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五朝古都郑州。这表明( )
A.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B.河南历史,底蕴深厚
C.中原文化、皆源于豫 D.古都建筑,世界闻名
2.宋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与当地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共同治理地方事务。其目的是( )
A.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B.收归军事指挥权
C.增强地方长官势力 D.分割宰相行政权
3.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4.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5.修建于北末中期的福建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这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6.司马光说:“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司马光( )
A.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 B.认为变法虽有成效,但总体否定
C.认为变法虽有不足,但总体肯定 D.完全否定了变法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所示历史现象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C.民族交融的深化 D.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8.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下面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汉族 党项族
时间 10世纪初 960年 1127年 11世纪前期
A.辽、北宋、南宋、西夏 B.南宋、辽、西夏、北宋
C.辽、西夏、北宋、南宋 D.北宋、南宋、辽、西夏
9.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0.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1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这有利于( )
A.鲜卑族的汉化 B.契丹国的建立
C.党项族的统一 D.女真族的崛起
1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的作品《题临安邸》,这首诗歌描述了( )
A.北宋都城繁华 B.西夏塞外风光 C.金朝迁都中都 D.南宋偏安江南
13.“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为同一。”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发展 B.新的民族产生 C.民族关系对立 D.民族政策开明
14.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15.宋朝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提到宋与西夏交战时的一段情景:“(岷州、河州)五月,寒甚,换棉衣、毛褐、絮帽乃可过。”由此可见( )
A.宋朝人已经开始穿棉衣来过冬 B.棉是宋朝人过冬的唯一衣料
C.宋朝时穿棉衣过冬已全国普及 D.只有交战时军人才能穿棉衣
16.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17.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布政使司
18.北宋时期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9.“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
C.宋元时期疆域辽阔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二、材料题
21.走进宋代,了解宋代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北宋 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1)材料一、二反映了宋代实行怎样的政策?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此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为宋代海外贸易图和三角贸易示意图
(1)左边地图表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根据所学概括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经济、政治、技术、政策因素。
(2)比较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23.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精神印记 文字相伴】
材料一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物态印记·技术创新】
材料三 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代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有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
24.有人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等,令人眼花缭乱……
——部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材料一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专供演出的圈子”分别是什么?宋元时期的主要戏剧表演形式是什么?
(2)请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予以证明。你认为两宋时期,我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从“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四个”可知,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据了四个,这说明河南历史底蕴深厚,B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的是河南的历史底蕴,并未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叙述,无法表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排除A项;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占据四个,其余四个并不在河南,这无法说明中原文化皆源于豫,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对古都的建筑情况进行介绍,无法表明古都建筑世界闻名,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宋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与当地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共同治理地方事务”可知,宋太祖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分地方知州的权利,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CD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据“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采用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B、C、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治国策略。根据材料可知,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其目的在于克服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民族关系无关,A、D项排除;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现象的出现,B项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农田水利法即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青苗法即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排除A项;募役法即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即全国清丈土地,按照土地的数量收取赋税,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司马光言论的意思是“今介甫您为政,尽数变更祖宗旧法,应在先的放后边,应在上的放下边,应在右的放左边,事成的被毁掉,每天日以继夜地辛苦工作,不得休息,却使上自朝廷,下至民间,从京师到四边,士大夫、官吏、兵士、农民、工匠、商人、僧侣、道人,没有一个能按部就班地生活,纷纷扰扰,不能安居乐业”,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的变法,故D项正确。材料是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故ABC三项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所知,我国古代经历了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的时期,最终元朝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故示意图所示历史现象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B.项正确:宋金对的局面形成,表述不完整,排除A项:图中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深化、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排除C、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建立辽,960年汉族赵匡胤建立北宋,1127年汉族赵构建立南宋,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A项正确,916年契丹族建立辽,排除BD项;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排除C项。故选:A。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历史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很多政治并存,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所以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虫。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所以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是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2.答案:D
解析: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因此,林升《题临安邸》描述的社会现实是南宋的偏安。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为同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迁徙和杂居,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的民族产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关系对立,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族政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宋朝的人口和粮食亩产量都比盛唐有了极大的提高,表明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据“(岷州、河州)五月,寒甚,换棉衣、毛褐、絮帽乃可过。”可见,宋朝人已经开始穿棉衣来过冬。棉花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国,虽然在唐朝之前就已有种植,但还没有流行开来,直到宋元朝时期,才开始被广泛用来制作衣物。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答案:D
解析:观察三幅图片可知,前一枚货币是北宋的钱币,沿用秦汉时期的圆形方孔铜钱。后两枚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模仿的是中原钱币的样式,币中文字各异,且非汉字,可见契丹、西夏创制了文字,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可以体现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可以得出此结论。故选:D。
17.答案:A
解析: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A符合题意;枢密院是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机构,排除C;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机构,排除D。故选:A。
18.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等因素,我国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经济得到开发,到"北宋时期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当时的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故选D,排除A;B是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知,元朝统一后,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处通婚,民族差异专家缩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说明元朝时期有民族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 ,宋元时期疆域辽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答案:D
解析:北宋东京城里流行蹴鞠.这属于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故选D项。
21.答案:(1)重文轻武。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等。
(2)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
解析:(1)根据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宋人科举考试图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依据材料三信息“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依据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比较好,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等,所以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2.答案:(1)经济因素: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商贸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政治因素:(西北)民族政权的建立阻断了陆上商道;技术因素:航海技术的进步或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政策因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主题一:海外贸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论述角度:宋朝的海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三角贸易促进了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和商品交换,也传播了欧洲文化。
主题二:对外贸易方式的不同带来不同对外贸易的影响。
论述角度:宋朝海外贸易以和平交往的方式,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惠及双方;三角贸易以殖民掠夺的方式进行,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但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23.答案:(1)措施:统一文字;影响:文字的统一,为后世文字逐步发展并简化打下基础,楷体字从此成为通用文字;对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维系中国政治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
(3)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是我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众多,分布广泛;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高。
(4)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这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创新性地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恢复文明大国的地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可得出,秦代采取了统一文字的措施。
影响:根据材料“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可得出,该措施的影响是文字的统一,为后世文字逐步发展并简化打下基础,楷体字从此成为通用文字;根据材料“……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可得出,该措施的影响是对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维系中国政治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制度:根据材料“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可得出,唐代实行了科举制。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之所以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是因为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
(3)特点:根据材料“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可得出,宋代的制瓷业的特点是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是我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根据材料“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可得出,宋代的制瓷业的特点是瓷窑众多,分布广泛;根据材料“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可得出,宋代的制瓷业的特点是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高。
(4)怎么做: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可从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角度作答,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这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创新性地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恢复文明大国的地位。
24.答案:(1)特点: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原因: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等;瓦子和勾栏;杂剧。
(2)宋代科技发达;如: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实行文官制度和重视科举,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前代科技文化的发达为宋元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