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知识结构
重文轻武政策
二
通过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认识北宋面临新的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和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三
王安石变法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北宋建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及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等史实。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唐
907亡
五代(907年-960年)(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年—979年)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北宋
960兴
历史回顾
1.北宋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4)事件: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北宋的统一
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影视资料(杯酒释兵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②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统调分离)
1)军事上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兵符出于枢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史料证实
目的是为了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政治上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副相)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政治上
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 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史料证实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3)经济上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目的 措 施
军事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副相)
2.知州实施三年一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归地方财赋至中央
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收拢地方财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3.地方增设通判一职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③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②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史料实证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二、重文轻武政策
2)表现:
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史料证实
二、重文轻武政策
3)影响:
①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1)时间
(2)在位皇帝
(3)目的
(4)措施
(5)结果
(7)原因
(8)影响
1069年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宋神宗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
√
√
√
X
X
1.【历史解释】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幕”发生在( )
A.907年 B.950年
C.960年 D.966年
C
2.【历史解释】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
A.赵匡胤 B.忽必烈 C.安禄山 D.李世民
A
3.【史料证实】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 )
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D
4.【唯物史观】宋朝是科举制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制臻于成熟的朝代。关于宋朝科举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B.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
C.提高进士地位
D.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B
5. 《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
A.嬴政 B.司马炎 C.杨坚 D.赵匡胤
B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D
7.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
A.强化皇权 B.削弱相权
C.积贫积弱 D.重文轻武
D
8.王安石变法采取某项措施后,清丈出的征税田占垦田总数的一半以上,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该项措施是 (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B
9.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 )
A.转运使 B.刺史 C.按察使 D.通判
D
10.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