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评卷(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评卷(A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4 11: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济南市按察司街北起大明湖路,南至泉城路,长790米。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条街道名字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开创科举制度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立军机处
3.知识提纲能够有效帮助我们记忆、理解历史知识,从如图能得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B.资本主义萌芽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手工工场早于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
D.生产力的进步是手工工场产生的基础
4.如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盛世滋生图》(局部)
A.坊市界限分明 B.对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兴盛 D.人口数量增加
5.“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中提到的远洋航海( )
A.开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线 B.单纯追逐贸易交换
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宣扬国威,使国家富强
6.戚继光撰写的两部军事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备受兵家重视。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新书》。材料说明戚继光( )
A.治军方法独到有效 B.善于借鉴他国军事思想
C.广泛使用火药武器 D.有效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7.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倡议下,明朝天启年间,先后从澳门购买红夷炮,并聘请多名葡萄牙炮师与翻译,协助训练士兵制造火炮。据此可知,当时明朝的部分士大夫( )
A.认识到欧美的船坚炮利 B.重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C.反对朝廷的闭关锁国 D.有巩固海防的强烈意识
8.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专制统治加强 B.科举考试僵化
C.科技文化成果由国家主导 D.国家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9.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10.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修建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一体系是( )
A.鸭绿江 B.山海关 C.嘉峪关 D.明长城
11.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下表④处的时代特征是( )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① ②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③ ④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清史稿》载:“乾隆二十五年,始议于新疆设兵驻守。”《清高宗实录》载:“因与回部相通,……当勘定之初,为新疆总汇”。基于这些认识,清政府设置( )
A.宣政院 B.西域都护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13.在中国古代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下面卡片内容,判断这是清朝对哪一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 )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实行金瓶掣签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东北
1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该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15.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16.顾炎武说:“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据此可知,顾炎武认为徽商出现的原因是( )
A.封建专制的强化 B.农业技术的改进 C.连年战乱的影响 D.人多地少的压力
17.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禁锢思想 C.发展经济 D.巩固边疆
1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本抑末”政策 B.封建汉化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19.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观点交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在国家主权受损的前提下,清廷统治者的复杂矛盾心理和权益失衡。这从背景角度说明,当时清朝( )
A.边疆危机四伏 B.政策立场不定 C.杰出人才辈出 D.专注海防建设
20.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郑和下西洋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摘编自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建设情况
历史时期 确立及演变
秦朝 设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担任副丞相
汉朝 设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
元朝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明清时期 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摘编自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在元朝的政治体系中,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民各项事务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3)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依据材料三说出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体现出我国古代哪一方面的政治体制建设?
22.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絹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内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科技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切身感受,请你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提出建议。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宋代词人层出不穷。
材料二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
材料三 明朝的时候,文学艺水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势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脸炙人口的小说。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宋代词人”两位。
(2)材料二中“关汉御”的代表作是什么?请再写出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4位?
(3)请你写出材料三中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部。
24.当前正值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很幸运地处于一个盛世的时代。历史上大汉、大唐和大清作为史学界公认的盛世年华,都曾长时间地承载过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璀璨荣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唐太宗曾定下一个制度:“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乾隆帝说:“大凡论人之道,才品兼长,固属甚善……但才胜于品,虽一时图饰可观,而心志不诚、根本不固,将来荡检逾闲,必至难驾驭。若品胜于才,虽一时肆应不足,而心术端方,操守廉洁,将来扩充历练,必能不愧循良”。
——陈美贞《中国古代三大盛世兴衰的执政启示》
材料二 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材料三 面对英国使团所带来代表欧洲先进科技的天体运行仪,标有各国国土、首都和航海线路的地球仪,赫歇尔望远镜,备有110门火炮的英国最大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等贡品,乾隆皇帝认为“只觉视等平常耳”。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四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盛世中的危机”有哪些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作为中学生的你认为要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观察题干图片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实施“推恩令”,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故选C。
3.答案:D
解析:
4.答案:C
解析:《盛世滋生图》反映的是城市商业的兴盛,C项正确;从宋代开始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A项排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阻,B项排除;图中情景反映的是城市的繁荣,体现不出人口数量的增加,D项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由“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示中国富强,不是为了贸易,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不是“富了国家”,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戚继光撰写的两部军事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备受兵家重视。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可知,戚继光的军事思想,被朝鲜和日本学习,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这说明,戚继光治军方法独到有效,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材料毫无关系,排除。故选:A。
7.答案:B
解析:材料与认识欧美船坚炮利的说法无关,排除A;“明朝天启年间,先后从澳门购买红夷炮,并聘请多名葡萄牙炮师与翻译”说明明朝的部分士大夫重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的对外政策,排除C;材料与强烈的海防意识无关,排除D。故选:B。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可以看出国家力量对科技文化发展的支持,表明科学文化成果由国家主导。C是正确的选项。故选:C。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D
解析: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D项正确:鸭绿江、嘉峪关是长城的东西起点,排除AC项;山海关是长城上的据点,排除B项。故选:D。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人民进行一系列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的侵略;乾隆帝时期,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所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B
解析:1653年,顺治皇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据题干卡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卡片内容是清朝对西藏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C项正确;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前期,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排除A项;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排除C项;西藏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不是东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A
15.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BD与题干无关,排除;选项A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据“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可知,顾炎武认为,由于人多地少,中等及以下的家庭无地可以耕种,于是走上了经商的道路,故顾炎武认为徽商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人多地少的压力,D项正确;封建专制的强化、农业技术的改进和连年战乱的影响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
17.答案:A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大权旁落。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答案:D
解析:费正清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这一政策是“目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其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这说明他评论的是闭关锁国政策,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A
解析:
20.答案:B
解析:题文中的“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是解题的关键。ACD都和宋代无关。北宋前朝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故选:B。
21.答案:(1)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是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行省制度;宣政院。
(3)废除丞相;强化皇权。
(4)监察。
22.答案:(1)表现:①有专门的商业区域;②商铺林立、行业众多;③中外贸易繁荣。
(2)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机构:市舶司。
(3)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包括有专门的商业区域;商铺林立、行业众多;中外贸易繁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包括政策方面政府的重视,科技方面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23.答案:(1)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窦娥冤》,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白朴。
(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解析:(1)宋代词人层出不穷。北宋的苏轼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南宋的辛弃疾词风豪放,词境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磷,震撼人心。
(2)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元朝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3)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明代中期,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4.答案:(1)以民为本;完善制度;强调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知人用人,首选德才兼备。
(2)①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高度集中的皇权容易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②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执政者要励精图治,居安思危;要以民为本;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防止贪污腐败;要杜绝繁重的苛捐杂税和严厉的刑罚;执政者不可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要与时俱进等。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唐太宗说:‘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分析可知,以民为本;根据材料“唐太宗曾定下一个制度”分析可知,完善制度;根据材料“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分析可知,强调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根据材料“大凡论人之道,才品兼长……”分析可知,知人用人,首选德才兼备。
(2)表现:根据材料“但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应该从政治思想以及外交等各个方面分析,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高度集中的皇权容易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启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告诉我们执政者要励精图治,居安思危,要以民为本,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防止贪污腐败,要杜绝繁重的苛捐杂税和严厉的刑罚,材料三清朝“盛世中的危机”告诉我们执政者不可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要与时俱进等;如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