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经典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材料描述的历史史实是( )
A.蒙古族灭金,赵匡胤建立宋朝 B.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
C.朱元璋灭金和宋,建立了明朝 D.元朝灭金政权,并建都于金陵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3.《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据此可知( )
A.苏州地区商业繁荣 B.苏州地区手工业开始衰落
C.苏州土地兼并严重 D.苏州手工业工场比较成熟
4.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6.如果让你讲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的内容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7.《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8.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迅速向全国蔓延。在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下列可以给我们提供医疗和防治帮助的中医著作是( )
A.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C.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9.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仍然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贾思勰——《农政全书》
C.顾恺之——《洛神赋图》 D.祖冲之——《大明历》
10.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易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封建大国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这主要体现了长城的( )
A.功能变化 B.建造结构 C.历史沿革 D.军事意义
11.北宋皇城四周是繁华的商业圈,热闹非凡。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这种变化凸显了明清时期的( )
A.阶级分化 B.政策开放 C.皇权尊严 D.经济萧条
12.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13.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1690年康熙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4.通过所示历史课上的学生笔记,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方位 史实
东南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西南地区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地区 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等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东北地区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5.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B.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D.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16.清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其重要标志是( )
A.设立南书房 B.设立军机处 C.大兴文字狱 D.实行文化专制
17.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徐中约着重强调( )
A.晚清君主统治吏治败坏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18.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派团使华,因不按清朝要求使用礼节,觐见竟宣告破产。嘉庆帝敕谕英王称:“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勿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这一外交事件折射出清朝( )
A.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B.人口增长,商业发展
C.商业兴盛,物产丰盈 D.专制强化,矛盾尖锐
19.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期间,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局面
C.具有浓厚的边疆危机意识 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20.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二、材料题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统治者均采取措施加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材料四: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1)结合所学,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3)材料三反映的是元朝的什么政治制度?此外,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何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改组”?(举1例)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城市实行坊市制度,将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在城郭内)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市有严格的开关门时间,夜晚实行宵禁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城市特点。
材料二
北宋东京平面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商业有哪些新特点。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社会上经商成风,商人文化发生了变化,商人的社会地位较前代有很大提高,这一切本该预示着商业的持续繁盛,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还是夭折了,商业没有发展壮大。
——《浅谈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业》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的具体表现,简析明清“商业没有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2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唐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上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出现“胡越一家”的原因。举例说明唐朝“开明亲善”的表现。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蒙古民族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愿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达到了封建制度的顶峰,虽然清朝的文字狱等政策贻害无穷,但是清朝并非毫无优点,这个朝代对边疆的控制,比如西藏、新疆等地要远超前代。清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控制,与明朝相比也有着巨大进步。
——摘自《清朝对西藏的统治相比于明朝相有极大的进步》
材料三 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日意报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文人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开台圣王”是谁 他打败了哪个国家的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2)材料二中“清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控制,与明朝相比也有着巨大进步”,举例说明清朝如何管理西藏的 清朝设置什么机构管理新疆的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机构 这是哪位皇帝设立的?
(4)材料四中的文人招来杀身之祸与清朝的哪一政策有关 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采取什么措施?谈谈思想专制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与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关,与赵匡胤无关,排除。B.由材料“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可知,“太祖”指的是朱元璋。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年号洪武。材料描述的历史史实是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C.朱元璋灭金和宋是历史知识错误,排除。朱元璋没有灭金和宋。D.元朝灭金政权是历史知识错误,排除。蒙古灭金。故选:B。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宋濂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翠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C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D
解析:据“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这体现了苏州地区手工业的繁荣,手工业工场比较成熟。选项D符合题意,A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全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并不是十分活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D项。故选:A。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D
解析:A.卫青北击匈奴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A。B.岳飞抗金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B。C.文天祥抗元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C。D.明代时期,戚继光领导沿海军民沉重的打击了倭寇的侵略气焰,属于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事迹,故D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 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 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泉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故选A。
8.答案:A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题干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医疗和防治帮助的中医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B项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A项;《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排除C项;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A
解析:B.材料未涉及长城建造结构的信息,排除B。A.据材料“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易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封建大国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可知,体现了长城的功能从军事防御到服务经济发展的变化,故A正确。C.材料未涉及长城沿革的信息,排除C。D.材料并不是强调长城的军事意义,不符合主旨,排除D。故选:A。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可知,这主要凸显了明清时期的皇权尊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北京城的建筑也突显了这一政治特点,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阶级分化,排除A项;政策开放与材料相违背,排除B项;材料信息得不出经济萧条,排除D项。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可知,新疆行省和台湾行省的都是在外国列强入侵时,边疆形势严峻时建立的。由此可知,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A项正确。B.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B。C.建立新疆行省和台湾行省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是削弱地方权利,排除C。D材料没有提到“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排除D。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笔记中的内容包括对新疆、西藏管理的措施,故其主题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巩固。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可知,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英国的棉纱在中国销路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因此反映出当时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A表述错误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题干无法反映出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B。
16.答案:B
解析:A.康熙皇帝设立了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B.根据所学可知,1729年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正确。C.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进一步束缚了文人的思想,排除。D.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实质是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故选:B。
17.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一旦最高首脑涛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晚清统治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排除B项;题干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未体现皇帝勤政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1816年”“不按清朝要求使用礼节,觐见竟宣告破产”“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 异”等,回归教材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 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 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故选A。
19.答案:B
解析:据题干“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可知,该内容反映了清政府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诉求特别也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主权观念侧重于对外关系,排除A项。具有浓厚的边疆危机意识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排除D项。故选:B。
20.答案:D
解析: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漳州、宁波、广州、云台山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政府感到疑虑,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了其他港口。故选D。
21.答案:(1)三省六部制;分化事权。
(2)与知州分权(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转运使。
(3)行省制度;因地制宜;例子:设澎湖巡检司、设置北庭都元帅府、设宣政院。
(4)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5)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l)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办法: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官职: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制度:由材料“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举例: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改组: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利,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5)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三省六部制到丞相制度的废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答案:(1)实行坊市制度,坊、市分开;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2)宋代商业日益繁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草市。
(3)具体表现: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公所、商帮出现。原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唐代城市实行坊市制度,将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在城郭内)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市有严格的开关门时间,夜晚实行宵禁制度”可知,唐代城市特点有实行坊市制度,坊、市分开: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2)根据图片中的“商业繁华地区”“夜市”“晓市”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宋代商业日益繁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草市。
(3)结合所学知识,清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公所、商帮出现。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还是夭折了,商业没有发展壮大”及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因素上分析,即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3.答案:(1)原因:唐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增强;唐朝统治者对周边族群采取开明亲善的政策;表现: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社会经济发展。
(2)特点:管辖区域大;适应统一需要;权力大;有利于维护统一。
(3)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促进了边疆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唐朝前期,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唐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概括可知,唐朝出现“胡、越一家”的原因有唐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增强,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唐朝开明亲善的表现在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归纳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表现在管辖区域大,适应统一需要,权力大,维护统一。
(3)根据材料三“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清朝边疆治理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促进了边疆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等。
24.答案:(1)郑成功;荷兰。
(2)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或金瓶掣签制;伊犁将军。
(3)军机处;雍正帝。
(4)文字狱;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言论,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解析:(1)“开台圣王”:根据材料“他收复和经营台湾”可知,材料一中的“开台圣王”是郑成功。国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荷兰军队分水陆两路反攻。郑成功指挥军队迎击,在海上击沉荷兰战舰,在陆路迅速占据重要渡口,把敌人包围在赤崁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赤崁城的荷军看到坚守无望,向郑成功投降。随后,郑成功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165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所学知识,顺治皇帝隆重接见五世达赖,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制定金瓶掣签制。机构:根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机构:根据材料“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军机处。皇帝:雍正帝年间,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政策:根据材料四“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推行文字狱,导致了进士招来杀身之祸文字狱。措施: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思想专制带来的影响是禁锢了思想言论,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