊病,请求予以改革,“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即建言立法者,亦虑其终之罔效,不敢不慎其始矣。致治之要,无踰于此”。然而,上级催办之令急迫、需索繁多、差官云集,催办期限不合理,官员因己私以催办为名行利已之事,朝廷宽恤诏令已下而有司视为不见仍行催促,还有因催办而起官民冲突,或民穷盗起。
——摘编自黄梦巧《明代政务催办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工作催办制度不断推进。对领导批示要求检查的某些问题的查处解决情况搞跟踪督查催办,称之为“专项查办”,其范围不只限于人民来信反映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大量的属于事情重大、性质严重、久拖不决或无人过问的问题。“走下去”即深入部门或基层亲身调查、督查催办是适应此类重大事项的最佳模式。其中,人民来信、上访等成为重要的政务反馈渠道。“文件催办”是机关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适时加以跟踪督查催办,以使承办部门在要求时间内把公文或公事办完,主要包括上级对下级机关、平级机关之间、下属送上级机关等多范畴。
——摘编自河北政报《浅谈政府办公厅(室)的督查催办工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政务催办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明代政务催办,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工作催办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政务催办的认识。
【答案】(1)特点:催办体系较为完备;负责催办官员权责明确;催办事务涵盖政治、经济等多领域;注重立法保障;催办与政绩考核相结合;催办期限、效果存在明显的弊病。(任答两点即可)原因:自然灾害等治理难题频发;行政制度积弊丛生;官员个体执行不力(懒怠政事);巩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不同之处: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践行了群众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现代化政府管理和工作模式。(任答两点即可)认识:政务催办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催力的民主监督功能;应践行人民主权原则。(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明代组建了中央催办机构和地方催办机构”可知,催办体系较为完备;据材料一“中央层面,皇帝对全国政务有最高催办权,内阁拟定催办建议;地方层面,设置巡抚、巡按督察参罚官员,沟通上下,府、州、县执行具体催办事务”可知,负责催办的官员权责明确;据材料一“ 根据政治事务、经济政策执行等弊病,请求予以改革”可知,催办事务涵盖政治、经济等多领域;据材料一“《大明律》对文书运转、稽程有如下规定”可知,注重立法保障;据材料一“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即建言立法者,亦虑其终之罔效,不敢不慎其始矣。致治之要,无踰于此”可知,催办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据材料一“上级催办之令急迫、需索繁多、差官云集,催办期限不合理,官员因己私以催办为名行利已之事,朝廷宽恤诏令已下而有司视为不见仍行催促,还有因催办而起官民冲突,或民穷盗起”可知,催办期限、效果存在明显的弊病。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明初,地方税粮因转输艰难、灾伤薄收等多逋欠,军饷常出现数月无支的情形”可知,自然灾害等治理难题频发;据材料一“张居正根据政治事务、经济政策执行等弊病,请求予以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行政制度积弊丛生;据材料一“张居正根据政治事务、经济政策执行等弊病,请求予以改革”可知,官员个体执行不力(懒怠政事);据材料一“明代组建了中央催办机构和地方催办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其范围不只限于人民来信反映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大量的属于事情重大、性质严重、久拖不决或无人过问的问题”“人民来信、上访等成为重要的政务反馈渠道”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践行了群众路线;据材料二“对领导批示要求检查的某些问题的查处解决情况搞跟踪督查催办”并结合所学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据材料二“‘走下去’即深入部门或基层亲身调查、督查催办是适应此类重大事项的最佳模式”“‘文件催办’是机关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适时加以跟踪督查催办”并结合所学可知,遵循现代化政府管理和工作模式。
第二小问认识,认识类的材料题一般谈经验教训,可以从催办本身、催办的作用和催办的原则等方面来分析;从催办本身来说,据材料二“大量的属于事情重大、性质严重、久拖不决或无人过问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务催办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从催办的作用来说,据材料二“人民来信、上访等成为重要的政务反馈渠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应充分发挥催力的民主监督功能;从催办的原则来说,据材料二“范围不只限于人民来信反映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大量的属于事情重大、性质严重、久拖不决或无人过问的问题”可知,应践行人民主权原则。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荫桓的命运沉浮张荫桓,晚清大臣,数次出使海外,与多国公使建立关系网络。其为变法之先导,“戊戌六君子”遭斩于菜市口后,张荫桓遭下诏诛杀,后由于外国干涉而得以免死,转为流放新疆。最终于1900年再次被慈禧下诏诛杀于成所。
下面是诏杀与营救及死后多方人士的态度与做法
“他背叛了我,现在变成了我的敌人”
——李鸿章
“各国公使为一位曾经出使外洋的中国大臣提出最强硬的抗议,才暂时保全了他的性命……这样一种判决,是如何的可怕”
——【美】马士
(慈禧招抚义和团,公开向列强宣战后)张荫桓长期从事外交,实乃“汉奸”“通敌”的代表
——义和团
“(应)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溢典”
——美国公使
(张荫桓死后)“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英、美两国邦交”
——李鸿章
——摘编自徐漫《从张荫桓之死看晚清政局》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影响张荫桓命运沉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防止“张荫桓之死”的再次发生?
【答案】原因:清政府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晚清近代外交意识的缺乏;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弱小和自身的局限性;中外矛盾的加剧(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清政府内部战和不定的外交态度;多国外交士人的态度。(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做法:推翻封建清朝统治;推动民主革命的开展;提升综合国力,建立平等外交;寻求新的救亡图存力量(壮大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推动思想启蒙,培养民众近代外交意识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法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其为变法之先导,‘戊戌六君子’遭斩于菜市口后,张荫桓遭下诏诛杀,后由于外国干涉而得以免死,转为流放新疆”“他背叛了我,现在变成了我的敌人”可得出清政府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晚清近代外交意识的缺乏;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弱小和自身的局限性;根据材料“(慈禧招抚义和团,公开向列强宣战后)张荫桓长期从事外交,实乃‘汉奸’‘通敌’的代表”“(应)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溢典”可得出中外矛盾的加剧(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清政府内部战和不定的外交态度;根据材料“各国公使为一位曾经出使外洋的中国大臣提出最强硬的抗议”可得出多国外交士人的态度。
第二小问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防止“张荫桓之死”的再次发生,必须要推翻封建清朝统治;推动民主革命的开展;提升综合国力,建立平等外交;寻求新的救亡图存力量(壮大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推动思想启蒙,培养民众近代外交意识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近代中西方部分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
人物 阐释
鲁迅
“文化一词既包涵其一般含义,指文明的智力方面,也包含其作为分析性范畴的菜些含义,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如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类型等等”
叶法无
“所谓文化,是社会的团结力、思想的系统、民族的信仰。故文化在其表现方面是物质的,然后在其全体的意义上却是精神的事物”
普芬多夫
“借助他人的协作、劳动和发现,同时也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思索,再或凭借神灵的启示,每个人便可以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伯内特.泰勒 “文化”对人有启蒙的意义,能够开发和完善人类精神的每一部分,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摘编自马炳帅《近代中西“文化”概念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的任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彰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点。
论述:近代中国“文化”概念强调了文化主体的民族性和文化功能的“救亡”性,这反映出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及国人对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追求。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倡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但这种“文化”有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主体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实际上折射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下,先进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近代国家意识日益凸显。无论是维新变法或是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因此强调文化的凝聚功能。
综上,近代中国“文化”的概念折射出近代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不懈追求。
示例二
论题:中西方学者“文化”概念的不同阐释折射出近代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论述:近代中国“文化”概念强调了文化主体的民族性和文化功能的“救亡”性,而近代西方“文化”概念更凸显“人”的地位,这种差异反映出近代中西方价值观和时代任务的差异。近代中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倡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主体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实际上折射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下,先进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近代国家意识日益凸显。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对“人”的重视,要求打破神学权威和封建秩序,解放长期被禁锢的人性,关注人本身和现实世界,人的至高无上性、理性被凸显出来,因此“文化”概念渗透出鲜明的人文主义和启蒙色彩。
综上,近代中西“文化”概念阐述侧重点的不同印证了中西价值观和时代任务的差异。
(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西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如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类型等等”、 “是社会的团结力、思想的系统、民族的信仰”等信息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彰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点。结合近代的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知识分子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意识的凸显等内容展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近代中国“文化”的概念折射出近代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不懈追求。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总结论题,如通过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的不同阐释可知,中西方学者“文化”概念的不同阐释折射出近代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结合所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世纪的进步为庆祝建市100周年,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历史上的第二届世博会(1893年曾举办第一届),并首次提出世博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行政管理大楼是博览会的指导机关,该建筑呈“E”字型,用铝材料锻造两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代表“科学”和“工业”威严地守卫行政大楼的入口。其余建筑物均规划了电梯、公用电话亭等芝加哥城市最先进的设备和设计理念。展馆内展出了“模范房屋”和“明日之家”“模范房屋”使用经久耐用的装修材料,节能电器设备,给人安静、舒适、自然;“明日之家”使用新型装修材料,让人真切感受科技工业的前景。本届世博会还举办了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讲座,理事会邀请救济家庭免费参观世博会,此外还树立了一个吉恩(一个说法语的黑人,被认为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的人)的复制房屋。
世博会组委会在扩大世博会建设规模上下足了功夫,招聘了5200名招待员,2.2万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举办世博会而被雇佣,给城市带来了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
——摘编自潘海林《“一个世纪的进步”——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主体表达的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怎样彰显“一个世纪的进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美国筹办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动因。
【答案】20. 彰显:展示美国的工业成果;展示芝加哥新颖和先进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呈现出美国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凸显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21. 动因:彰显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传播美国文化(传递美国男女平等、社会救济、种族平等等先进思想);抚慰经济萧条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创伤,增强人民战胜经济危机的信心;为以工代赈政策的推进创造条件;推动企业的繁荣和经济复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3年(美国)。据材料“用铝材料锻造两个力大无比‘巨人’代表‘科学’和‘工业’威严地守卫行政大楼的入口......让人真切感受科技工业的前景”和所学可得出,展示美国的工业成果;据材料“其余建筑物均规划了电梯、公用电话亭等芝加哥城市最先进的设备和设计理念”和所学可得出,展示芝加哥新颖和先进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据材料“‘模范房屋’使用经久耐用的装修材料,节能电器设备,给人安静、舒适、自然;‘明日之家’使用新型装修材料,让人真切感受科技工业的前景”和所学可得出,呈现出美国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据材料“还举办了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讲座,理事会邀请救济家庭免费参观世博会,此外还树立了一个吉恩(一个说法语的黑人,被认为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的人)的复制房屋”和所学可得出,凸显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3年(美国)。据材料“一个世纪的进步为庆祝建市100周年......规划了电梯、公用电话亭等芝加哥城市最先进的设备和设计理念”和所学可知,彰显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据材料“还举办了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讲座,理事会邀请救济家庭免费参观世博会,此外还树立了一个吉恩(一个说法语的黑人,被认为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的人)的复制房屋”和所学可知,传播美国文化(传递美国男女平等、社会救济、种族平等等先进思想);据材料“邀请救济家庭免费参观世博会”和所学可知,抚慰经济萧条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创伤,增强人民战胜经济危机的信心;据材料“在扩大世博会建设规模上下足了功夫,招聘了5200名招待员,2.2万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举办世博会而被雇佣,给城市带来了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和所学可知,为以工代赈政策的推进创造条件;推动企业的繁荣和经济复苏。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琮、玉璧等多种玉器,其种类与数量在不同规格的墓葬中区别较大,如规模最大的反山墓区出土物中玉器占90%以上,种类精良,而卞家山墓区出土玉器相对较少且种类单一(如下图)。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
A. 神权政治影响力凸显 B. 国家权力趋于集中
C. 区域间联系趋于频繁 D.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2. 东汉时期,察举中多“授试以职”,使(秀才、孝廉)“便习官事”,“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由“功”见“能”,以见“政事”之“能”,使“试职”之法发挥重大作用。这一举措( )
A. 彰显了政治理性色彩 B. 表明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 保证了吏治清明高效 D. 折射出选官为权贵阶层所垄断
3. 据史料记载,青苗税是唐代巴蜀地区的一项重要税收项目,文宗太和四年(830年)五月,地方宣抚使崔戎上奏曰: “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七、八百文,征敛不时。”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巴蜀地区( )
A. 两税法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 B.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高
C.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D. 赋役制度完成货币化转变
4. 程颢指出:“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虽二帝、三王不无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程颐进一步阐明:“夫变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迹之至著,莫如四时……则与天地合其序矣。”二程的论述( )
A. 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B. 蕴含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C. 强调了社会变革应顺时顺势而为 D. 阐释追求天理的正确途径
5. 如表所示为1753—1778年中国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 )
年份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 510000 320000 77000 51000
1754 515300 325481 51759 75759
1755 486267 327969 76775
1774 541553 358.805
1775 541863 354297
1776 588407 352861 62608
1777 588453 368877 72390 53844
1778 556185 374407 72428 54256
A. 农耕经济持续衰退 B. 国家财政收入资金短缺
C 外贸政策发生调整 D.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6. 针对当时采矿行业的弊病,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书曰:“商民有未奉批不敢开矿者,有土客争开致成斗讼者,亦有恃矿章未定私自挖运致多中外膠葛者,或洋商冒称华商……必须有详确定法,随处示以范围,方能去害兴利。”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 走中体西用的发展道路 B. 矿业公有符合国家利益
C. 抑商政策仍有经世价值 D. 制定经济法的重要意义
7. 如表是1920年北京敷文社出版的《最近官绅履历汇录》(部分)。材料反映的状况可用于佐证当时( )
籍贯 人数 % 籍贯 人数 %
江苏 610 12.80 贵州 80 1.67
浙江 500 10.49 山西 75 1.57
广东 381 7.99 陕西 71 1.49
河北 365 7.66 广西 68 1.42
福建 310 6.50 吉林 61 1.28
安徽 310 650 甘肃: 34 0.71
湖南 268 562 蒙古 28 0.58
湖北 268 5.62 黑龙江 22 0.46
四川 204 4.28 热河王 6 0.12
山东 173 3.63 新疆 4 0.08
A. 社会转型中新旧势力的冲突 B. 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地区差异
C.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D. 乡绅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
8. 1928年,中方加入《防止伪造货币国际公约》之际,国民政府提出保留条款,称“中国因有领事裁判存在之特殊情形,恐于执行引渡外犯时,有所室碍。若仅对于无领事裁判国人民执行引渡则颇不公平”,并声明若此,中国不负引渡义务。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印证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 B. 源于当时外交环境明显改善
C. 蕴含着“废约”的鲜明意图 D. 表明公约难以约束列强行径
9. 1956年,毛泽东指出,对敌人应“实行专政的'大民主’”,而“人民内部的问题和党内问题的解决的方针,不是采用大民主而采用小民主”,即微风细雨般的进行思想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这一思想( )
A. 适应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 意在维护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C.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D. 折射出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10. 根据中共十三大精神指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加工业要践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即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一战略的制定( )
①表明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②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前进目标
③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需要
④利于发挥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公共决策虽然是以城邦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但贵族为了贵族的自我发展,平民为了平民的个人权益,这导致所有人表面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归根结底却是“自我服务者”。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的这一状况( )
A. 暗藏着城邦内部分化的风险 B. 直接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 表明主权在民原则尚未建立 D. 是对实质平等过度追求
12. 中世纪晚期至17世纪,西欧大城市里仍保留着某些农村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中有牧人、乡村警察、农夫、葡萄种植者,法兰克福等还拥有三年轮作的耕地:为此,威尼斯甚至还要禁止“在城市中养猪”。这表明当时西欧( )
A. 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B. 城市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低 D. 城乡社会分工尚待推进
13. 17世纪以后,殖民地以及海外贸易的利益得到越来越高的估价。在一个不断斗争的世界中,重商主义的国策同殖民地统治、贸易垄断以及伴随同殖民地之间日益增长的航运而建立的制海权等结合起来构成了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这一发展趋势( )
A. 促使外交制度体系的生成 B. 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
C. 导致国家间冲突性质变化 D. 彰显了欧洲垄断资本的强大优势
14.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契约充斥着“人为性”,是一种“虚构的完美”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不在于理性契约的建构,政府掌权人自认为能像手摆布棋子一样摆布偌大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但却未考虑到棋盘中的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原则。亚当·斯密的这一观点( )
A. 凸显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性 B. 强调社会秩序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C. 深刻地批判了启蒙理性主义 D. 迎合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时代需要
15. 下面是1935年英国人伯纳德·帕特瑞吉发表的漫画《她能控制住他吗?》。该漫画深刻揭示了( )
A. 大国一致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B. 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D. 国联激化了国际矛盾
1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拉美地区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如下图,单位:%,不含加勒比国家),在大部分年份中,作为拉美工业支柱的制造业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可用于研究拉美国家( )
A. 工业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B. 与发达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拉大
C. 对全球化融入水平较低 D.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地方税粮因转输艰难、灾伤薄收等多逋欠,军饷常出现数月无支的情形。于是,明代组建了中央催办机构和地方催办机构:中央层面,皇帝对全国政务有最高催办权,内阁拟定催办建议;地方层面,设置巡抚、巡按督察参罚官员,沟通上下,府、州、县执行具体催办事务。上催下在于执行,下催上在于处理、决断,同级催同级在于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大明律》对文书运转、稽程有如下规定:“凡官文书稽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张居正根据政治事务、经济政策执行等弊病,请求予以改革,“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即建言立法者,亦虑其终之罔效,不敢不慎其始矣。致治之要,无踰于此”。然而,上级催办之令急迫、需索繁多、差官云集,催办期限不合理,官员因己私以催办为名行利已之事,朝廷宽恤诏令已下而有司视为不见仍行催促,还有因催办而起官民冲突,或民穷盗起。
——摘编自黄梦巧《明代政务催办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工作催办制度不断推进。对领导批示要求检查的某些问题的查处解决情况搞跟踪督查催办,称之为“专项查办”,其范围不只限于人民来信反映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大量的属于事情重大、性质严重、久拖不决或无人过问的问题。“走下去”即深入部门或基层亲身调查、督查催办是适应此类重大事项的最佳模式。其中,人民来信、上访等成为重要的政务反馈渠道。“文件催办”是机关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适时加以跟踪督查催办,以使承办部门在要求时间内把公文或公事办完,主要包括上级对下级机关、平级机关之间、下属送上级机关等多范畴。
——摘编自河北政报《浅谈政府办公厅(室)的督查催办工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政务催办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明代政务催办,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工作催办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政务催办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荫桓的命运沉浮张荫桓,晚清大臣,数次出使海外,与多国公使建立关系网络。其为变法之先导,“戊戌六君子”遭斩于菜市口后,张荫桓遭下诏诛杀,后由于外国干涉而得以免死,转为流放新疆。最终于1900年再次被慈禧下诏诛杀于成所。
下面是诏杀与营救及死后多方人士的态度与做法
“他背叛了我,现在变成了我的敌人”
——李鸿章
“各国公使为一位曾经出使外洋的中国大臣提出最强硬的抗议,才暂时保全了他的性命……这样一种判决,是如何的可怕”
——【美】马士
(慈禧招抚义和团,公开向列强宣战后)张荫桓长期从事外交,实乃“汉奸”“通敌”的代表
——义和团
“(应)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溢典”
——美国公使
(张荫桓死后)“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英、美两国邦交”
——李鸿章
——摘编自徐漫《从张荫桓之死看晚清政局》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影响张荫桓命运沉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防止“张荫桓之死”的再次发生?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近代中西方部分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
人物 阐释
鲁迅
“文化一词既包涵其一般含义,指文明的智力方面,也包含其作为分析性范畴的菜些含义,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如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类型等等”
叶法无
“所谓文化,是社会的团结力、思想的系统、民族的信仰。故文化在其表现方面是物质的,然后在其全体的意义上却是精神的事物”
普芬多夫
“借助他人的协作、劳动和发现,同时也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思索,再或凭借神灵的启示,每个人便可以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伯内特.泰勒 “文化”对人有启蒙的意义,能够开发和完善人类精神的每一部分,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摘编自马炳帅《近代中西“文化”概念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的任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世纪的进步为庆祝建市100周年,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历史上的第二届世博会(1893年曾举办第一届),并首次提出世博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行政管理大楼是博览会的指导机关,该建筑呈“E”字型,用铝材料锻造两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代表“科学”和“工业”威严地守卫行政大楼的入口。其余建筑物均规划了电梯、公用电话亭等芝加哥城市最先进的设备和设计理念。展馆内展出了“模范房屋”和“明日之家”“模范房屋”使用经久耐用的装修材料,节能电器设备,给人安静、舒适、自然;“明日之家”使用新型装修材料,让人真切感受科技工业的前景。本届世博会还举办了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讲座,理事会邀请救济家庭免费参观世博会,此外还树立了一个吉恩(一个说法语的黑人,被认为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的人)的复制房屋。
世博会组委会在扩大世博会建设规模上下足了功夫,招聘了5200名招待员,2.2万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举办世博会而被雇佣,给城市带来了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
——摘编自潘海林《“一个世纪的进步”——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主体表达的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怎样彰显“一个世纪的进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美国筹办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动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