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机械运动
命题分析
广东省近五年中考物理命题分析
考点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长度的测量 省题1、16 省题1、16 省题1、16 省题16 省题1、16
时间的测量 __ __ __ __ 省题16
运动的描述 __ __ __ __ 省题2
速度及其计算 省题19 __ 省题23 省题19 __
【课程标准】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2.1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例1 会利用自身的尺度(如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例2 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2.2.2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1.4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例 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和宽,利用具有秒表功能的设备测量自己脉搏跳动30次所用的时间。
4.1.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例 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小球通过某段距离的速度。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
(1)基本单位(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2)常用单位及换算:
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2.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等。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认:使用前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选: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且要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放:将零刻度线(或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4)读: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正对刻度线,不得斜视。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辅助法等。
5.长度的估测
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 m;成年人两步的跨度约为1.5 m;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cm;课桌的高度约为75 c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 μm;拳头的宽度约10 cm;分子的直径约10-10 m。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
(1)基本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
(2)常用单位及换算:1 h=60 min;1 min=60 s;1 h=3 600 s。
2.测量工具:钟、表、停表(或秒表)等。
3.停表的读数:小表盘一周15 min,分度值0.5 min;大表盘一周30 s,分度值0.1 s。
4.时间的估测
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46 s;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为15 s;步行上一层楼所用时间约为20 s;正常人脉搏1 min跳动70次。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项目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不够精确或测量方法不完善;测量者估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读取测量结果时粗心
能否避免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如何判断 实验数据较接近真实值;误差值一般不超过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实验数据远远偏离真实值
减小或避 免的方法 减小办法: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选用精确程度更高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 只要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
(1)测量长度时一定要选用分度值最小的刻度尺。( × )
(2)实验室用的“停表”,是最准确的计时器。( × )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避免误差。( × )
(4)测量时估读到分度值下两位将比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更好一些。( × )
例1 (2022·广东)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 mm,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 cm。
分析 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确定物体对应的起始刻度和末刻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物体的长度。
答案 1 3.85
易错提醒 刻度尺的读数: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例2 (2023·深圳)停表读数为________ s。
答案 100.8
解析 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 min=60 s;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指针在40.8 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8 s,则停表的读数为60 s+40.8 s=100.8 s。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取的作为标准的物体。
3.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1)任意性原则:可以选择除研究对象自身之外的任何物体。
(2)方便性原则:所选的参照物应该使我们对运动的描述更简单、更清楚。不加特殊说明时,一般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
(2)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该物体是静止的。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常见相对静止的例子:联合收割机与车辆、正在空中加油的加油机和战斗机、地球静止卫星和地球、空中对接等。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只有选定了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 )
(2)若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则以乙为参照物,甲可能是静止的。( × )
(3)以向东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另一辆向东行驶的汽车可能是向西运动的。( √ )
(4)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只有不动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 )
例3 (物理观念)(2023·茂名茂南区二模)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青山 青山 B.竹排 青山 C.竹排 竹排 D.青山 竹排
答案 C
例4 (2018·广州改编)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________运动。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假定是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通常情况下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以广州塔为参照物,小芳是向西运动的,所以车是向西行驶的。
答案 向西
名师点拨 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方法:观察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考点三 速度及其计算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2)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
2.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
(4)单位: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或km·h-1。这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 m/s=3.6 km/h。
(5)常见的速度估测: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5 m/s;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速度约10 m/s;轿车的行驶速度约30 m/s。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由平均速度来描述。
(1)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快。( √ )
(2)根据公式v=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 )
(3)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 )
例5 (科学思维)(2022·广州)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根据信息可推断此过程小芳( )
A.步长约为2 m B.每分钟步行15 km
C.平均速度为4 km/h D.步行3 km用时15 min
分析 (1)知道步行的距离和步数,可以求出每一步的长度;
(2)利用步行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即可求出每分钟步行的距离;
(3)根据每分钟步行的距离可换算出步行的平均速度;
(4)由题图中信息可知步行3 km所用的时间。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步行的距离s=3 km=3 000 m,步数n=4718,则步长L===0.64 m,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步行用时t=45 min,则步行速度v=== km/min=4 km/h,故B错误,C正确;由题图可知,步行3 km共用时45 min,故D错误。
例6 (图象信息)(2019·深圳)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末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3 s末甲在乙的前方
答案 C
解析 2~4 s内,乙是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在4 s末,甲的速度的大小不为0,而乙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误;在0~4 s内,乙运动的路程是8 m,所用时间是4 s,乙的平均速度v===2 m/s,故C正确;3 s末,乙在甲的前方,故D错误。
名师点拨 s-t图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静止;斜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大。 v-t图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越靠上速度越大;斜线表示变速运动。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
实验器材 斜面、木块、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1)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并将数据记入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开始滑下到撞击斜面底端金属片的时间t1,并记入表中。
(4)根据测量数据,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并记入表中。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6)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记入表中。
注意事项 (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
(2)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
数据记录:
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s1=________ t1=________ v1=________
s2=________ t2=________ v2=________
误差分析:①当小车过了起始位置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达终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②当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平均速度偏小。
思维点拨:小车从起点到终点下滑时,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下>v全>v上;下半程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v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
(1)斜面的坡度越小越好。( × )
(2)小车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 )
(3)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斜面的倾角。( × )
(4)在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和记录时间时,可以“头对头”,也可以“尾对尾”。( √ )
例7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
(2)该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
(3)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片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若要增大小车平均速度,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________直线运动。
(8)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__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 cm/s。
(9)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________。
答案 (1)v= (2)刻度尺 停表 (3)坡度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时间太短,不宜测量时间 (4)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5)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6)增大斜面的坡度 (7)变速 (8)40.0 25 (9)偏小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它的尺寸大小约为( )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答案 B
解析 由生活常识可知,一般荔枝的直径约为3~5 cm,即它的尺寸大小约为3~5 cm,B正确。
2.(2023·汕头潮南区一模)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 cm;如图乙所示的仪表是测量时间的仪表,其示数为________ s。
答案 2.50 187.5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3.(教材素材)如图所示是运油-20加油机为歼-20战斗机空中加油的情境,歼-20飞行员认为运油-20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歼-20 B.地面
C.周围的白云 D.运油-20
答案 A
4.(2023·清远阳山县一模)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 min,15 min=________ 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 0.25 静止 运动
5.(2023·广州白云区一模)甲、乙两图为小明由北向南行驶时,从车内后视镜先后观察到的情景,a、b、c为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车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a车为参照物,c车是向南运动的
B.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南运动的
C.小明所乘车的速度等于b汽车的速度
D.一段时间后,后面三车之间a、b车的距离最远
答案 C
解析 小明由北向南行驶,a、b车与小明同向,c车与小明反向,以a车为参照物,c车是向北运动的,故A错误;由题图甲、乙知,a车比b车慢,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北运动的,故B错误;比较题图甲、乙,两图中b车的大小位置没有变化,小明所乘车的速度等于b汽车的速度,故C正确;一段时间后,后面三车之间b、c车的距离最远,故D错误。
考点三 速度及其计算
6.如图所示是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比赛开始后,“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获胜。那么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快慢的方法是( )
A.观众: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裁判: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B.观众: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裁判: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C.观众: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裁判: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D.观众: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裁判: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答案 D
解析 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B、C错误、D正确。
7.(图象信息)(2023·东莞二模)甲、乙两位同学在学校的百米跑道上同时同地向东运动,两人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甲的速度为________ m/s,经过10 s后,两人相距________ m,若以甲为参照物,乙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 3 20 运动
8.(科学思维)(2023·韶关曲江区二模)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拍照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________ cm,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答案 变速直线 12.00 0.15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小球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由题图可以看出:小球在B点的位置坐标为0.50 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 cm,
则小球由B到F的路程为s=12.50 cm-0.50 cm=12.00 cm。
由题图可知,B到F所用的时间t=4×0.2 s=0.8 s;
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v===0.15 m/s。
9.(2023·宜宾)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 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刻度尺是测量________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cm。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__ cm,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tAC=_______ 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_ cm/s。
(3)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 (1)长度 1 (2)40.0 1 40.0 (3)变速
解析 (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题图所示刻度尺10 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 cm。
(2)相机每隔0.5 s曝光一次,由题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tAC=1 s;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40.0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40.0 cm/s。
(3)由题图知BC段的路程比AB段的长,但时间相等,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10.(科学思维)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踩下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行驶的距离),如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
(1)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右面的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
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停车距离/m
20 4 2 6
40 8 8 16
80 16 32 48
100 20 50 70
(2)一起发生在限速50 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 m,根据绘制的图象可判断司机________(选填“超速”或“未超速”)。(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如表数据一致)
(3)若某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某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 m,反应过程的时间是________ s;制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3.3 s,汽车在这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60 m,则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答案 (1)如图所示 (2)超速 (3)0.7 15
解析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如答图所示。
(2)从横轴40~60的中点位置作垂线,与图象的交点所对应的纵轴的数值即为制动的最大距离,如图所示:
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 m,根据图象可判断司机超速。
(3)反应过程的时间是:t===0.7 s;
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5 m/s。
11.为了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高速收费站建有ETC专用通道,专用通道需要汽车安装ETC卡(如图甲所示),图乙是ETC专用通道示意图,当汽车进入ETC卡读取器识别范围的时候,卡上的信息被读取,同时栏杆机将横杆抬起,汽车无需停车就实现了缴费,大大节约了通站时间。
(1)汽车在运动时ETC卡相对于汽车是________的,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2)汽车通行ETC通道的过程__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机械运动。
(3)某一ETC通道,栏杆机距ETC卡读取器10 m,横杆在位置一(如图丙所示)时距地面高度1.2 m,栏杆机启动后横杆水平段沿竖直方向以0.2 m/s的速度匀速抬起。某人驾驶一台车高为1.6 m的SUV车通过该ETC通道,车距离ETC卡读取器5 m时被读取信息,假设栏杆机横杆水平段同时抬起,以SUV车的高度,车速太快、横杆抬起高度不够,会撞杆违章。请你运用题目所给的条件,SUV车匀速顺利通过通道的最快速度是______ m/s,合______ km/h。
(4)某市郊区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上标记着“限速40”和“距收费站2 km”的字样,如果此时汽车正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该车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照这样的速度行驶,再经过________ s汽车就可以到达收费站。
答案 (1)静止 运动 (2)属于 (3)7.5 27 (4)没有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