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奇妙的透镜》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奇妙的透镜》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9-09 11:3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能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举例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熟练作出凸透镜对特殊光线作用的光路图,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一、透镜
1.透镜分为 凸透镜 和 凹透镜 两类,中间比边缘厚的叫 凸透镜 ;中间比边缘薄的叫 凹透镜 .
2.下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1)(3)(4) ;下列属于凹透镜的是 (2)(5)(6)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透镜的中心叫做 光心 ,凡是经过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点的光都 不改变 方向.通过光心O和球面球心C的直线叫透镜的 主光轴 .请完成以下光路,并标出光心与主光轴.
( http: / / www.21cnjy.com )
4*.透镜和面镜在光学原理上的区别是透镜透光,发生光的 折射 现象;面镜不透光,发生光的 反射 现象.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完成“活动1 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5.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
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光轴上的某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 焦点 ,用字母 F 表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某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 虚焦点 .从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焦距 ,用 f 表示.
7.实焦点与虚焦点的区别是实焦点是折射光线的 会聚 点;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 (选填“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8.结合课本图3-51,完成下列光路图.
1.你是怎么理解光线的“会聚”和“发散”的 (结合课本图3-49说明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变化)
答案 “会聚”是指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相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光线来说变得“靠拢”一些.如图甲、乙所示.“发散”是指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相对于原光线来说变得“两边分开”一些.如图丙、丁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纸和一把刻度尺,利用太阳光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应该选择什么光源 光线与主光轴有什么关系 完成课本“活动2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课本表格中.
答案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移动凸透镜,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应该选择平行光源,如太阳光、手电筒等.测量时入射光线要与主光轴平行,这样经凸透镜折射后,才能在另一侧的主光轴上会聚于焦点.
3.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用如图甲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的实验,小组同学应选择图甲中的 A、C (选填字母序号)两个凸透镜做实验.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乙的E、F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凸透镜的 材料 一定时,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短 ;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做实验,他们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材料 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
4.巍巍暑假帮家里砍了许多柴,为了防止干柴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水淋湿,他将塑料薄膜盖在干柴上,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中午,他家的柴突然着了大火.他怀疑是他村里的几个调皮的小孩在恶作剧,经过调查,无人点火.他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他解释起火的原因吗
答案 下雨过后,塑料薄膜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水,因为塑料薄膜透明,它相当于凸透镜,平行的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光会聚在干柴上,使干柴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于是干柴就会燃烧起来.
见《导学测评》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