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单元双测卷(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2.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3.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民族战争非常频繁导致民族关系持续恶化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政权加速封建化并实现国家统一
C.模式一、二下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得到巩固与加强
4.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 )
A.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5.“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6.读如表。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单位:人
国家/地区 1801—1850年 1851—1875年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美洲 60000 1200 535000 21000
美国 18000 360 160000 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0000 200 60000 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1800年以前,(到美洲的)白人移民中只有不到1/3是自己筹措路费的,那些实际为移民付款的人感兴趣的是利用移民的劳动创造输出。而美洲商品输出的增多,在无形中又降低了其他地区的人迁往美洲的移民费用。据此可知,当时( )
A.殖民地的开发具有深刻的经济动因 B.商贸活动是殖民美洲最主要的方式
C.劳动力紧缺制约了美洲的经济发展 D.移民费用是殖民扩张的一大障碍
8.根据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颁布的法规,从1526年起,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上述规定( )
A.传播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B.推动了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C.便利了美洲族群的融合 D.抑制了当地原住民的发展
9.1500年到1850年,大量的欧洲人和非洲人移入美洲,而印第安人口因为病菌侵害减少了95%。美洲从纯粹的黄种人的大陆,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美洲人种构成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 )
A.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B.病毒细菌对土著的侵害
C.各洲人口大量移民迁入 D.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被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
A.殖民扩张导致世界人口锐减 B.世界联系加强推动国际合作
C.国际交流急剧增加各国压力 D.世界移民拴紧人类共同命运
11.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量无一超过百万;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由此可推知( )
A.难民治理亟须加强国际合作 B.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12.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13.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 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14.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
A.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15.有学者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后总结: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43年,移民在美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跌入谷底;1943—1965年,美国欢迎符合其国家利益的移民入境。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形势的变化影响了移民走向 B.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C.社会环境影响着外来移民的地位 D.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16.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 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 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新(新加坡)马(马来亚)地区的华侨约为4万人,1911年,英属马来亚华侨总数为916600人,其中新加坡华侨为222655人。19世纪后期,曾游历南洋的洋务派智囊马建忠记载:“埠(槟城)中督理玛·马克谓,本埠殷商,尽系华民”。同治年的《游历笔记》载,“新加坡华人皆闽广人,善贸易,绅商富户甚多。其中华街,大小店铺、庙宇、会馆、戏园、酒楼、茶店成备其间,闽人十之七,广人十之二三。”槟榔屿、新加坡先后成为南洋华工的集散地。新马地区经济的骨干行业采锡和树胶,所用几乎全是华侨劳工。
——摘编自庄国土《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华侨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广儒家伦理运动。政府规定自1984年始,在中学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中增设儒家伦理课程。此后,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儒学专家访问新加坡,在政府新闻界的协助下举行专题讨论与演讲。新加坡社会各界也都很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华人社团组织,如南洋学会、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在这一过程中都极为活跃。新加坡华人从原先全面认同西方文化,逐渐转向认同糅合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精华部分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马地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政府独立后文化建设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人们往往把1890—1918年的德国称为“威廉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贯彻一种“威廉主义”的方针政策。威廉二世执掌国政后不久便开始执行一条“新路线”,即“世界政策”。“世界政策”的要点就是殖民主义和海军主义政策。威廉二世得意地解释他的“世界政策”就是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界:“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定叫海神手中的三叉戟(即制海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德国从“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策”,是由于德国工业的起飞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矛头主要指向北非、亚洲(中国)、巴尔干和土耳其。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翰·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压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
——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皇威廉二世积极推行“世界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遍布欧洲。在政府高压政策下运动先后失败,许多工人感到失望,纷纷移民美国。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移民出国手续,以此达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同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据1871—1892年的统计,美国来自欧洲的移民中,有23%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如电话发明家贝尔就是1871年来到美国的苏格兰移民。英国纺织厂的熟练技师塞缪尔·斯莱特1789年移民美国后建立了一系列棉纺织企业,被称为美国的“阿克莱特”。
——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1861年至1920年掀起两次移民高潮,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有大约93%是熟练工人,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同时也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拥有十分多样化的种族及民族。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摘编自世界人口网《美国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给美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弧”区域是东南“中原”区域与西北“草原”区域的交融区,由此可见“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故选A。材料体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B;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C;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排除D。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的途径,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且南下征服了中原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北魏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远在这之前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的技术,D项排除。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若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规定,允许华工出国,①正确;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需要大量劳动力,②正确;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殖民者进行“贩奴贸易”,此时华工并未出国,③与材料无关;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殖民者需要非洲市场,加之黑人的反抗,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欧洲白人移民美洲的目的在于掠夺和殖民扩张,新兴阶层介入移民领域加速了劳动力向美洲流动,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反映出殖民地的开发具有深刻的经济动因,故选A项。欧洲国家早期殖民美洲的主要方式是野蛮的殖民掠夺,排除B项。
8.答案:C
解析:A项,材料中西班牙政府以有条件的方式允许奴隶获得自由,不符合启蒙运动所强调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种植园经济是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确立起对美洲的殖民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C项,据材料“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可知西班牙政府放开了印第安女性与当地白人通婚的限制,鼓励奴隶通过金钱赎买和通婚的方式获得自由,有利于促进不同族群在美洲地区的融合。故C项正确。D项,允许印第安人通过通婚的方式获得自由,有利于当地印第安原住民的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到1850年(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在欧洲殖民美洲过程中,欧洲人和非洲人迁入,印第安人锐减,所以美洲人种混杂,A项正确;病毒细菌对土著的侵害和各洲人口大量移民迁入只属于其中部分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C项;美洲人种构成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不论是材料前面的物种交流使世界不同地区共同受益,还是材料后面“疾病的病原体”的传播使世界不同地区面临共同风险,都能体现移民使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拴在了一起,故选D项;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高产作物的传播与世界物种交流,实际上使得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世界人口增多,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国际合作,故排除B项;“急剧增加各国压力”过于片面,其一西方殖民国家总体获利,其二“交流”与“扩张”亦不能等同,不能笼统地讲“交流”“急剧”增加“各国”压力,故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难民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由材料可知,1975—2015年,难民输出大国输出的难民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暴增,而且难民输出大国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分散化趋势,这表明难民问题已经很难通过个别国际机构、慈善组织以及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加以解决,亟须加强国际合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联合国便通过了多个专门针对难民问题的法律性文件,故排除B、C两项;难民输出大国中出现欧洲国家和南美洲国家,并不能说明亚非国家的难民问题因经济发展面有所缓解,故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可知,美国面对移民融入困境而实行收紧政策,这说明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务实性和利己性,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并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未作对比,A项排除;材料强调美国实行移民收紧趋势,不是放松,C项排除;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移民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但没有“一体”,D项排除。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成立难民国际组织,实施难民救济方案,制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文件都表明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和方法,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恐怖主义与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文化测验”“欢迎你们——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可知,美国移民政策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存在排外主义倾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移民涌入对美国的影响,且移民有利于改变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美国的多元文化等,排除C项;美国科技并不落后,材料未体现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现代美国。据题干可知,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的美国的外来移民由欢迎到限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后期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开发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时期,1924年到194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到196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因此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同阶段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美国移民的变化,而不全是世界形势的变化,排除A项;只有1789-188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外来移民的地位,没有涉及移民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知,儒家文化对现代东亚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精神影响,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了亚洲的发展,没有涉及欧洲模式,不能说明二者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家文化对亚洲发展的影响,而非只是内部团结的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日本、新加坡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并非吸收先进文化,排除C项。
17.答案:(1)主要趋势:明清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往中原迁,中原人口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由北向南迁徙);明清时期主要由中东部向西部迁徙。
(2)原因:关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
(3)积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18.答案:(1)背景:明清以来,东南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有下南洋的传统;英国殖民者开发马来半岛,需要大量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晚清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东南沿海的百姓生活艰难;华侨开发南洋,推动新马地区经济发展对中国东南沿海百姓产生吸引力。
(2)影响: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提升人口的素质;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新加坡扩大国际合作;推动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关于“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华侨约为4万人”“英属马来亚”“本埠殷商,尽系华民”“善贸易,绅商富户甚多”“南洋华工的集散地”“采锡和树胶”“几乎全是华侨劳工”等,结合中外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殖民开发、华工出国、晚清危机、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关于“影响”,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新加坡社会、经济、外交等方面“作答”。
19.答案:(1)背景:德意志统一完成;“威廉主义”政策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迅猛发展;德国步入帝国主义阶段;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法;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庞大殖民帝国;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解释:德国数学研究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大危机加剧失业风险;德国法西斯驱逐犹太籍数学家;美国对知识移民采取优待策略。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在1871年实现统一;根据材料“人们往往把1890—1918年的德国称为‘威廉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贯彻一种‘威廉主义’的方针政策。”可知,“威廉主义”政策出现;根据材料“德国从‘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策’,是由于德国工业的起飞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迅猛发展,德国步入帝国主义阶段,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庞大殖民帝国,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欧洲)。
解释:根据材料“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翰·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可知,德国数学研究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可知,经济大危机加剧失业风险,德国法西斯驱逐犹太籍数学家;根据材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可知,美国对知识移民采取优待策略。
20.答案:(1)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德意志政府废除移民的限制,简化出国手续;美国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美国社会的相对稳定。
(2)带给美国社会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推动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多样的种族社会;促进了美国社会不同文化的交流;激化了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据材料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遍布欧洲。在政府高压政策下运动先后失败,许多工人感到失望,纷纷移民美国”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据材料一“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移民出国手续,以此达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可知,德意志政府废除移民的限制,简化出国手续;据材料一“同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可知,美国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结合所学从美国社会的相对稳定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据材料二“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1861年至1920年掀起两次移民高潮,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有大约93%是熟练工人,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可知,带给美国社会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推动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可知,促进了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据材料二“同时也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拥有十分多样化的种族及民族”可知,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多样的种族社会;据材料二“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可知,激化了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结合所学从促进了美国社会不同文化的交流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