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单元双测卷(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主要商品是( )
A.咖啡、茶叶 B.瓷器、香料 C.烟草、丝绸 D.白银、玉米
2.汉代海昏侯墓出土于江西南昌,考古学者整理海昏侯随葬品时发现:约240件玉器中,约70%为新疆和田玉;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都是骆驼造型。这反映了( )
A.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B.中央已直接管理西域地区
C.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D.内陆与边疆地区已有交流
3.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中国的骆站制度为波斯、埃及和俄罗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东来,把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中国,进而转传西亚。这说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
A.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
4.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粟特物品。
A.柴达木盆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B.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C.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热烈追捧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5.为了打破波斯人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西突厥决定将生丝直接销售给西方的拜占庭人。由于波斯的贸易垄断,拜占庭人也经常苦于丝绸等东方物资高昂的价格。双方遂互派使团,建立联盟关系,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据此可知( )
A.商贸竞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 B.商业危机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拜占庭人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西突厥人揭开了世界交流的序幕
6.公元前46年,凯撒将丝绸幕帘置于罗马剧场坐席上使观众免遭阳光暴晒。此后罗马人纷纷以穿丝绸为时髦。贵族穿着轻薄柔软的丝绸以显示华贵的身份。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反映( )
A.罗马帝国重视对外商品贸易 B.服装成为表现身份的象征
C.对外交往促使民主制度完善 D.罗马与中国经济交流加强
7.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被称为“东方化时期”,希腊陶瓶装饰多采用东方的动物形象,既包括真实的动物形象,如狮子、豹子,也包括神话虚构的动物形象,如喀迈拉(狮头羊身蛇尾)和斯芬克司(狮身人面)等。这反映出( )
A.东方陶器烧制技艺比较高超 B.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
C.古埃及文明在当时领先世界 D.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地位提高
8.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有从印度运来的香料,有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宝石和奴隶,有从俄罗斯运来的蜂蜜,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这表明在当时( )
A.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B.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
C.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
9.读186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B.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C.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止
D.关贸总协定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10.16世纪初,海洋贸易兴起后,伊朗把中国生丝作为主要商品出口欧洲,换取了大量金银贵金属,以保持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又以这些贵金属来支付对东亚和南亚的贸易逆差,这使得伊朗就像一个“两边开口的钱袋子”。这反映了( )
A.伊朗占据印度洋贸易主导地位 B.亚洲国家加入早期殖民扩张行列
C.商品和货币世界性流动的增强 D.欧洲列强争夺商路斗争日趋激烈
11.《“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2.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l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当时(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13.从16世纪起,大量的外国银元源源不断地流入漳州一带,品种多达近百种,主要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墨西哥、日本等国的货币。据此可说明( )
A.中国传统手工业优势显著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
C.西方殖民扩张的步伐加快 D.白银流入中国促进经济发展
14.16世纪末,荷兰人先后出版了《葡萄牙在东方航行的旅程记述》和《林斯乔坦到东方和葡属印度的航海志》,系统讨论了东印度群岛及其物产等。此外,书中还指出爪哇是葡萄牙人很少到的地方,是建立贸易中心的理想地点。由此可见,当时( )
A.欧洲国家殖民方式发生变化 B.荷兰确立“海上马车夫”地位
C.东西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亚洲成为欧洲殖民的主要目标
15.下面为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亚洲的商船及其运回货物价值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这些活动( )
时间 派往亚洲商船数量/只 从亚洲运回货物价值/千比索
1621—1630年 148 420.8
1631—1640年 151 870.5
1641—1650年 162 954.5
1651—1660年 226 1017.2
1661—1670年 238 980.8
A.有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构建 B.重创了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力量
C.体现了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D.使荷兰成为远洋贸易的领航者
16.1571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造了马尼拉城,其初衷只想建立一个获取香料的基地,但它很快发展成了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货物无须先经过欧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运达,用来支付的白银也同样不需要绕道。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革命引发了价格革命 B.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全球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亚洲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部交通是张骞开辟、班超恢复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至敦煌分为南北两道,再西至西亚、大秦。东汉明帝夺取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开辟了一条新北道,由敦煌向北至伊吾卢……然后西经柳中车师前部交河城(今吐鲁番),史称“大海道”,……西至疏勒。南海交通是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的海上通道。相比较,南海交通并不发达,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陆路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分成北、中、南三道。北道出玉门关经伊吾(今哈密)、碎叶城而西,被称为“碎叶路”。这段路东段与汉代北道和北新道完全相同。隋唐时期的中道则基本上沿用了汉代的北道国内段。隋唐南道则基本上与汉代南道国内段相重合。在唐代,还有一条连接敦煌与西州高昌间的、更直的大海道,又称“柳中道”,往来于吐蕃的“吐蕃道”,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西、河西,丝绸之路梗阻,唐与西域的交通取道回鹘,形成了“回鹘道”。北宋时期,河西被西夏控制,北宋只有取青海道与西域交通。到南宋则完全失去对西北的控制。15世纪后,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加上南宋以来指南针普遍运用在航海中,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展,西北丝绸之路则更加衰退。
——摘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上丝绸之路衰退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识宝传说是中国口述传统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传说之一、这类传说内容的核心在于有人能从凡常之物中鉴识出罕见的奇珍异宝。
材料一:识宝传说在唐代非常繁荣。这类传说中,故事经常发生在长安、广州、扬州等地,宝物的持有者多为官僚、富豪,至少是书生之类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识宝者”往往是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等,他们慧眼如炬,识出了“传国宝珠”“破山剑”等价值连城的珠玉珍玩,还不惜重金买宝。
——摘编自程蔷《中国识宝传说研究》
材料二:明代以来,北方流行大量的“南方人”盗宝、“江西人”憋宝、“徽州商人”夺宝的故事——故事中的识宝人凭着自己的机灵甚至欺诈手段聚敛财富。讲述这些故事的北方人背后,无疑是异乡与本地、中心与边缘、对“本业”与“末业”认知差异的折射。这些故事中的宝物,大都是北方农村中本就存在但并不显眼的用物,如山西某地“水脉”幻化的顽石、庇佑河北抚宁风调雨顺的“金马驹”等。
——摘编自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识宝传说的繁荣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个角度概括识宝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明朝时代背景分别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高度繁荣,其市场范围远至黑海、非洲大陆等地区,在欧洲市场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其海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培育。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通过十字军东征开拓海外市场,在市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以政府主导方式获得大量商业特权,以达到垄断目的。出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共和国政府十分注重城市环境的建设,威尼斯等城市的港口方便快捷,沿海布满了码头、仓库、客栈以及富商的府邸。共和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一方面政府建立特别的司法制度,解决海外贸易中的商业纠纷,另一方面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航海法规。意大利各城市实行的共和体制,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整合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是海外贸易繁荣背后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各城市共和国政府在海外贸易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运用看得见的手,开拓规范市场,对海外贸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摘编自程洪福《论12—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高度繁荣背后政府培育市场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历史经验。
20.中西瓷器贸易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洲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及所学可知,其主要商品是中国的瓷器和亚洲的香料,B项正确;咖啡是随着非洲奴隶贸易开始传遍世界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将美洲的烟草运往各地销售,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开发,故A项“发展较快”不符合史实;和田玉有可能通过商贸往来传入内地,故内地在汉代有和田玉并不能说明中央直接管辖西域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地区为新疆和西藏地区,不能体现“中西”交流,排除C项;据材料“和田玉……虫草……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鎏金青铜钩都是骆驼造型”可知,新疆的和田玉、青藏地区的虫草菌出现在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中,这说明此时内陆与新疆、西藏有往来,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 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中国”,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推动了东西方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丝路对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与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属于夸大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柴达木盆地,有中西方货币、特产、公章、道教符篆锦、藏文佛经、佛像等多种文物出土,反映了该地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柴达木盆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B项;仅有少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物,不能说明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热烈追捧,排除C项;唐朝时期,中央政权尚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古代(西亚)。由于波斯人对商路的垄断。最终促成了拜占庭人和西突厥之间的联盟,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这说明商贸竞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市场形成,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西突厥的做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但是“揭开”“序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可以看出,中国的丝绸大量出现在罗马,反映出中国与罗马的交流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商品贸易,也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只是丝绸,并没有特批服装,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相关知识点A.材料内容描述的是由于古希腊与东方的贸易,使得其手工制品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而材料并未描述东方陶器烧制工艺,故A选项错误;B.材料“希腊陶瓶装饰多采用东方的动物形象”的描述说明工艺品的装饰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双方文化产生了交融,这反映出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故B选项正确;C.材料内容描述的是由于古希腊与东方的贸易,使得其手工制品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并未提及古埃及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选项错误;D.材料内容描述的是由于古希腊与东方的贸易,使得其手工制品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材料并未提及古希腊奴隶的地位,故D选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和奴隶,俄罗斯的蜂蜜以及非洲的象牙等,表明在当时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A项错误;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中世纪世界市场还未形成,巴格达市场上的商品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能说明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C项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1948—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上升,反映了二战后关贸总协定建立,各国关税税率调整,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B: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1938—194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几乎为零,但并不代表该时段世界贸易停止。
10.答案:C
解析:16世纪初,伊朗把中国生丝作为主要商品出口欧洲,换取了大量金银贵金属,以保持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又以这些贵金属来支付对东亚和南亚的贸易逆差,这反映了商品和货币世界性流动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伊朗占据印度洋贸易主导地位,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伊朗的贸易,不能说明亚洲国家加入早期殖民扩张行列,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列强争夺商路斗争,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的对外贸易。从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频繁,结合材料时间可得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松动,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经由中西方贸易大量进入欧洲,深受当地人喜欢,其艺术风格和样式被融入当地的洛可可风格的物品中。
13.答案:B
解析:16世纪起,外国银元大量涌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背景下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商品流动性增加的结果,故选B项。国内手工业的发展并不会直接导致对外贸易的增多,排除A项。银元流入说明材料提及的是正规贸易而非殖民扩张,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体现白银流入的影响,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东印度群岛及其物产”、“爪哇是葡萄牙人很少到的地方,是建立贸易中心的理想地点”可得出看出,16世纪时,在荷兰出版的海上航行的相关资料中,重点关注的是亚洲地区,反映了亚洲是荷兰乃至欧洲殖民的主要目标,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17世纪荷兰确立“海上马车夫”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方式发生变化,排除A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621-1670年(荷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21—1670年加强了对亚洲地区的商贸交往,这有助东西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构建全球性贸易网络,A项正确;17世纪中叶,英国对荷兰商业霸权发出挑战,并通过殖民争霸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商业力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排除C项;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源于荷兰航海造船技术的先进以及对外扩张,“使荷兰成为远洋贸易的领航者”颠倒了荷兰崛起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C项正确: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材料中“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就是这一态势的表现。A项逻辑错误:欧洲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二者不存在“引发”的关系。B项概念不明: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标志是在世界广占殖民地。D项史实错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仍在大西洋沿岸。
17.答案:(1)特点:历史上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唐代丝绸之路在汉代基础上有所发展,路线更多;汉唐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宋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衰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是东西方交往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2)原因:少数民族兴起,北方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重心政治重心南移;唐宋政府重视海上贸易;新航路开辟、指南针用于航海。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西部交通是张骞开辟、班超恢复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南海交通是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的海上通道”可得出历史上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二“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分成北、中、南三道……这段路东段与汉代北道和北新道完全相同。隋唐时期的中道则基本上沿用了汉代的北道国内段。隋唐南道则基本上与汉代南道国内段相重合”可得出唐代丝绸之路在汉代基础上有所发展,路线更多;根据材料一“相比较,南海交通并不发达,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陆路的丝绸之路”可得出汉唐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根据材料二“北宋时期,河西被西夏控制,北宋只有取青海道与西域交通。到南宋则完全失去对西北的控制。15世纪后,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加上南宋以来指南针普遍运用在航海中,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展,西北丝绸之路则更加衰退”可得出汉唐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宋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衰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2)根据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西、河西,丝绸之路梗阻,唐与西域的交通取道回鹘,形成了‘回鹘道’。北宋时期,河西被西夏控制,北宋只有取青海道与西域交通。到南宋则完全失去对西北的控制”可得出少数民族兴起,北方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中国经济政治重心南移;唐宋时期,对外政策开明,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的财政来源;根据材料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加上南宋以来指南针普遍运用在航海中,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展”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指南针用于航海。
18.答案:(1)解释: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一方面,这得益于发达的交通。在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许多国家。在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另一方面,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愈加丰富多彩。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输出先进的文明给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这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互动,唐时期的对外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稳定、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等都影响识宝传说的繁荣。
(2)变化:由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变为“南方人”、“江西人”、“徽州商人”;由识宝后重金购买到识宝人凭着自己的机灵甚至欺诈手段聚敛财富。原因: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娱乐活动的丰富、文化知识的普及等。
解析:(1)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一“识宝传说在唐代非常繁荣。这类传说中,故事经常发生在长安、广州、扬州等地,宝物的持有者多为官僚、富豪,至少是书生之类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一方面,这得益于发达的交通。在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许多国家。在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另一方面,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愈加丰富多彩。根据材料一“……识宝者往往是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等,他们慧眼如炬,识出了‘传国宝珠’‘破山剑’等价值连城的珠玉珍玩,还不惜重金买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输出先进的文明给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这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互动,唐时期的对外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再结合所学,唐朝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民族政策等也会影响识宝传说的繁荣。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识宝者往往是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等,他们慧眼如炬,识出了‘传国宝珠’‘破山剑’等价值连城的珠玉珍玩,还不惜重金买宝。”和材料二“明代以来,北方流行大量的‘南方人’盗宝、‘江西人’憋宝、‘徽州商人’夺宝的故事——故事中的识宝人凭着自己的机灵甚至欺诈手段聚敛财富。”可知,由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变为“南方人”、“江西人”、“徽州商人”,由识宝后重金购买到识宝人凭着自己的机灵甚至欺诈手段聚敛财富。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异乡与本地、中心与边缘、对本业与末业认知差异的折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娱乐活动的丰富、文化知识的普及等角度进行分析。
19.答案:(1)表现:①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通过十字军东征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市场;②共和国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共和国政府注重规范相关市场秩序;④意大利各城市实施共和体制,具有促进海外贸易稳定与繁荣的体制优势。
(2)历史经验:①政府重视对市场的培育,制定合理政策;②促进思想解放和培养专业人才;③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国际环境);④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
解析:
20.答案:(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2)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解析:(1)根据材料“16到19世纪”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可概括出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可概括出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可概括出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