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01节-科学探究和实验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金华月考)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1m B.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30kg
C.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45dm3 D.冬天时人的体温约为27.5℃
2.(2019七上·衢州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 米=1.8×1000=1800 毫米
B.1.8 米=1.8 米×1000=1800 毫米
C.1.8 米=1.8 米×1000 毫米=1800 毫米
D.1.8 米=1.8×1000 毫米=1800 毫米
3.(2017七上·杭州期末)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4.(2022七上·杭州期中)吹泡泡时,用金属框可以拉出一个肥皂泡。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情况。就“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验证假设
5.(2022七上·杭州期中)学好科学,不但需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王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你帮她判断一下,认为各选项中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6.(2021七上·江北期末)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 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果
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
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
A.A B.B C.C D.D
7.(2022七上·温州期中)为了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某科学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在安静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多次重复实验。
B.在安静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的同张桌子处敲击,观察蜗牛反应,多次重复实验。
C.在吵闹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多次重复实验。
D.在吵闹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的同张桌子处敲击,观察蜗牛反应,多次重复实验。
8.(2022七上·温州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20米=220米/100=2.2厘米 B.15米=15米×100厘米=1500厘米
C.455微米=455×0.001米=0.455米 D.3000厘米=3000×0.01米=30米
9.(2023七上·浙江月考)规范操作可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放入铁钉 D.测硬币直径
10.(2021九上·临海月考)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11.(2019七上·浙江期中)下列单位换算中,不正确的是( )
A.1.7m=1.7m×100cm=170cm B.6.9m=6.9×100cm=690cm
C.8.8km=8.8×1000m=8800m D.5.4m=5.4×1000mm=5400mm
12.(2018七上·三门期中)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3.(2022七上·滨江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 然后向中间移动
B.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反复摇晃
C.研究地球形状时,用篮球和铅笔实验
D.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FeCl 溶液(CuCl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B.KCl固体(KClO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加热
C.CO气体(CO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D.NaCl溶液(MgCl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
1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先将试纸用水润湿,后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B.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C.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涂上硼酸后,用大量水冲洗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水,后将浓硫酸沿杯壁缓慢地注入并不断搅拌
16.下列各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气密性不好(漏气)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装置①,双手捂住试管一段时间,放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
B.装置②,通过长颈漏斗加一定量水,液面高度保持图示位置不变
C.装置③,双手捂住烧瓶一段时间,长导管A内形成一段水柱
D.装置④,向上移动a管后,a、b两侧液面始终保持相平
17.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1/3
C.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布擦干,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18.(2021·衢州)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南北半球,马桶下水的旋转方向不同。”小科为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以下做法属于获取证据的是( )
①相信这种说法
②建立新的假设
③查找资料研究
④亲自动手实验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9.(2020七下·海宁月考)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一瓶84消毒液的质量为500克
C.海宁最高楼开元名都高达245000厘米
D.复兴号高铁列车的车速高达350米/秒
20.(2020七下·海宁月考)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时,若俯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
B.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避免测量误差
C.测量某同学跳远成绩时,皮尺拉的太松,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D.用天平测量某物质的质量,如果将砝码放在天平左盘,则测量结果一定偏大
21.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下列探究的问题错误的是( )
A.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CO 时,气体应从装置的 a端通入
B.若用排水法收 O ,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b端通入
C.若用此装置洗气、湿润氧气,可在瓶底装入少量水,a端连接输氧瓶,b端连入病人呼吸机
D.无论该装置任何用途,都不能从 b管通入 CO 使用
22.(2021七上·温州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23.下列数据最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
A.保险丝的熔点约为30℃
B.电脑 USB接口的输出电压为 220V
C.家用空调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为220V
D.我国电网的标准频率是100Hz
24.科学实验中常用到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 下列四个实验中,运用了模型法的是 ( )
①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
②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了“光线”
③在研究多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时,引入了“总电阻”
④在研究磁场时,引入了“磁感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5.(2021七上·诸暨期中)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 200 立方米
B.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 750 毫米
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大约是 0.25 米
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 15 分米
26.(2022七上·婺城期末)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27.(2017七上·台州期中)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28.(2020七上·余杭期中)下列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大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小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同一金属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夏天的测量值可能比冬天的要大
29.(2022七上·金东月考)以下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
B.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一把易热胀冷缩的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大。
二、填空题
30.(2022七上·杭州期中)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3)用作度量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3七上·金华月考)科技小组的同学发现建筑工人在铺设水泥路时,有时要在水泥里面掺入少量纤维材料。他们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在水泥中掺入纤维材料是否会影响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关于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同学讨论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与是否掺入纤维有关。
猜想2:与纤维掺入量有关。
猜想3:与纤维材料的种类有关。
经过思考后,他们利用图中装置,将铁锤通过电磁铁从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对水泥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水泥样品断裂,收集的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 号 水泥样品厚度 /cm 水泥样品面积 /cm^2 铁锤高度 /cm 掺入纤维 种类 纤维掺入量 /% 撞击 次数
1 4 100 50 无 无 20
2 4 100 50 A纤维 0.1 80
3 4 100 50 A纤维 0.12 95
4 4 100 50 A纤维 0.15 100
5 4 100 50 B纤维 0.1 90
6 4 100 50 C纤维 0.1 98
(1)实验时通过水泥样品 来比较水泥样品的牢固程度。
(2)比较序号 三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3是正确的。
(3)比较序号2、3、4三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是 。
(4)为缩短上述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碰撞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 。
32.(2023七上·龙泉期中)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和常用单位进行解题。
【解答】A. 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1m,0.01m是1cm,1cm接近一本书厚度,A错误;
B.空气密度 1.29kg/m3 ,教室估计长10m,宽6m,高3m,体积180m3, 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不少于180kg,B错误;
C.中学生质量45kg,人体密度与水接近为1kg/dm3 , 中学生的体积约为45dm3,C正确;
D.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在37度上下波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1)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在换算过程中,只能保留一个要换成的单位,且放在式子的最右边。
【解答】A.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
B.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毫米,且在1000的后面,故B错误;
C.换算过程中不能有两个单位,故C错误;
D.换算过程完全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应该建立在正确设计方案,大量实验的前提下,仅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鸡蛋容易破的原因,是片面的,有可能存在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再根据现象总结结论.
【解答】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猜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并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测量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量筒使用时,读数时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会使得读数偏大;仰视会使得读数偏小;
【解答】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会偏小,A错误;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会偏大,B正确;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会偏小,C错误;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会偏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3)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判断;
(4)根据“测量结果=纸张厚度+空隙”分析。
【解答】A.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由于膨胀,因此钢尺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示数会迅速降低,即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下端有细小的弯曲,所以它的示数不会下降,故C错误;
D.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那么测量结果等于纸张厚度和空隙的,因此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设计实验时需要用控制变量法,控制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相同。
【解答】A、在安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别的声的情况下,距离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多次重复实验,能用于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A合理;
B、在安静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观察的不是对声音的反应,而是对声音产生的振动的反应,B不合理;
C、在吵闹的环境中,会有其他声音的干扰,无法观察和分析蜗牛的反应,也就无法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C不合理;
D、在吵闹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不能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D不合理。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长度的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00nm=1×106m。
【解答】A、220米=220×100厘米=2.2×104厘米,故A错误;
B、15米=15×100厘米=1500厘米,故B错误;
C 455微米=455x10-6米=4.55×10-8米,故C错误;
D、3000厘米=3000×0.01米=30米,故D正确。
故选:D 。
9.【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A.点燃酒精灯时,应该用火柴点燃,不能用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可能发生火灾,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
C.放入铁钉时,应该将试管横放,将铁钉送入试管底部,再竖立起来即可,故C错误;
D.测硬币直径时,用三角板夹住硬币,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刻度尺重合,则两个三角板直角边之间的距离为硬币的直径,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
B.测稀硫酸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稀硫酸,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B错误;
C.倾倒稀硫酸时,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滴加稀硫酸时,滴管应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掌握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过程中单位的统一。
【解答】选项A:换算过程中单位不统一,等号后面的1.7m不应带单位m, A错误;
选项B、C、D三题的换算过程中,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正确,单位统一,题正确;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微小的量很难直接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而是将其成10倍、100倍的放大,最后将测量结果再除以倍数即可,这就是“累积法”,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分硬币的厚度很小,直接测量误差很大,因此可以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
【解答】A: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 然后向中间移动,属于模拟实验。
B: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反复摇晃,属于模拟实验。
C:研究地球形状时,用篮球和铅笔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D: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属于转换法。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杂的基本原则:①不与除杂试剂反应;②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过量的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不合题意;
B.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MgCl2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能除去杂质且没有 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测定溶液的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故A错误;
B.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进试管发生炸裂,故B错误;
C.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水,后将浓硫酸沿杯壁缓慢地注入并不断搅拌,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 A.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原理为: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 改变,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用手掌紧握烧瓶壁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该装置漏气,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会引起液体飞溅,造成烫伤。
C、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分析。
D、根据易燃易爆物品的贮存方法分析。
【解答】A. 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布擦干,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研究也称为实验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数据的一种方法。
【解答】 ①相信这种说法,对结论的认可,不是获取证据;故 ① 错误;
②建立新的假设, 不是获取证据,而是建立假设;故 ②错误;
③查找资料研究,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③正确;
④亲自动手实验,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④正确;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⑤正确;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质量、长度和速度的认识判断。
【解答】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故A错误;
B.一瓶84消毒液的质量为500克,故B正确;
C.海宁最高楼开元名都高达245m=24500cm,故C错误;
D.复兴号高铁列车的车速高达350km/h,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C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C.根据长度测量结果=分析;
D.根据不使用游码时的情形判断。
【解答】A.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时,若俯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的水少,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测量某同学跳远成绩时,皮尺拉的太松,则长度标准偏小,根据“长度测量结果=”可知,会使测量结果偏大,故C正确;
D.用天平测量某物质的质量,如果不使用游码,那么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此时测量结果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D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用装置图进行收集气体时,要明确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所以气体应该从短管通入,空气从长管排出;反之,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气体应该长管导入,空气从短管排出。
用此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注意导管应是气体从短管导入,水从长管排出。
【解答】A.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CO2时,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气体应从装置的从a端通入,空气从b排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若用排水法收 O2,瓶内先装满水,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从 b端通入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若用此装置洗气、湿润氧气,可在瓶底装入少量水,a端连接输氧瓶,b端连入病人呼吸机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若用排水法收CO2,瓶内先装满水,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从 b端通入,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由无光和阴暗与潮湿两个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解答】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
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
故选C。
23.【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电压
【解析】【分析】根据对熔点、电压和家庭用电的知识判断。
【解答】A.保险丝的熔点约为500℃ 左右,故A不合题意;
B.电脑 USB接口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故B不合题意;
C.家用空调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为220V,故C符合题意;
D.我国电网的标准频率是50Hz,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4.【答案】C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如果有多个变量影响最后的结果。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
等效替代法: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类比法: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解答】①在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是类比法。
②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了“光线”,是模型法。
③在研究多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中,引入了“总电阻”,是等效替代法。
④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是模型法。
故答案为:C。
25.【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以此来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
【解答】A、教室的长、宽、高分别约为9米、8米、3米,体积约为(9×8×3)m3=216m3,A中约为200立方米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750毫米=0.75米,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达大约是0.25米,0.25米=25厘米,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15分米=1.5米,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6.【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故选A。
27.【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升高相同,最后的示数都显示同一温度。体积膨胀的也相同,内径细的,上升得更高些。
【解答】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由于热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温度计最后的示数都将显示这一杯热水的温度;玻璃泡内的水银量相等,水银升高温度相同,所以水银膨胀程度也相同,也就是增大的体积相同,体积变化相同,内径细的升的高,内径粗的升得较低,所以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8.【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2)(3)(4)长度的测量结果其实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标准长度的比值,即,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大些,根据可知,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那么读出的长度为金属丝的直径和与空隙的总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用同一金属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夏天时刻度尺膨胀,即标准长度变大,根据可知,夏天的测量值可能比冬天的要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9.【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是指将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解答】A. 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A正确;
B. 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B正确;
C. 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C正确;
D. 用一把易热胀冷缩的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小,D错误。
故答案为:D.
30.【答案】(1)g
(2)d
(3)c
(4)h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字和用途分析解答。
【解答】(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选g;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故选d;
(3)用作度量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故选c;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故选h。
31.【答案】(1)至水泥样品断裂所承受的撞击次数
(2)2,5,6
(3)在水泥中掺入适量同种纤维时,掺入纤维的量越多,水泥路面越牢固
(4)增加铁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加铁锤的质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实验,要遵从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实验中将铁锤通过电磁铁从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对水泥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水泥样品断裂,所以通过水泥样品至水泥样品断裂所承受的撞击次数来比较水泥样品的牢固程度。
(2) 2,5,6 纤维种类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所以比较2,5,6三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3即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与纤维材料的种类有关是正确的。
(3) 2、3、4三组数据纤维掺入量不同, 其他因素相同,且纤维掺入量越多,能承受撞击次数越多,可以得出结论在水泥中掺入适量同种纤维时,掺入纤维的量越多,水泥路面越牢固。
(4) 增加铁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加铁锤的质量可以增加每次撞击带来的损坏,所以为缩短上述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碰撞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铁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加铁锤的质量。
32.【答案】(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和2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高温杀菌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1、3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根据表格可知,第1组敞口放置,第2组塞紧瓶口,即隔绝空气,那么二者比较可以探究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空气。
(3)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01节-科学探究和实验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金华月考)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1m B.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30kg
C.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45dm3 D.冬天时人的体温约为27.5℃
【答案】C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和常用单位进行解题。
【解答】A. 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1m,0.01m是1cm,1cm接近一本书厚度,A错误;
B.空气密度 1.29kg/m3 ,教室估计长10m,宽6m,高3m,体积180m3, 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不少于180kg,B错误;
C.中学生质量45kg,人体密度与水接近为1kg/dm3 , 中学生的体积约为45dm3,C正确;
D.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在37度上下波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19七上·衢州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 米=1.8×1000=1800 毫米
B.1.8 米=1.8 米×1000=1800 毫米
C.1.8 米=1.8 米×1000 毫米=1800 毫米
D.1.8 米=1.8×1000 毫米=1800 毫米
【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1)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在换算过程中,只能保留一个要换成的单位,且放在式子的最右边。
【解答】A.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
B.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毫米,且在1000的后面,故B错误;
C.换算过程中不能有两个单位,故C错误;
D.换算过程完全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3.(2017七上·杭州期末)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应该建立在正确设计方案,大量实验的前提下,仅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鸡蛋容易破的原因,是片面的,有可能存在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再根据现象总结结论.
【解答】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故选C.
4.(2022七上·杭州期中)吹泡泡时,用金属框可以拉出一个肥皂泡。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情况。就“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验证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猜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2022七上·杭州期中)学好科学,不但需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王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你帮她判断一下,认为各选项中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并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测量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量筒使用时,读数时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会使得读数偏大;仰视会使得读数偏小;
【解答】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会偏小,A错误;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会偏大,B正确;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会偏小,C错误;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会偏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1七上·江北期末)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 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果
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
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3)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判断;
(4)根据“测量结果=纸张厚度+空隙”分析。
【解答】A.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由于膨胀,因此钢尺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示数会迅速降低,即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下端有细小的弯曲,所以它的示数不会下降,故C错误;
D.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那么测量结果等于纸张厚度和空隙的,因此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7.(2022七上·温州期中)为了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某科学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在安静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多次重复实验。
B.在安静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的同张桌子处敲击,观察蜗牛反应,多次重复实验。
C.在吵闹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多次重复实验。
D.在吵闹的环境中,距蜗牛50厘米的同张桌子处敲击,观察蜗牛反应,多次重复实验。
【答案】A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设计实验时需要用控制变量法,控制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相同。
【解答】A、在安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别的声的情况下,距离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多次重复实验,能用于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A合理;
B、在安静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观察的不是对声音的反应,而是对声音产生的振动的反应,B不合理;
C、在吵闹的环境中,会有其他声音的干扰,无法观察和分析蜗牛的反应,也就无法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C不合理;
D、在吵闹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不能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D不合理。
故选:A。
8.(2022七上·温州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20米=220米/100=2.2厘米 B.15米=15米×100厘米=1500厘米
C.455微米=455×0.001米=0.455米 D.3000厘米=3000×0.01米=30米
【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长度的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00nm=1×106m。
【解答】A、220米=220×100厘米=2.2×104厘米,故A错误;
B、15米=15×100厘米=1500厘米,故B错误;
C 455微米=455x10-6米=4.55×10-8米,故C错误;
D、3000厘米=3000×0.01米=30米,故D正确。
故选:D 。
9.(2023七上·浙江月考)规范操作可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放入铁钉 D.测硬币直径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A.点燃酒精灯时,应该用火柴点燃,不能用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可能发生火灾,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
C.放入铁钉时,应该将试管横放,将铁钉送入试管底部,再竖立起来即可,故C错误;
D.测硬币直径时,用三角板夹住硬币,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刻度尺重合,则两个三角板直角边之间的距离为硬币的直径,故D正确。
故选D。
10.(2021九上·临海月考)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
B.测稀硫酸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稀硫酸,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B错误;
C.倾倒稀硫酸时,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滴加稀硫酸时,滴管应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D正确。
故选D。
11.(2019七上·浙江期中)下列单位换算中,不正确的是( )
A.1.7m=1.7m×100cm=170cm B.6.9m=6.9×100cm=690cm
C.8.8km=8.8×1000m=8800m D.5.4m=5.4×1000mm=5400mm
【答案】A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掌握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过程中单位的统一。
【解答】选项A:换算过程中单位不统一,等号后面的1.7m不应带单位m, A错误;
选项B、C、D三题的换算过程中,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正确,单位统一,题正确;
故选A。
12.(2018七上·三门期中)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答案】D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微小的量很难直接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而是将其成10倍、100倍的放大,最后将测量结果再除以倍数即可,这就是“累积法”,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分硬币的厚度很小,直接测量误差很大,因此可以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3.(2022七上·滨江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 然后向中间移动
B.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反复摇晃
C.研究地球形状时,用篮球和铅笔实验
D.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
【解答】A: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 然后向中间移动,属于模拟实验。
B: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反复摇晃,属于模拟实验。
C:研究地球形状时,用篮球和铅笔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D: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属于转换法。
故选D。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FeCl 溶液(CuCl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B.KCl固体(KClO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加热
C.CO气体(CO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D.NaCl溶液(MgCl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杂的基本原则:①不与除杂试剂反应;②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过量的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不合题意;
B.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MgCl2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能除去杂质且没有 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先将试纸用水润湿,后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B.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C.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涂上硼酸后,用大量水冲洗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水,后将浓硫酸沿杯壁缓慢地注入并不断搅拌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测定溶液的pH,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故A错误;
B.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进试管发生炸裂,故B错误;
C.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水,后将浓硫酸沿杯壁缓慢地注入并不断搅拌,故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各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气密性不好(漏气)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装置①,双手捂住试管一段时间,放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
B.装置②,通过长颈漏斗加一定量水,液面高度保持图示位置不变
C.装置③,双手捂住烧瓶一段时间,长导管A内形成一段水柱
D.装置④,向上移动a管后,a、b两侧液面始终保持相平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 A.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原理为: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 改变,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用手掌紧握烧瓶壁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该装置漏气,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1/3
C.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布擦干,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会引起液体飞溅,造成烫伤。
C、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分析。
D、根据易燃易爆物品的贮存方法分析。
【解答】A. 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布擦干,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2021·衢州)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南北半球,马桶下水的旋转方向不同。”小科为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以下做法属于获取证据的是( )
①相信这种说法
②建立新的假设
③查找资料研究
④亲自动手实验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研究也称为实验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数据的一种方法。
【解答】 ①相信这种说法,对结论的认可,不是获取证据;故 ① 错误;
②建立新的假设, 不是获取证据,而是建立假设;故 ②错误;
③查找资料研究,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③正确;
④亲自动手实验,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④正确;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⑤正确;
故答案为:D。
19.(2020七下·海宁月考)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一瓶84消毒液的质量为500克
C.海宁最高楼开元名都高达245000厘米
D.复兴号高铁列车的车速高达350米/秒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质量、长度和速度的认识判断。
【解答】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故A错误;
B.一瓶84消毒液的质量为500克,故B正确;
C.海宁最高楼开元名都高达245m=24500cm,故C错误;
D.复兴号高铁列车的车速高达350km/h,故D错误。
故选B。
20.(2020七下·海宁月考)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时,若俯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
B.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避免测量误差
C.测量某同学跳远成绩时,皮尺拉的太松,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D.用天平测量某物质的质量,如果将砝码放在天平左盘,则测量结果一定偏大
【答案】C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C.根据长度测量结果=分析;
D.根据不使用游码时的情形判断。
【解答】A.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时,若俯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的水少,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测量某同学跳远成绩时,皮尺拉的太松,则长度标准偏小,根据“长度测量结果=”可知,会使测量结果偏大,故C正确;
D.用天平测量某物质的质量,如果不使用游码,那么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此时测量结果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21.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下列探究的问题错误的是( )
A.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CO 时,气体应从装置的 a端通入
B.若用排水法收 O ,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b端通入
C.若用此装置洗气、湿润氧气,可在瓶底装入少量水,a端连接输氧瓶,b端连入病人呼吸机
D.无论该装置任何用途,都不能从 b管通入 CO 使用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用装置图进行收集气体时,要明确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所以气体应该从短管通入,空气从长管排出;反之,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气体应该长管导入,空气从短管排出。
用此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注意导管应是气体从短管导入,水从长管排出。
【解答】A.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CO2时,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气体应从装置的从a端通入,空气从b排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若用排水法收 O2,瓶内先装满水,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从 b端通入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若用此装置洗气、湿润氧气,可在瓶底装入少量水,a端连接输氧瓶,b端连入病人呼吸机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若用排水法收CO2,瓶内先装满水,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从 b端通入,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2021七上·温州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由无光和阴暗与潮湿两个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解答】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
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
故选C。
23.下列数据最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
A.保险丝的熔点约为30℃
B.电脑 USB接口的输出电压为 220V
C.家用空调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为220V
D.我国电网的标准频率是100Hz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电压
【解析】【分析】根据对熔点、电压和家庭用电的知识判断。
【解答】A.保险丝的熔点约为500℃ 左右,故A不合题意;
B.电脑 USB接口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故B不合题意;
C.家用空调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为220V,故C符合题意;
D.我国电网的标准频率是50Hz,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4.科学实验中常用到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 下列四个实验中,运用了模型法的是 ( )
①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
②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了“光线”
③在研究多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时,引入了“总电阻”
④在研究磁场时,引入了“磁感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如果有多个变量影响最后的结果。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
等效替代法: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类比法: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解答】①在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是类比法。
②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了“光线”,是模型法。
③在研究多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中,引入了“总电阻”,是等效替代法。
④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是模型法。
故答案为:C。
25.(2021七上·诸暨期中)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 200 立方米
B.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 750 毫米
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大约是 0.25 米
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 15 分米
【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以此来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
【解答】A、教室的长、宽、高分别约为9米、8米、3米,体积约为(9×8×3)m3=216m3,A中约为200立方米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750毫米=0.75米,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达大约是0.25米,0.25米=25厘米,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15分米=1.5米,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6.(2022七上·婺城期末)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故选A。
27.(2017七上·台州期中)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升高相同,最后的示数都显示同一温度。体积膨胀的也相同,内径细的,上升得更高些。
【解答】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由于热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温度计最后的示数都将显示这一杯热水的温度;玻璃泡内的水银量相等,水银升高温度相同,所以水银膨胀程度也相同,也就是增大的体积相同,体积变化相同,内径细的升的高,内径粗的升得较低,所以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8.(2020七上·余杭期中)下列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大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小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同一金属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夏天的测量值可能比冬天的要大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2)(3)(4)长度的测量结果其实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标准长度的比值,即,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大些,根据可知,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那么读出的长度为金属丝的直径和与空隙的总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用同一金属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夏天时刻度尺膨胀,即标准长度变大,根据可知,夏天的测量值可能比冬天的要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9.(2022七上·金东月考)以下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
B.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一把易热胀冷缩的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大。
【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是指将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解答】A. 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A正确;
B. 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B正确;
C. 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C正确;
D. 用一把易热胀冷缩的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小,D错误。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30.(2022七上·杭州期中)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3)用作度量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答案】(1)g
(2)d
(3)c
(4)h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字和用途分析解答。
【解答】(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选g;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故选d;
(3)用作度量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故选c;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故选h。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3七上·金华月考)科技小组的同学发现建筑工人在铺设水泥路时,有时要在水泥里面掺入少量纤维材料。他们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在水泥中掺入纤维材料是否会影响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关于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同学讨论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与是否掺入纤维有关。
猜想2:与纤维掺入量有关。
猜想3:与纤维材料的种类有关。
经过思考后,他们利用图中装置,将铁锤通过电磁铁从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对水泥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水泥样品断裂,收集的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 号 水泥样品厚度 /cm 水泥样品面积 /cm^2 铁锤高度 /cm 掺入纤维 种类 纤维掺入量 /% 撞击 次数
1 4 100 50 无 无 20
2 4 100 50 A纤维 0.1 80
3 4 100 50 A纤维 0.12 95
4 4 100 50 A纤维 0.15 100
5 4 100 50 B纤维 0.1 90
6 4 100 50 C纤维 0.1 98
(1)实验时通过水泥样品 来比较水泥样品的牢固程度。
(2)比较序号 三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3是正确的。
(3)比较序号2、3、4三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是 。
(4)为缩短上述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碰撞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1)至水泥样品断裂所承受的撞击次数
(2)2,5,6
(3)在水泥中掺入适量同种纤维时,掺入纤维的量越多,水泥路面越牢固
(4)增加铁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加铁锤的质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本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实验,要遵从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实验中将铁锤通过电磁铁从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对水泥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水泥样品断裂,所以通过水泥样品至水泥样品断裂所承受的撞击次数来比较水泥样品的牢固程度。
(2) 2,5,6 纤维种类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所以比较2,5,6三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3即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与纤维材料的种类有关是正确的。
(3) 2、3、4三组数据纤维掺入量不同, 其他因素相同,且纤维掺入量越多,能承受撞击次数越多,可以得出结论在水泥中掺入适量同种纤维时,掺入纤维的量越多,水泥路面越牢固。
(4) 增加铁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加铁锤的质量可以增加每次撞击带来的损坏,所以为缩短上述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碰撞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铁锤下落时的高度或增加铁锤的质量。
32.(2023七上·龙泉期中)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和2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高温杀菌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1、3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根据表格可知,第1组敞口放置,第2组塞紧瓶口,即隔绝空气,那么二者比较可以探究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空气。
(3)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