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经》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感。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中多用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经》中诗歌的语言特点。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方法指导
1.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结构特色、艺术手法、语言艺术。
3.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感受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关雎》 :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关”即“关关”,拟声词;“雎”即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蒹葭》 :篇名同样取自该诗第一句。“蒹葭”指芦苇。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内容多描述现实生活,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背景资料
两首诗都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有专门采集民间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润集。总之,《诗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续品,开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先河。
文体常识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诗经》中的“六义”。
赋,即直陈其事,直接抒写。直接铺陈叙述,直接表达情感。
比,即借物譬喻。
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寤寐思服(古义;思念。今义:衣服;衣裳)
蒹葭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深绿色;苍茫]
一词多义
左右流之(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道阻且右(动词,向右迂曲)
左右采之(动词,采摘)
采(蒹葭采采(“采采”连用,茂盛鲜明的样子)
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
之左右流之(代词,指荇菜)
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右迂曲)
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主题点睛
《关雎》: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疑难突破
1.《关雎》和《蒹葭》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哀而不伤;《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2.《蒹葭》中运用了大量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歌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芦苇,露水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这是一苍凉缥缈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了主人公惆怅迷惘的心情。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咏唱,这三章描写的景物又有所不同。第一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第三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将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到心上人的惆怅心情。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写作借鉴
《关雎》
1.运用双声叠韵词。
本诗运用双声叠韵词,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本诗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模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诗文活泼真、音韵和谐、声情并茂
2.运用起兴手法。
起兴,作为《诗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本诗写雎鸠鸟鸣叫,以眼前的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对淑女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蒹葭》
1.反复咏叹,感情凸显。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求”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所变化,感情也有所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能避免呆滞之弊。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这首诗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再写心上人在路远难寻的地方,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眼前,用想象描绘出了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对接中考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山东临沂月考)《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考点: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声。这本是诗人的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和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所关联,所以,以此起兴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贵州安顺中考)《兼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点:鉴赏诗歌画面)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孤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湖南长沙质检)《关雎》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考点:分析诗歌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展现了他求而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和鸣起兴者
萌生爱意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
寤寐求之
思念之苦
求之不得
辗转反侧
亲近之乐
琴瑟友之
得之为欢
钟鼓乐之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苦苦追寻
时间推移
白露未已
道阻且长
反复咏叹,伊人难求
上下求索
蒹葭
道路艰险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央
地点变换
宛在水中坻
若即若离
宛在水中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