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音乐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3课《阿细跳月》课件(共15张PPT内嵌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音乐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3课《阿细跳月》课件(共15张PPT内嵌音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3-14 13: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阿细跳月
拍一拍
X XX XX X X X
(拍手)(拍 腿 ) (拍手)(拍 腿)
XX X X X XX X
(拍手)(拍 腿 ) 啰 一起 来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 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阿细跳月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 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人只简单地说:“跳” 。“跳月歌” 是汉族人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力度是怎样的?
引子
“火把节”这天,他们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
节奏练习
×× × × × ×× ×
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来到了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情景
3、乐曲分为几段?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愉悦 兴奋 欢快 热烈
宏大的跳月活动
乐曲分为三段(听不出来的同学
注意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
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主题旋律一共出现多少次?
聆听音乐 思考问题
说说你听到什么乐器?速度和力度有怎样的变化?
乐器
竹笛、弹拨、二胡、芦笙、高胡、合奏……
速度
稍快 —— 中速 —— 快速
力度
时强时弱,后部分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更加表现了“跳月”时的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课堂检测
今天我们学习了彝族的经典的乐曲《阿细跳月》,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