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品】2015—2016山东省泰安市新城实验中学备课资料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品】2015—2016山东省泰安市新城实验中学备课资料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9-09 16:25:50

文档简介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吗?
我们今天就学习声音的产生。
二、新课教学
探究1:教师指导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并思考: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②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探究2: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做实验。把直尺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直尺并思考: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直尺处于什么状态?②当直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归纳:橡皮筋、直尺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直尺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探究3:鼓面实验。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探究4:音叉实验。将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音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归纳:橡皮筋、直尺、鼓面、音叉等物体在振动时能发出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图2.1-4是早期的“粗纹”唱片的表面放大图,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通过橡皮筋实验、直尺实验、鼓面实验和音叉实验等,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宇航员在月球上交谈的情景,然后提出问题:①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要借助电磁波才能交谈?②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问题,引入声音的传播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传播
(1)实验1:固体传声实验
用课桌做实验,两位学生一组,甲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住另一只耳朵。乙在甲看不到动作的情况下轻敲甲所在桌子的底或腿。甲能听到乙敲桌的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2)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就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3)实验3:气体传声实验
教师在讲台上说话,学生能够听到,这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4)实验4:真空响铃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闹钟的声音慢慢变小了,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再使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物理现象,交流议论。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发出声音。
2.声速
(1)教师:同学们,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要从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响才开始计时?
学生议论,教师明晰: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声音是有速度的。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可见教科书第30页。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这就是回声。为什么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回声呢?
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3.科学世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科学世界”,让学生了解人耳的构造和骨传声实验。
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从生理学的角度学习了人耳的结构。物理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重点学习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
骨传声的实验,把发声的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 骨传导不用空气传声,可以有效避免嘈杂环境的干扰,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声音的传播。
2.声速。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件17张PPT。第二章 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声音的产生想想做做 从上面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说出一些发声现象的道理吗?比如,蝈蝈是怎么发声的(下图)?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又该怎么做?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下图是早期机械唱片表面的放大图。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如下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演 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就无法正常交流。太空中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航天员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空气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想想做做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桌子也能传声。气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其实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些都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声 速体验骨传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