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 精讲 学案 1.5 常见的溶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 精讲 学案 1.5 常见的溶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21: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常见的溶液
【回归教材】
知识清单
考点1溶液的形成(5年1考)
溶液 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混合物
组成 溶质:__________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溶剂: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特征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性质、浓度____________
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________的量)不变时,溶质、溶剂__________
溶解 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吸热:一些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______
放热:一些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______
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几乎________,如____________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溶剂的温度:对于大多数物质,溶剂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速率________
溶质颗粒的大小:溶质颗粒越小,溶质溶解的速率________
搅拌:搅拌能够________溶解的速率(但不能增加溶解的量)
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洗涤剂(如洗洁精)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______________,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应用: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洗涤剂的乳化现象
【特别提示】
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蓝色、 FeSO4溶液为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黄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______。
②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未溶解的固体物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③氧化钙加入水中能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是溶解放热,而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均一 稳定 被溶解 能溶解其他物质 完全一样 溶剂 不分离 NH4NO3 NaOH 不变 NaCl 越快 越快 加快 细小的液滴 硫酸铜(或CuSO4)溶液 浅绿 氯化铁(或FeCl3)溶液 水
考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5年2考)
溶液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概念 在一定________下,一定量溶剂里,________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在一定________下,一定量________里,________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判断 在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相应的溶质,可以继续溶解 ①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有未溶固体,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小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相应溶质,不能再溶解
转化 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结晶 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特别提示】
①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饱和溶液的溶质,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②饱和溶液_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就是稀溶液。在温度一定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_______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参考答案】温度 还能 温度 溶剂 不能 增加 蒸发 增加 升高 增加 蒸发 增加 降低 不一定 不一定 一定
考点3溶解度(5年4考)
种类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概念 在一定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_,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和____________时,在1体积水中溶解达到____________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 素 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_______(标准)、____________(状态)、______(单位) —
影响 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________。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________,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Ca(OH)2 内因:气体本身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②压强:随压强的________而增大
【参考答案】温度 100 g 饱和状态 质量 一定温度 饱和状态 一定温度 100 g溶剂 饱和状态 克 温度 增大 不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考点4溶解度曲线(5年1考)
概 念 横坐标与纵坐标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表示物质的__________随________改变而改变的曲线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__________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________
线 含义 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上升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下降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
陡变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
缓变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
面 曲线下面的区域 表示溶液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______________
曲线上面的区域 表示溶液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____________(物质有剩余)
【知识总结】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减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是大还是小。
④确定所形成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⑤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如何改变温度。
【参考答案】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 相等 增大 减小 较大 较小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考点5溶质质量分数(5年3考)
概念 溶液中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 所有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100%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100%(用S表示溶解度)
【知识拓展】
(1)已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中的任意两个量,可以计算其余两个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________________
溶液质量=
(2)计算式中均为物质的质量,若已知溶液的体积,利用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计算出溶液质量并代入进行计算。
(3)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该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溶液的稀释:稀释前后,溶液中______________不变。
关系式:m浓溶液×a浓%=m稀溶液×b稀%,m稀溶液-m浓溶液=m所加水
【参考答案】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核心突破
重难点一、影响固体溶解能力的因素
例题1 如图所示,将5 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Ⅰ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参考答案】C
思维破冰 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Ⅱ和Ⅲ对比,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均不同,不能得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的结论;Ⅲ和Ⅳ对比,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变式训练
(变题型)小意和小明两位同学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小意同学做了上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补充了图C所示实验,他利用A、C两个试管进行对比实验,其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溶剂种类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
【解析】(1)小意同学做了上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固体几乎不溶,碘能溶解在汽油里,不能溶解在水里,溶质种类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2)A中的碘不溶于水,C中的高锰酸钾能溶于水,A和C中溶剂的种类相同,溶质的种类不同,两个实验进行对比是为了探究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
方法归纳
  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和温度。探究其中一种因素对溶解性的影响时,要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重难点二、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例题2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
B.1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的溶解度最大
C.将20 ℃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 ℃,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D.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
【参考答案】 D
思维破冰 由图可知,10 ℃时,P点位于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丙的不饱和溶液;1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丙的溶解度最大;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0 ℃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 ℃,甲、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丙溶液中无固体析出,但题中甲、乙溶液的质量未知,无法比较甲、乙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由图可知,20 ℃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则20 ℃时,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 g乙物质和100 g水,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变式训练
(变素材)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P点表示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3 ℃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20%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丙>乙>甲
【参考答案】C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则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20%,甲溶液的状态不确定,则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20%;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均有晶体析出,且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晶体的质量,丙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故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丙>乙>甲。
方法归纳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详见“知识清单”考点4)
重难点三、溶液的浓度
例题3 现有3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1)若蒸发掉150 g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成__________。 
(2)若要使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成20%,需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氯化钠。
(3)若要使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成5%,需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水。
【参考答案】20% 37.5 g 300 g
【解析】(1)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300 g×10%=30 g;若蒸发掉150 g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成×100%=20%。(2)设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为x,×100%=20%,解得x=37.5 g。(3)设需向溶液中加入水的质量为y,×100%=5%,解得y=300 g。
思维破冰 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变式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①当向某种浓度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质或溶剂时,其溶液的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②在进行溶液的混合、稀释的计算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即在混合、稀释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溶质的总质量也不变。
变式训练
(变题型)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配制14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g。
  (2)现有t1℃接近饱和的C溶液,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前提下,要使其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______。
  (3)t3℃时,相同质量的A、B、C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A、B、C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4)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升温至t3℃,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40 升高温度 C>B>A B>A>C
【解析】(1)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0 g A物质,则配制14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40 g。
(2)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前提下,要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措施。
(3)t3℃时,A、B、C的溶解度关系为A>B>C,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C(4)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升温至t3℃,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t3 ℃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方法归纳
溶液中相关量的变化情况总结
  温度变化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时是否有晶体析出进行判断,详情如下表所示:
是否有晶 体析出 溶质 质量 溶剂 质量 溶液 质量 溶质质 量分数
否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是 减小 不变 减小 减小
【实验探究】
必做实验4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目的】
1.学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过程;
2.通过实验,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实验过程】
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托盘天平(含砝码)、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流程图及实验注意事项
配制50 g溶 质质量分数 为15%的氯 化钠溶液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g,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mL。 2.称量:使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之前,先要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分别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用镊子夹取________g的砝码,置于天平__________托盘中,并将游码调到______________刻度处(5 g以下用游码)。用药匙向天平______托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待天平平衡后,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量取:用________mL量筒量取所需的蒸馏水,将其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 5.装瓶: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将氯化钠溶液转移到指定的容器中,贴上标签备用 实验流程图: 注意事项: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在读数时应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在溶液配制过程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称量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一、在实验室中使用浓硫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1)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10 g 98%的浓硫酸配制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按实验要求,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图乙所示称取氯化钠的操作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操作导致称量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g。
(3)若依据丙所示的量取的蒸馏水的体积推测,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水的密度为1 g/cm3)
【参考答案】
【实验过程】7.5 42.5 调节天平平衡 5 右 2.5 左 50 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分析与评价】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搅拌、适当提高温度、将氯化钠研碎等 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 砝码生锈 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量取的水没有全部倒入烧杯中(合理即可) 氯化钠中混有杂质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合理即可) 【实验拓展】计算、量取、混匀 88 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水的密度较小,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  玻璃棒 
12 18%
【真题精粹】
考向1溶液的形成
1.(2020·河北)洗洁精除掉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__作用。
考向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2023·河北)20 ℃和60 ℃时KCl的溶解度分别为34.0 g和45.5 g,下图为对KCl进行的溶解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①中溶液为KCl的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的质量为25.0 g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①<②=③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
3.(2019·河北)常温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甲中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考向3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4.(2021·河北)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0 g NaCl
B.0 ℃时,KNO3和NaCl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NaCl大于KNO3
C.将30 ℃的KNO3溶液降温到20 ℃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30 ℃时,将等质量的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
5.(2019·河北)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________。
考向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6.(2020·河北)某小组用粗锌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
不参加反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乳化
2.D 【解析】20 ℃时KCl的溶解度为34.0 g,则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3.4 g KCl,故①中溶液为 KCl 的饱和溶液;20 ℃时KCl的溶解度为34.0 g,则20.0 g水中最多溶解6.8 g KCl,②中固体能全部溶解,溶液质量为10.0 g+5.0 g+10.0 g=25.0 g;②到③的过程中温度由20 ℃升高至60 ℃,KCl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②=③,①中有未溶解的KCl固体,溶质质量②>①,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①<②=③;①中溶液是20 ℃时KCl的饱和溶液,②中溶液是20 ℃时KCl的不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升温后没有晶体析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不变,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
3.B 【解析】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正确;实验2后,甲、乙中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B错误;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因为加入了溶剂,C正确;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因为乙中加入的溶质不再溶解,D正确。
4.D 【解析】由图可知,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 g,故100 g水中不能溶解40 g NaCl;没有确定溶液的质量,不能判断0 ℃时,KNO3和NaCl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大小;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故将30 ℃的KNO3溶液降温到20 ℃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故将等质量的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为氯化钠大于硝酸钾,则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
5.减小
6.(1)0.2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2 g
=
x==9.8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9.8%。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