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评卷(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评卷(B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4 11: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2.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
3.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延续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4.明清之际的唐甄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千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困,不可以为国矣。”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隋朝( )
A.国富民穷 B.括户增税 C.残暴统治 D.大兴工程
5.唐朝初年,全国军队分属657个军府统辖,其中长安所在的关内道有军府288个,占军府总数的43.9%。改变唐朝军力分布内重外轻格局的是( )
A.节度使势力扩张 B.科举制不断发展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安史之乱的影响
6.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8.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这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全碑因无一字而得名。这座墓碑无一字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武则天认为自己无功无德可记
B.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功德无量记不下
C.武则天认为千秋功罪应该由后人评说
D.武则天在位期间无情打击敌对势力,担心墓碑遭破坏
9.下图是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出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下列对经济发展趋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发展 B.②指孝文帝改革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C.③指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达到鼎盛 D.④指两宋时期政权并立使经济衰落
10.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 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 )
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11.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12.文成公主被吐蕃子民称为“甲木萨”。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是“神仙”。下列与文成公主相关联的诗句是( )
A.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 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愧如玄奘新归洛,欲学翻经独未能 D.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13.马球源于中亚,兴于唐朝。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时( )
A.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B.社会风气开放兼容
C.中外文化交往频繁 D.妇女地位显著提升
14.“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15.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唐蕃结为一家。在此之后,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削弱了吐蕃文化的影响力 B.使西藏地区归属唐朝管辖
C.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发展 D.增进了唐与吐蕃友好关系
16.明知其艰险却逆流而上是“逆行者”的一种精神写照。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克服千难万险,一个西行,一个东渡,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他们的“行走”( )
A.扩大了唐朝疆域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了边疆管理 D.引进了先进文化
17.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往的繁盛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政治制度的完备
18.宋人尹源评价唐朝中后期的局势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下列选项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藩镇割据直接造成唐朝由盛转衰 B.分封制造成唐朝的衰亡
C.唐朝出现了内重外轻的局面 D.藩镇割据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0.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造纸术、指南针、青铜器
C.书法、火药、指南针 D.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统治者为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22.自古统治者大都重视关注民生,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七年级课本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
材料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1)据材料一归纳隋炀帝征发农民做什么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认为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励精为理”的是唐朝的哪位皇帝?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唐朝的哪位皇帝?他统治时期出现的“天下大理”的局面史称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要注重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4.材料论述
唐朝时期,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阅读材料,请回答:
(1)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要求:120—15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统一,D符合题意;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陆并举,排除B;南宋时期才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儒童”“县府级考试”“中央礼部主持考试”等可知,图片所示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千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困,不可以为国矣。”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隋朝国富民穷,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括户增税、残暴统治、大兴工程,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军力无关;排除B项;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宋代的政策,排除C项;安史之乱使节度使权势更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故选:A。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在上有”的制度指的是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的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三省六部制。C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这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全碑因无一字而得名。”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去世后,留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武则天的功绩,未涉及武则天认为自己无功无德可记,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武则天的功绩,未体现功德无量记不下,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武则天的功绩,未阐述无情打击敌对势力,担心墓碑遭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③时期是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之后安史之乱便由盛转衰,C项正确;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A项;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南宋,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斗茶风靡,联系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平民化趋势加强。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文人雅士也是斗茶阶层的成员之一,看不出其引领作用。故选:B。
11.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A说法错误;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文化方面,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文成公主被吐蕃子民称为‘甲木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医药、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等方面书籍,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弟子到长安学习等,因此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B项正确;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排除A项;愧如玄奘新归洛,欲学翻经独未能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到天竺即今天印度取经,排除C项;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结合题干“马球源于中亚”、“妇女都成为参与者”可得出唐朝时社会风气开放兼容,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中外文化交往频繁,排除C项,妇女参与马球只是参与运动与娱乐,不能表明妇女地位显著提升,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ABD虽然也与两人相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在此之后,双方近23年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AB不符合史实,C内容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据题干“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克服千难万险,一个西行,一个东渡,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学习佛法,促进了中印的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B项正确;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但并未扩大唐朝的疆域,也与加强边疆管理无关,排除AC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先进文化,而不是引进了先进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B项正确;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唐朝民族政策、多彩的文学艺术,政治制度的完备,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结合所学知识,尹源所说的诸侯指藩镇节度使,他认为藩镇的存在一方面会削弱唐朝的统治,另一方面藩镇的互相牵制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D项正确;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而衰,排除A项;唐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了唐朝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A
解析: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故选:A。
20.答案:A
21.答案:(1)标志: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
背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来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
(2)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分科考试;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
(3)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等。
解析:(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可知其背景为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来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可知其背景为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2)措施:根据材料“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影响:根据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所学可知,其影响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等。
22.答案:(1)营建东都洛阳、开大运河、修长城和驰道;隋炀帝残暴统治。
(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3)唐玄宗(唐明皇);开元盛世。
(4)民生。(唐太宗和唐玄宗以民为本,国力昌盛,表明想要国家长治久安,要注重以民为本)。
解析:(1)事情:根据材料一“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知,隋炀帝征发农民,营建东都洛阳、开大运河、修长城和驰道。
原因:根据材料一“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知,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皇帝:根据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励精为理。”和所学可知,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局面:根据材料二“自贞观以后,……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3)皇帝:根据材料三“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和所学可知,开元是唐玄宗时期的年号。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4)注重:根据材料一可知,隋炀帝对民残暴导致亡国,根据材料二、三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以民为本,国力昌盛,表明想要国家长治久安,要注重以民为本。(意思相近即可)
23.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
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据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的图表可知,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是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汉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社会危机严重。本问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24.答案:(1)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观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或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结论: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解析:(1)根据材料“唐朝时期,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并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或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结论: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