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调研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关于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用竹制作笔杆 B.烧炭集烟作墨
C.纸浆晾干成张 D.选石磨光成砚
2.2023年6月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旨在提高全球人民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宗旨的是
A.讲究餐饮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餐 B.乘公共交通出行
C.垃圾分类放置,有利于环保和资源利用 D.提倡无纸化办公,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3.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合理的是( )
A.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碳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水
C.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4.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十分重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监控氧气流速
C.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D.验证燃烧条件
5.吸烟危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两百多种有害物质,其中尼古丁(C10H14N2)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下列关于尼古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尼古丁中含有氮气
B.尼古丁是由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的
C.尼古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尼古丁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0:14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7.我省“两淮”煤炭基地是国家重点能源和化工产区,“煤改气”项目,是将煤炭(主要成分为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燃料一氧化碳和氢气。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B.该反应中,只有一种物质是还原剂
C.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比为2:1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8.朱砂又名辰砂,是天然的硫化汞(HgS),具有鲜红色泽,很早就被人们作为颜料使用。我国殷墟出上的甲骨文上涂有朱砂。下图是汞和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
B.质量相等的汞和硫,汞比硫所含的原子数目少
C.汞和硫都是非金属元素
D.汞单质的熔点比硫低
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
序号 物质 杂物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固体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C CuO 高温灼烧
C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D CO2 CO 向混合气体中通氧气,点燃
A.A B.B C.C D.D
10.下列依据证据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证据 结论
A 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 Ag放入Cu(NO3)2溶液中,Ag表面无变化 Ag的金属活动性比Cu的弱
D 酚酞溶液滴入某稀溶液中显红色 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A.A B.B C.C D.D
11.为探究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样品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实验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气泡放出。
实验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实验一说明NaOH溶液没有变质 B.实验二说明NaOH溶液全部变质
C.实验三中生成的沉淀为Ba(OH)2 D.实验三说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
12.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C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碳酸钠 12.2 21.8 39.7 53.2
A.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交点温度在20℃~30℃之间
B.20℃时,在50g的水中加入12.2 g碳酸钠,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20℃时,无法配制溶质质量分数超过26.5%的氯化钠溶液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碳酸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其体液酸碱度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体质强健人,其体液始终保持弱碱性。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人体胃液担负着食物的消化,pH为0.9- 1.5。当氧气充足时,人体摄取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会被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CO2扩散到血液中,会引起血浆的pH略有改变。身体的调节系统就可以进行酸碱性的调节来保持酸碱平衡,只有这样身体才会健康,但是如果人们身体长期有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那身体就会出现酸性变化。可以多吃些偏碱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苏打饼干等进行调节。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体血浆呈 (填“弱酸性”或“弱碱性”)。
(2)CO2扩散到血液,血浆的pH会 (填“增大”或“减小”), 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B.用pH试纸能测出体液的pH为7.5
C.酸性体质应吃偏碱性食物进行调节
14.实验室常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如下图:
(1)实验仪器①的名称 。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他们选用了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与C相比,B的优点是 ;若要用G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端进入。
(4)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周体共热制取氨气。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择上图中的 (填字母)。
15.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过程,将回收的黄铜废料进行处理,得到金属铜并制取硫酸锌晶体。
(1)固体B的化学式为 , 写出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 。
(2)步骤①、②实验基本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步骤③实验基本操作的名称是 。
(3)该流程中,能否根据得到的硫酸锌质量,求出一定质量的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 (填“能”或“不能”), 原因是 。
16.某“暖宝宝”取暖贴的透气无纺布袋内装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物质,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展开探究。
【活动一】用铁钉探究铁的锈蚀
某同学用相同的铁钉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该实验中将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 。
(2)经过一周的观察,试管B和试管C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A中的铁钉明显锈蚀,说明铁锈是铁与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
【活动二】用“暖宝宝”中的物质探究铁的锈蚀
用无纺布袋装入干燥的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分别放在锥形瓶底部,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
(3)图1所示实验,锥形瓶在短时间内发烫,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 ,打开无纺布袋,黑色粉末有部分变成 色,图2和图3所示实验均无明显现象。
(4)与【活动一】所示实验相比较,图1所示实验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除了铁粉的因素外,你对活性炭与氯化钠作用的合理猜测是 (写出1点即可)。
【活动三】用“暖宝宝”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5)利用【活动二】中图1所示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①实验时,需要获得的数据有锥形瓶内空气的体积、 ;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 (写出1点即可)。
②与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相比,实验利用“暖宝宝”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优点是 (写出1条即可)。
17.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盐酸。为测定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25.0g盐酸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温度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计算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和解析
1.B
【详解】A、用竹制作笔杆,只是竹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烧炭集烟作墨,烧炭过程中,将木材中的氢氧元素转化成水除去,发生化学变化。
C、纸浆晾干成张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D、选石磨光成砚只是石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B。
2.A
【详解】A、讲究餐饮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资源,不符合这一宗旨,故选项正确;
B、乘公共交通出行,有利环保,符合这一宗旨,故选项错误;
C、垃圾分类放置,有利环保和资源利用,符合这一宗旨,故选项错误;
D、提倡无纸化办公,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符合这一宗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A
【详解】A、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碳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即溶液变稀了,酸性变弱,pH增大,但是溶液仍然呈酸性,溶液的pH仍然小于7,不可能变成碱性,不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被消耗,溶剂质量应减小,不符合题意;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在质量相等时,应该是镁比铁产生的氢气多,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详解】A、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可以监控氧气的流速,不符合题意;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应“左物右码”,而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5.C
【详解】A、尼古丁是由尼古丁分子构成的,属于一种纯净物,其中含有氮元素,但不含氮气,故A说法错误;
B、尼古丁是由尼古丁分子构成的,每个尼古丁分子含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故B说法错误;
C、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4):(14×2)=60:7:14,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说法正确;
D、尼古丁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10):14=60:7,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6.B
【详解】试题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比如氧气和臭氧;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氧气。故选B.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7.C
【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碳得到氧,属于还原剂,水失去氧,属于氧化剂,故只有碳是还原剂,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比为:1:1,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8.C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硫的原子序数为16,原子序数=质子数=16,不符合题意;
B、相对原子质量反映了原子的实际质量,质量相等的前提下,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个数越少,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原子的个数越多,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硫,故汞比硫所含的原子数目少,不符合题意;
C、汞属于金属元素,硫属于非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D、汞常温下为液态,硫常温下为固态,故汞单质的熔点比硫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A、氯化钠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故通过溶解、过滤,可将泥沙除去,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钠,符合题意;
B、将混合固体高温灼烧,氧化铜能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C、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锌粒,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也能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能将原物质反应掉)、不繁(整个过程不繁琐)。
10.B
【详解】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选项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微观上,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选项B不正确;
C、Ag和Cu(NO3)2溶液不反应,是因为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的强,选项C正确;
D、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某稀溶液中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选项D正确。
故选B。
11.D
【分析】实验一说明溶液呈碱性;实验二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溶质中含有碳酸钠;实验三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为氯化钡和碳酸钠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且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已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反应,过滤沉淀后,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故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详解】故选D。
12.D
【详解】A、由表可知,10℃~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温度大于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一直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交点温度在20℃~30℃之间,不符合题意;
B、在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21.8g,也就是说50g水最多能溶解10.9g碳酸钠,故20℃时,在50g的水中加入12.2 g碳酸钠,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20℃时,无法配制溶质质量分数超过26.5%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D、由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故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碳酸钠,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3.(1)弱碱性
(2) 减小 CO2+H2O=H2CO3
(3)C
【详解】(1)pH大于7显碱性,正常人体血浆pH在7.35-7.45之间,故呈现弱碱性。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会中和碱性血液,使血液的pH减小,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但胃酸分泌过多也不利于人体健康,错误;
B、广泛pH试纸测得的是整数,不能测得小数,错误;
C、酸性体质应吃偏碱性食物进行中和调节,正确。
故选C。
14. 水槽 C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 AF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为水槽;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且二氧化锰为粉末,故发生装置应选C;
过氧化氢可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与C相比,B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将大理石置于多孔塑料板上,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稀盐酸,使固液接触,反应开始,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固液接触,反应发生。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要用G收集氢气,气体应从a端进入;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应选F,故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择上图中的AF。
15. Cu 引流 蒸发结晶 不能 步骤②中又加入了锌,加入的锌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也生成了硫酸锌
【详解】(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位于氢之前,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位于氢之后,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故固体B为铜,化学式为Cu;
步骤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①、②都实现了固液分离,故该基本操作为过滤,在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步骤③由溶液变为硫酸锌晶体,故实验基本操作的名称是蒸发结晶;
(3)不能,因为步骤②中又加入了锌,加入的锌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也生成了硫酸锌。
16.(1)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2)氧气、水
(3) 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内 红棕
(4)加快铁锈蚀的速率(合理即可)
(5)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保持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 更环保(合理即可)
【详解】(1)该实验中将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2)连续观察一周,只有A试管中的铁钉明显锈蚀,说明铁锈蚀是铁与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
(3)图1所示实验,铁粉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放出热量,锥形瓶在短时间内发烫,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由于消耗了氧气,锥形瓶内压强减小,观察到烧杯中导管液面上升,高于烧杯内液体的高度,打开无纺布袋,黑色粉末有部分变成红棕色;图2中只与氧气接触,图3中只与水接触,铁均不会生锈,故图2和图3所示实验均无明显现象;
(4)与活动一相比较,图1所示实验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除了铁粉的因素外,也有可能是活性炭与氯化钠加快铁粉的锈蚀;
(5)①实验时,需要获得的数据有:锥形瓶内空气的体积、倒流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干燥的铁粉要足量,保证氧气消耗完全,装置要保证不漏气或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保持装置气密性良好等;
②与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相比,实验利用“暖宝宝”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优点是在密闭空间进行,实验更准确,更环保等。
17.(1)放出
(2)14.6%
解:设盐酸样品中HCl的质量为x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详解】(1)由图可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填:放出;
(2)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