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人体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这里“铁”一般是指( )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D.分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3.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mg/L):Ca~20、K~3、Zn~0.06、F~0.02等。这里的Ca、K、Zn、F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
4.氧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原子质量不同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核内中子数不同
5.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所以在防蛀牙的牙膏中常常添加有氟化物,这样的牙膏被称为含氟牙膏。“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单质
6.有关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阳离子
B.②所属的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
C.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D.④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7.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8.下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此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比原子小很多很多 B.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9.分子和原子根本区别是( )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分子不停运动,原子不动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0.“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1个电子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钠元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11.砷化镓(GaAs)是一种“LED”绿色节能光源材料,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是Ga
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31 D.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12.下列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红色消失一一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B.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水银柱升高一一原子体积受热变大
C.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一一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产生沉淀一一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成难溶性氯化银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为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因此,他被称为元素周期表之父。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成为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列称为一个族(8、9、10 三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包括7个主族(A族)、7个副族(B族)、第Ⅷ族和0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例如:第1周期的氢、氢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1个电子层(如图)。主族(A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同一族的元素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科学家利用元素周期表,寻找制取催化剂、化学农药、新型材料的元素。今后还有更多的未知元素等待我们继续探索。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科学家中,被称为元素周期之父的是________ (填序号,下同)。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2)元素周期表中第 8 号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该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3)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周期、第 A族。
(4)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是 28 B元素符号是 NI C元素名称是镍 D相对原子质量是 58.69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和16个族
B氢、氦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锂、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D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4.下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图2所示粒子为 (填“离子”或“原子”) 。
(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文字表达式 。
15.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1)(知识回忆)按图Ⅰ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烧杯丙的作用是 。
(2)(发现问题)虽然图Ⅰ实验现象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氨水的用量大、实验时易闻到刺鼻的气味等。
(实验改进)在老师指导下,该同学改用图Ⅱ装置进行实验。在塑料瓶内用细线固定几朵小纸花(用滤纸折叠,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沿瓶壁注入几滴浓氨水,观察到 ,
该现象主要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
(3)(实验拓展)取两个相同的塑料瓶,用两个注射器分别同时注入相同滴数的氨水后,再将其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如图Ⅲ),发现 ,说明温度对分子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影响。
(4)(实验结论)图Ⅲ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 。
(5)(实验反思)对比图Ⅰ实验,图Ⅱ实验的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16.化学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1)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A,B,C,D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填字母序号)。
(3)B与C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晶体硅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如图E是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中x的值是 ;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 (填字母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7.通过学习化学,你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体现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2)体温计能测体温的微观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变轻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一般是指元素,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元素定义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答案】C
【解析】【解答】A.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一般没有中子,A不符合题意;
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的离子,B不符合题意;
C. 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整个原子呈电中性,C符合题意;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D错误。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原子内部结构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答案】A
【解析】【解答】这里的Ca、K、Zn、F不是以原子、分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矿泉水中所给成分多指元素分析。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氧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与二者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观察选项,故选B.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元素的种类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有关,据此解答.
5.【答案】A
【解析】【解答】含氟的牙膏有利于预防龋齿,这里的“氟”指的是氟元素.故答案为:A。
【分析】单独说名称一般指元素。
6.【答案】D
【解析】【解答】A.①是阴离子;B.②所属的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或第三周期;C.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D.④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是正确的叙述;
故答案为:D
【分析】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B、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D、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
7.【答案】D
【解析】【解答】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A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子,B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C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A
【解析】【解答】A、由此图可以看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A符合题意;
B、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但通过此图不能得出此结论,B不符合题意;
C、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不符合题意;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通过此图看不出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数值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图示无法获取核外电子数的分层排布解答
C根据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根据图示无法得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答
9.【答案】D
【解析】【解答】A. 有的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有的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小,故A 不符合题意;
B.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分子保持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原子保持的。故B 不符合题意。
C. 分子、原子都是在不停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
10.【答案】C
【解析】【解答】A. 由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1个电子,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变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错误,符合题意;
D. 钠原子的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易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化合价为+1价。所以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里的数字表示质子数。
B、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 ,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C、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变成钠离子。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
11.【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有“钅”字旁,因此镓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可知信息:镓元素符号是Ga,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则镓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1,但中子数不一定是31,故符合题意;
D.根据图可知信息: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的种类的方法进行解答本题.
12.【答案】B
【解析】【解答】A、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红色消失,是因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B、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原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产生沉淀,是因为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成难溶性氯化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酸碱反应的实质分析;
B、根据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汞原子的间隔变化分析;
C、根据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D、根据银离子与氯离子能结合成难溶性氯化银分析。
13.【答案】(1)C
(2)氧元素
(3)三;Ⅱ
(4)B
(5)ABCD
【解析】【解答】(1)被称为元素周期之父的是门捷列夫。故填:C。(2)元素周期表中第8号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该元素是氧元素。(3)镁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3,最外层电子数是2,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第ⅡA族。(4)A、镍元素原子序数是28,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镍元素符号是Ni,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元素名称是镍,该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58.69,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5)A、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和16个族,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氦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都是一层,该选项说法正确;
C、锂、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BCD。
【分析】(1)根据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性分析;
(2)根据质子数为8的原子为氧元素分析;
(3)根据元素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分析;
(4)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5)根据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元素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分析。
14.【答案】(1)8
(2)离子
(3)
【解析】【解答】(1)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可知: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2)由图2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为8,核外电子总数为10,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总数,该图所示粒子为阴离子;
(3)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实验室可以利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制取氧气,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分析;
(2)根据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为离子分析;
(3)根据氧气可支持燃烧及氧气制取原理分析。
15.【答案】(1)乙中的酚酞溶液逐渐变红;对照实验
(2)小纸花至下而上慢慢变红;不断运动
(3)B中小纸花先变红
(4)越快
(5)节约药品或更环保
【解析】【解答】知识回忆:按图Ⅰ进行实验,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乙中的酚酞溶液逐渐变红,烧杯丙的作用是与图甲形成对比,做对照实验;
实验改进:用注射器沿瓶壁注入几滴浓氨水,观察到小纸花至下而上慢慢变红,该现象主要说明分子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拓展: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B中小纸花先变红,说明温度对分子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影响;
实验结论:图Ⅲ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反思:对比图Ⅰ实验,图Ⅱ实验的优点是节约药品或更环保。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3)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16.【答案】(1)三或3
(2)C
(3)MgCl2
(4)14;A
【解析】【解答】(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
(2)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A、B、C、D中属于阴离子的是C;
(3)B是镁离子,C是氯离子,B与C所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其化学式为MgCl2;
(4)图E是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中x表示硅原子的原子序数,则x为14;在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则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A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最外层都是4个电子。
【分析】(1)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2)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3)根据先分析元素名称、化合价,再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4)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原子序数。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7.【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由于原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缩小
(3)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解析】【解答】(1)构成花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构成花香的分子与人的嗅觉细胞接触,人才闻到香味,所以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体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由于原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缩小,所以,体温计可以测温;
(3)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故蜡烛的质量变小了。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