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单元双测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5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如伊斯兰圣训、修辞学、逻辑学、星占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材料能够用来印证( )
A.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 B.津巴布韦国家文化的繁荣
C.商路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D.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
2.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②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④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 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给新罗带来文化殖民 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4.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A B.B C.C D.D
5.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
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 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6.在古代的中西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东西方的交通渠道很不畅通 B.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根本改变
C.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D.手工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7.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8.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跃成为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贸易商将东方的货物从印度半岛西海岸运送到地中海,印度洋作为连接东西方海上贸易最为重要的水域,见证了罗马帝国同东方的海上贸易辉煌。罗马帝国印度洋贸易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帝国拓展海上贸易需求扩大 B.海上丝绸之路创造贸易条件
C.航海知识丰富利于远洋航行 D.打败阿拉伯帝国夺取制海权
9.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10.16世纪中后期起,大量美洲白银被用于购买中国瓷器、茶叶,截至明末(17世纪中叶),仅西班牙就有4000多万两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
A.破坏了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
B.加速了明朝统治的崩溃
C.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D.得益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11.下图所示是某部著作中17~18世纪英国对华茶叶贸易发展状况的描述摘要。这一现象反映了( )
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主要从葡萄牙人、荷兰人等外国中间商手中获得中国茶叶17世纪中叶以后,对华茶叶贸易初具规模,开始采取措施禁止船上职员的私人茶叶贸易行为18世纪,英国日渐扩大对华茶叶贸易,对内严禁私人茶叶贸易行为,对外极力排斥他国竞争
A.工业革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C.茶叶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 D.英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增强
12.18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证券交易所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些变化( )
A.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13.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全球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 B.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国际分工格局已经完成
14.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兴盛 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15.下表反映了( )
1984年 北京停用牛奶供应证
1987年 北京停用侨汇券
1991年 北京停用糖票
1992年 北京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
1993年 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A.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
B.中国入世市场资源供应充足
C.分配制度出现根本变化
D.实现了由富国到强国的目标
16.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中国(广州)、印度和英国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贸易”局面。下表所示为18世纪后期中国广州公行贸易对英国和英属印度的进出口情况。这一局面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 )
从广州进口的主要货物 出口到广州的主要货物
英国 茶叶(占贸易总额的90%到95%)、生丝、瓷器、大黄、漆器和肉桂 毛纺织品、铅、锡、铁、钢、毛皮、亚麻和各种小摆设
印度 南京土布、明矾、樟脑、胡椒、朱砂、食糖、糖果、药品和瓷器 原棉、象牙、檀香木、白银和鸦片
A.欧洲经济加速发展 B.中国市场全面开放
C.饮茶文化实现普及 D.国际经济联系增强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
时期 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汉唐时期 “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荽(自西域传入)、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海”姓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
宋元明清时期 “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葵花(从东南亚传入)、棉花、甘蔗、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关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
晚清时期 “洋”字作物:洋葱(美国传教士带入)、洋白菜(北美洲)、洋槐(欧洲)等
——据《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1)对材料中“胡”“海”“番”“洋”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指出中国引进吸收外来作物品种资源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非洲东北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住”,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该民俗活动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引自央广网2020年12月17日相关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外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到19世纪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城区。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美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吨,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的非洲。根据材料“15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廷巴克图是西非的重要文化中心,西非文明繁荣的重要因素是撒哈拉商路的影响,而伊斯兰教原本是阿拉伯文化,由此可知,古代商路推动伊斯兰文明传到西非,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廷巴克图只是西非的文化中心,排除A项;津巴布韦国家在非洲南部,排除B项;“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可知,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②正确;根据材料“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可知,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③正确;根据材料“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可知,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④正确,B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建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①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罗王朝“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可知,古代朝鲜深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新罗学习唐朝文化,不是“全面复制”,排除A项。新罗国主动接受唐朝先进文化,不属于唐朝对其进行“文化殖民",排除C项。唐朝文化推动了朝鲜文化的发展,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文化推动朝鲜社会转型,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可知,中原钱币的形制、命名方式传到了西域,影响当地政权的货币铸造,说明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D项正确;从材料“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中不能看出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免老”是战国、秦汉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即免除老年人的徭役,不能认定“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排除B项;C项结论中的“开始”无法从考古成果中得出,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可知,由于美洲缺乏大规模物质交流的条件,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通畅,阻碍美洲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涉及殖民入侵对美洲文明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古代中西交往时中国的名片分别是“丝绸”“瓷器”“茶叶”,可知古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产品和农产品享誉世界,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和农业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这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改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在中西交往中的代表性产品,没有涉及中西方往来的交通渠道状况,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在某些传统手工业方面中国是领先世界的,但D项中的“一直”说法绝对,排除。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交流。从题干可知,“青金石之路”与“玉石之路”沟通了地中海沿岸和亚洲,是跨区域文明交流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整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排除C项;丝绸之路开通时间较晚,不符合题千,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据材料“罗马一跃成为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贸易商将东方的货物从印度半岛西海岸运送到地中海……”,可知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疆域的拓展,海上贸易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促使其发展印度洋贸易,A项正确;仅从材料,并未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帝国拓展海上贸易需求扩大,并未提及航海知识对远洋航行的影响,排除C项:此时阿拉伯帝国还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反映出各种文化消费增多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工业革命尚末开始,D排除。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美洲、中国)。据本题材料“仅西班牙就有4000多万两白银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应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事件将西班牙奢侈品市场、美洲银矿开采和中国传统手工业联系起来,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破坏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排除A项;明朝统治的崩溃与白银流入中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领域,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华茶叶贸易初具规模,开始采取措施禁止船上职员的私人茶叶贸易行为18世纪,英国日渐扩大对华茶叶贸易”可知,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内严禁私人茶叶贸易行为,对外极力排斥他国竞争,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这一时期是逐步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时期,英国实力逐渐增强,D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无法解释材料中17世纪的状况,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其他商品的贸易情况,没有比较,无法得出“茶叶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60年代以后,生活用品逐渐超过奢侈品,成为国际货物贸易的主流,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出现了大型的商品交易活动和商品交易场所,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日益活跃,从而形成了伦敦、纽约等国际性金融中心,这些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是有利于西方殖民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不大,排除A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处于新航路的开辟阶段,时间不符,排除B项;18世纪60年代处于工业革命的兴起阶段,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强调全球商品的交流,而不是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当时世界市场并没有基本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全球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见证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万里茶道”不能见证“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贸易的兴起,排除C项;中俄“万里茶道”不属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从1984年开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票证”制度逐步被废除。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幅提高,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票证失去了意义,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故选A。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排除B;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排除C;目前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后期中国广州公行贸易对英国和英属印度的进出口货物种类较多,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联系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所示是关于中国与印度、英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欧洲经济加速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全面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饮茶文化实现普及”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17.答案:(1)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陆上丝路密切了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加强,西域的农作物传入内地,被称为“胡”字作物;海上丝路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海”字作物传入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外交流加强,大批外来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被称为“番”字作物。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华和中外联系加强,来自外国的洋字作物传入。
(2)农作物的传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交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
解析:(1)原因及解释: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中外交通的主要路线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上丝路密切了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加强西域的农作物传入内地被称为“胡”字作物海上丝路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海”字作物传入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外交流加强大批外来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被称为“量”字作物。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引进吸收外来作物品种资源的意义可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1)原因: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宋代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或答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管理。
(2)意义: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海洋提供了智慧。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从陆路丝绸之路被少数民族政权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方面补充回答。
(2)意义:根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材料二“民俗活动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传播、推动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材料二“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可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根据材料三”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海洋提供了智慧。
19.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丰厚的利润刺激。
(2)对西方: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对中国: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解析:(1)根据材料“16到19世纪”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可概括出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可概括出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可概括出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答案:(1)源远流长;文化属性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
解析:(1)根据材料一“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可知源远流长;根据材料一“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可知文化属性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一“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可知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根据材料一“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可知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
(2)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得出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得出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根据材料“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得出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得出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中国热”,得出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根据材料“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得出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得出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