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柳州等地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3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柳州等地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3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4 11:20:32

文档简介

2024年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二3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 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 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 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 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 维护纲常伦纪其立国根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可知,律法中融入孝伦理,来达到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作用,这反映出秦代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A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改变了以法为教,排除B项;“外儒内法”指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外儒内法”,排除C项;“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 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B.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C. 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D. 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知唐朝赋税制度改变,由以人丁为主转变为财产和土地并重,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推动了人口的增加,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自耕农受到政府保护,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口的增多,D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4. 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
A. 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 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 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 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寒仆之人及无者以钱米济”“孤贫小儿,令入小学就读”等信息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该举措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D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宋代属于封建社会,“社会转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夸大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观察到明代政治的情形,曾写道:“所有的官吏都从最低的职位开始他们的事业,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依法按荣誉体制而迁升。未能达到某一项标准等级,就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这说明,明代的官员考核( )
A. 将考核与监察结合 B. 意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重视激发人事活力 D.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等可知,明代官员考核中蕴含官员的进退机制,这样就能督促官员勤政,激发出人事活力,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监察,排除A项;官员道德水平是考核的一方面,但不是考核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 1877年—1879年,清政府在台湾和天津架设了军用电报线,到1902年,陆续建成多条电报线。此举旨在( )
A. 推动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 B. 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 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 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7至1902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电报涉及消息的传递,军事作战等方面,清政府建成多条电报线有利于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B项正确;材料中电报线主要为军用,排除A项;材料中电报线主要为军用,而非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排除C项;材料中电报线主要为军用,而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7. “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变化是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对戊戌变法的反对镇压,人们对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幻想,在此基础上,革命势力逐渐崛起,为了镇压革命势力,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最终不仅没有挽救危机,反而激化了矛盾,所以导致辛亥革命发生,故选C,而排除ABD。
【详解】
8. 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 )
A. 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 B. 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C. 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 D. 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称为新三民主义,而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农民运动计划,组织农民团体,是在贯彻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政策,D项正确;1931年5月12日,《训政时期约法》制定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于192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联盟政权的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提到,日寇投降不久,上海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投降不久,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故B项排除;材料说明上海出现暂时性的通货紧缩,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
10. 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 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 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临美国外交孤立和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双重压力,我国注重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外交关系,有利于改变不利局面,B项正确;据所学,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双百”方针要求的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拉美国家并不位于我国周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雅典人创立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旨在防止一些人由于权力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为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使德才兼备之人遭排斥。对于“陶片放逐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体现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 表现出原始民主政治的虚假
C. 利于维护城邦的持久稳定 D. 成为现代民主制的直接源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是防止权力膨胀,维护民主政体,却演化成为民众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遭到放逐和排斥的往往是有功之人和德才兼备之人,体现出直接民主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原始民主政治的虚假,排除B项;利于维护城邦的持久稳定与陶片放逐法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使德才兼备之人遭排斥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陶片放逐法与现代民主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533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一部法律,规定所有神职人员皆应受制于君主;并宣称“根据各种各样的古代信史和编年史,英格兰国王显然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并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由一个最高元首——国王统治”。据此可知,该法( )
A.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 反映了英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C. 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 D. 破坏了近代王权受限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英格兰国王显然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并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可知,这部法律规定王权高于教权,并为王权的强化寻找理论依据,这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国王成为国家宗教和世俗领袖,这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史实,排除A项;当时英国霸主地位尚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近代王权受限原则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如果说15、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的世纪,18世纪到二战前夕是英国的时代的话,17世纪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荷兰的世纪。“荷兰的世纪”主要依赖于(  )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 C. 商业贸易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荷兰在17世纪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主要是由于它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故选C;早期新航路开辟时期,崛起的应该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荷兰,排除A;殖民扩张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共同因素,不是荷兰的主要依赖的方式,排除B;工业革命时期崛起的应该是英国,排除D。
14. 19世纪后期,华茶约占有国际茶叶市场一半的份额,但到20世纪初,印茶的输出额首超华茶。时至清末民初,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 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英属殖民地的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时至清末民初,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锡兰都属于英国殖民地,从19世纪后期至清末民初,英国开发殖民地,推动殖民地工业化,制茶叶也迅速走向了工业化,工业化生产相对于手工生产,产量提升、价格降低、质量稳定,D项正确;短时期内习俗不可能发生重要变化,排除A项;饮茶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只是国际市场茶叶出口结构变动,与中华文化影响力无关,排除B项;中国、印度和锡兰处于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不能解释中国茶叶为什么会落为第三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世纪末以来,随着收割机、播种机、化肥、火车、轮船和冷冻手段投入使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的粮食和肉类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这说明( )
A. 交通建设决定了工业的发展 B. 技术进步使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C. 世界南北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D.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收割机、播种机、化肥、火车、轮船和冷冻手段投入使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的粮食和肉类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进步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农产品产量增加,出口更便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B项正确;交通建设不是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未提及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别,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食品生产,而非殖民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马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A. 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 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 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 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造太阳是核能源,属于绿色能源,该项目是由中法等国家合作建设,体现了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排除A;人造太阳计划尚未完成,不能得出能源枯竭问题得到解决,排除B;D错在“开始”,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答案】(1)变化趋势:
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都和长江流城转移,区域范围扩大。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2)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至清朝前期(中国)。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从人才来源方面分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都和长江流城转移,区域范围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从规模来说,人数不断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从选拔方式方面分析,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或选拔标准来说,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从选官权力方面分析,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结合所学分析背景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进行中西对比。经济方面,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不断强化;英国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思想方面,中国古代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而英国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20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唐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地方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及其意义。
材料二: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并在西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
——摘编自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司制度的演变历程。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答案】(1)机构:西汉—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每个朝代写一个)
举措: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伊犁将军。(任意两点)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祖国统一;推动新疆社会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开拓和巩固国家版图;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写出任意3点即可)
(2)演变:元朝创立土司制度;明朝完善土司制度并进行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
特点:方式多样、策略灵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设立机构;继承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任意两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唐代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机构,根据材料一“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所学清朝前中期疆域的奠定的相关知识可知,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伊犁将军。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可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祖国统一,推动新疆社会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开拓和巩固国家版图,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二“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可知,元朝创立土司制度;根据材料二“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可知,明朝完善土司制度并进行改土归流;根据材料二“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可知,清朝雍正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古代中国不同时期采取的边疆治理政策可知,方式多样、策略灵活,设立机构,继承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二“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钦州坭兴陶,古称越陶,学名紫泥陶。据独料遗址出土文物证实,坭兴陶历史已近5000年。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优质紫红陶土为原料,经选泥、炼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多道繁琐工序炼制而成。唐末及五代之后,中原地区烽烟不断,钦州坭兴陶也在夹缝生存。直至咸丰年间,钦州制陶艺人开始改良、创新陶艺将坭兴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集于一身,创造出烟斗、烟壶、茶壶等小陶器。这使得钦州陶器发展空前鼎盛,坭器更是独得一兴,远销海内外,因而得名“坭兴”。钦州坭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在海外也是声名远播。1915年,由钦州坭兴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并荣获金牌奖,这也是中国制陶史上第一次获得世界级金奖。抗日战争时期,坭兴陶艺人流落四方,传统工艺的命脉在岁月烽烟中微若游丝。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宣传报道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和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坭兴陶得以渐渐恢复,重焕生机。1953年,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现重庆)荣昌陶共同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一直以来,在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坭兴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底,注册企业、作坊和工作室共700余家,实现产值约18亿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坭兴陶产业人员1.5万人。随着3D打印及雕刻、干粉成型、自动雕刻机、微波窑炉等现代技术与设备均在钦州坭兴陶产业得到运用,改进了坭兴陶传统制作艺,提升了坭兴陶的生产制作工艺水平。坭兴陶艺人及从业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融入作品创作中,不断提升坭兴陶的品质与价值。2013年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钦州市“中国坭兴陶之都”荣誉称号。2018年,《壮乡行》茶具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再次闪耀世界。2020年,坭兴陶作品“和天下”成为第十七届东博会的指定国礼,赠送给东盟十国的国宾。
——摘编自陆燕、吴光寿《千年窑火正燎原——我市坭兴陶产业高质量发展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钦州坭兴陶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新中国成立后钦州坭兴陶得以兴盛的原因。
【答案】(1)特点:①历史悠久;②工序繁琐;③曲折发展;④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⑤驰名中外。
(2)原因:
①新中国的成立;②改革开放的实施;③党和政府的支持;④重视技术创新;⑤坭兴陶名家及从业者的推动;⑥传统坭兴陶技艺的奠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末至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据独料遗址出土文物证实,坭兴陶历史已近5000年”可知,历史悠久;依据材料“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优质紫红陶土为原料,经选泥、炼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多道繁琐工序炼制而成”可知,工序繁琐;依据材料“唐末及五代之后,中原地区烽烟不断,钦州坭兴陶也在夹缝生存”可知,曲折发展;依据材料“,钦州制陶艺人开始改良、创新陶艺将坭兴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集于一身”可知,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依据材料“这使得钦州陶器发展空前鼎盛,坭器更是独得一兴,远销海内外,因而得名“坭兴”。钦州坭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在海外也是声名远播”可知,驰名中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和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坭兴陶得以渐渐恢复,重焕生机”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依据材料“一直以来,在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坭兴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可知,党和政府的支持;依据材料“随着3D打印及雕刻、干粉成型、自动雕刻机、微波窑炉等现代技术与设备均在钦州坭兴陶产业得到运用,改进了坭兴陶传统制作艺,提升了坭兴陶的生产制作工艺水平”可知,重视技术创新;依据材料“坭兴陶艺人及从业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融入作品创作中,不断提升坭兴陶的品质与价值”可知,坭兴陶名家及从业者的推动;依据材料“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现重庆)荣昌陶共同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可知,传统坭兴陶技艺的奠基。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78年国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把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钦州坭兴陶的兴盛奠定基础。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金融中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融市场的枢纽,它们通常与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相匹配。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史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下表格列举了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3)(4)。(要求:写出金融中心变迁的具体的城市并进行陈述)
【答案】(3)伦敦:英国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英镑地位提高,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4)纽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20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国取得了操纵国际金融的霸主地位。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世纪——20世纪40年代。伦敦:英国17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后来者居上通过战争等多种方式,夺得海外广阔的殖民地,在18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经过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率先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伦敦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英镑地位提高。
纽约: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德美等国家后来者居上,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战结束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二战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为了二战的胜利,美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其政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二战中得到增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同时由于二战中的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地位进一步提高,二战结束后,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奔雷顿森林体系,取得了操纵国际金融的霸主地位。2024年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二3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 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2. 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 社会稳定是施政重要考量 B. 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 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 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3. 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 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B.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C. 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D. 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4. 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
A. 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 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 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 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5.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观察到明代政治的情形,曾写道:“所有的官吏都从最低的职位开始他们的事业,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依法按荣誉体制而迁升。未能达到某一项标准等级,就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这说明,明代的官员考核( )
A. 将考核与监察结合 B. 意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重视激发人事活力 D.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6. 1877年—1879年,清政府在台湾和天津架设了军用电报线,到1902年,陆续建成多条电报线。此举旨在( )
A. 推动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 B. 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 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 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7. “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8. 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 )
A. 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 B. 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C. 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 D. 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
9.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10. 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 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 意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11. 雅典人创立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旨在防止一些人由于权力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为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使德才兼备之人遭排斥。对于“陶片放逐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体现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 表现出原始民主政治的虚假
C. 利于维护城邦的持久稳定 D. 成为现代民主制的直接源头
12. 1533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一部法律,规定所有神职人员皆应受制于君主;并宣称“根据各种各样古代信史和编年史,英格兰国王显然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并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由一个最高元首——国王统治”。据此可知,该法( )
A.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 反映了英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C. 适应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破坏了近代王权受限的原则
13. 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如果说15、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的世纪,18世纪到二战前夕是英国的时代的话,17世纪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荷兰的世纪。“荷兰的世纪”主要依赖于(  )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 C. 商业贸易 D. 工业革命
14. 19世纪后期,华茶约占有国际茶叶市场一半的份额,但到20世纪初,印茶的输出额首超华茶。时至清末民初,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 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英属殖民地的工业化
15. 19世纪末以来,随着收割机、播种机、化肥、火车、轮船和冷冻手段投入使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的粮食和肉类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这说明( )
A. 交通建设决定了工业的发展 B. 技术进步使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C. 世界南北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D.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6.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马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A. 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 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 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 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20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唐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地方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及其意义。
材料二: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并在西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
——摘编自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司制度的演变历程。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钦州坭兴陶,古称越陶,学名紫泥陶。据独料遗址出土文物证实,坭兴陶历史已近5000年。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优质紫红陶土为原料,经选泥、炼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多道繁琐工序炼制而成。唐末及五代之后,中原地区烽烟不断,钦州坭兴陶也在夹缝生存。直至咸丰年间,钦州制陶艺人开始改良、创新陶艺将坭兴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集于一身,创造出烟斗、烟壶、茶壶等小陶器。这使得钦州陶器发展空前鼎盛,坭器更是独得一兴,远销海内外,因而得名“坭兴”。钦州坭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在海外也是声名远播。1915年,由钦州坭兴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并荣获金牌奖,这也是中国制陶史上第一次获得世界级金奖。抗日战争时期,坭兴陶艺人流落四方,传统工艺的命脉在岁月烽烟中微若游丝。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宣传报道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和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坭兴陶得以渐渐恢复,重焕生机。1953年,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现重庆)荣昌陶共同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一直以来,在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坭兴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底,注册企业、作坊和工作室共700余家,实现产值约18亿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坭兴陶产业人员1.5万人。随着3D打印及雕刻、干粉成型、自动雕刻机、微波窑炉等现代技术与设备均在钦州坭兴陶产业得到运用,改进了坭兴陶传统制作艺,提升了坭兴陶的生产制作工艺水平。坭兴陶艺人及从业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融入作品创作中,不断提升坭兴陶的品质与价值。2013年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钦州市“中国坭兴陶之都”荣誉称号。2018年,《壮乡行》茶具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再次闪耀世界。2020年,坭兴陶作品“和天下”成为第十七届东博会的指定国礼,赠送给东盟十国的国宾。
——摘编自陆燕、吴光寿《千年窑火正燎原——我市坭兴陶产业高质量发展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钦州坭兴陶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新中国成立后钦州坭兴陶得以兴盛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金融中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融市场的枢纽,它们通常与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相匹配。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史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下表格列举了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3)(4)。(要求:写出金融中心变迁的具体的城市并进行陈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