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0 08:30:34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一课时
Ⅰ 学法导引
本文讲述了邹忌通过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学习本文,可从理清本文的层次入手,按照进谏的缘起、内容及结果的顺序进行品读。对进谏的缘起(第1段)要读出邹忌三问三答的语气,读出层次感。进谏的内容是全文的核心,要读得十分流畅,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学习、体会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最后两段全用陈述语气读。还要抓住对人物细节和对话的描写,分析人物个性。
Ⅱ 知识要点精讲
一、字词积累
1.注音
谤(bànɡ)讥 谏(jiàn)  讽(fěnɡ) 朝(zhāo )服衣冠
2.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3.古今异义
①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②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方。)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时时,古义:不时,有时候;今义:时常,经常。)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活用作动词,当面。)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A.朝服衣冠〔即“(邹忌)朝服衣冠”,省略主语“邹忌”。〕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省略宾语“之”。〕
(2)判断句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3)倒装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B.能谤讥于市朝(即“能于市朝谤讥”,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即“皆于齐朝”,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4)疑问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孰与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文学常识
1.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编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2.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那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3.关于“讽谏”与“直谏”
讽谏:用设喻、诙谐等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使君主省悟自己的过失;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包括批评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讽谏”与“直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干剖腹挖心、伍子胥赐剑自刎、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Ⅲ 古今对照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美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哪个更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聊天,又问他: “我与徐公哪个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不如,差得远了。晚上躺在床我上思考这件事,(恍然大悟)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于是,邹忌进入朝廷拜见齐威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多座城,宫里的王后嫔妇以及大王的左右侍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下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的,整个国家之内没有不想对大王有所求的:从这种情况看来,大王受蒙蔽就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达命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体臣下、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上书规劝我的人,授给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众大臣都来到朝廷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不时地有人来进言规劝;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导学案
三、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全文共4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段):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2.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
课文览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赏析] 这段文字写进谏的缘起。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作者对人物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细节和对话的刻画,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言细节。先看邹忌的三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吾与徐公孰美?”一问较一问简单,一问有一问的变化,体现问话者微妙的心理。再看妻、妾、客的三答,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答意思无多大差异,但语气则有不同,差异中显示出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妻子热爱着自己的丈夫,她在说着真实的谎言;小妾不仅要顾及丈夫,而且还要顾及丈夫的妻子,尽管她也许认为丈夫不如徐公美,但是也只能说一句勉勉强强的赞美之言;而来客呢,他是明知徐公之美要胜过邹忌一筹的,但有求于人,只得说违心的话。因此,邹忌之妻的回答是感叹在前,反问在后,语气十分强烈;邹忌之妾的回答只是一个反问句,语气就弱多了;邹忌之客的回答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陈述句,语气就更弱了。
动作细节。“朝服衣冠,窥镜……”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窥”字,不仅仅在说邹忌在按惯例照镜子,而且在说邹忌在镜子中仔细观察着自己,为随后妻、妾、客的回答做好铺垫;“窥镜而自视”中的“窥”就更有深意了,他是在“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的情况下“窥”镜的,表现出邹忌的冷静客观与自知之明,也为随后的“暮寝而思之”埋下伏笔。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赏析] 这一段是正面写邹忌讽齐威王的纳谏,是全文的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于是”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邹忌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进谏的。邹忌入朝见齐威王后,没有从正面提出要齐威王纳谏,而是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受蒙蔽也最深。这里,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公开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这种采用设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得出的结论,这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邹忌这种以小见大、由自己受蒙蔽推想到国君受蒙蔽的现身说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赏析] 齐威王纳谏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蔽;“时时而间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错误,齐国政治修明。
文段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进谏的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作者重点记叙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威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齐王受蒙蔽之深,齐国积蔽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四、解疑释难
问题一: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上为什么要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
[解答] 邹忌对齐威王用的是“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方法。所谓“讽”是指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的“讽”是比喻,其喻体是他与城北徐公比美,问妻、问妾、问客,由于“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所以他始终得不到“孰美”的正确答案。邹忌由此触发了思考,联想到齐威王,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他必然也受到蒙蔽,因而必须纳谏除蔽。文章详写与徐公比美,正是为写讽齐威王的纳谏做铺垫,使读者明确“讽”时所用喻体的具体内容,透彻地显示纳谏除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问题二:本文是如何巧妙地安排结构层次的?
[解答]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也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入朝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