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其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体会其思想感情。
例如: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眼睁睁看着时间“去得匆匆”,却无法挽留,心中充满无限的惋惜与无奈。
2. 从重点句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句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例如: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省自己过去的日子,警醒自己不能虚度年华,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会枉活一世。
3.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那个星期天》中“我”在等待母亲的时候“玩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找蚁穴;看画报。通过“我”的动作,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4.通过分析题目来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匆匆》一文紧扣题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而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警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5.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要我们注意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特别是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段落多读多想。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
产生共鸣。
例如: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nuó yí)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xuán xuàn)转。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例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pái huái)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báo bó)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音节写词语。
2.选文节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
3.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序号)
A.闪 B.飞 C.溜 D.跨
4.第一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些生活细节来表现日子来去“匆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知识点拓展——描写方法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综合性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细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等。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1)外貌(包括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 xx处境、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对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
其主要作用有三点: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例:他狠狠的瞪了我一眼。瞪字表现了他对我的不满或怨恨。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神态描写是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目光变化的描写,其作用通常是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其作用有二: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变化。
2、环境描写
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拓展积累:珍惜时间的诗歌。▲▲▲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陶渊明《杂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偶成》
那个星期天(节选)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吧?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①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好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②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句①中“耽搁”的意思是 ,在文中具体指 。
2.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觉得十分有趣。
B.“我”蹲在母身边看她洗衣服,盼望母亲早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玩。
C.“我”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是因为“我”睡过了头。
D.“我”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是因为“我”也想学习洗衣服。
3.对句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通过对光线的描写,告诉我们天色渐晚。
B.这句话借助对光线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时间变化,还写出了“我”的希望一步步落空的真实的心理感受。
C.这句话中“我”一声不吭是因为“我”看母亲洗衣服看得入迷了。
D.这句话描写盆里的衣服、泡沫和光线,告诉我们光线会有变化。
4.“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春天是一个动词
陆娉婷
①乡间的风,是温煦和柔软的,仿佛少女的纤纤玉手。你看它,翘起兰花指,优雅地调弄着季节的调色板。
②先是轻轻点染的绿色,薄薄一层浅草,淡淡一行柳烟,都像淡绿色的轻纱,在天地之间舒展开来。这是春天醒来后的第一个梦,美丽而飘逸,一切都随之欢欣地张开眼睛。随后,绿色开始泼墨淋漓,万木争春,翠色渐浓。深深浅浅的绿色,远远近近地招摇起来,春的底色完成了。
③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乡间的春天,一直是动态的,人们跟着春天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温暖。
④农人们伴着第一声春雷,走上田头,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麦苗已开始返青,一片一片,都是丰收的期许。泥土里的收获,从春天开始。还有一些种子,要在春天洒下。种子喜欢聆听泥土复苏的歌唱,它们会在三月的暖阳中萌发,孕育新的希望。田间地头开始热闹起来。
⑤田里的草也不甘示弱地长起来,农人们并不恼。草是调皮的,一茬一茬,生生不息,好像在与人做着顽皮的游戏。那么,就让孩子们来对付这些不安分的草吧。
⑥乡间的春天,在孩子们的脚下,灵动起来,奔跑起来。绿色涌动的原野,到处是孩子们的欢笑声。长一声,短一声,如错落有致的音符,曲调明快。蝴蝶和鸟儿翩然飞过。风滑过脸颊,像一片温柔的鸟羽,光滑凉爽。孩子们打猪草,有时也逮蚂蚱、追野兔。满地的野草嫩生生的,马齿苋、灰灰菜,还有狗尾巴草,毛茸茸地招摇着。孩子们把它们大把大把收进竹筐里。家里的小猪仔,吃起来满嘴淌着浓浓的绿汁水,很是贪婪。
⑦孩子们越跑越快,到处留下他们的脚印。堤上的柳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早已萌动生机。孩子们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追逐嬉戏,翠色便飞快地奔跑起来,一路欢歌。有的孩子,折下一截柳枝,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拧,薄薄的树皮儿脱落下来。树皮儿成了一只小小的柳笛,让孩子们放在嘴边吹。于是,柳堤上响起了一支支悠远古老的曲调。笛声四起,高低错落。孩子们把春天含在嘴边,满心兴奋。
⑧乡间的天,又高又远。乡间的天空,是自由的天堂,让人的心,也如蓝天一般开阔辽远。
⑨在乡间,春天是一个动词。蜗居在城里的人,哪里见过奔跑的春天?乡间的春天,是奔跑着的。跑着跑着,梦想就飞起来了。
(选文有删改)
5.(内容概括)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6.(句子赏析)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
7.(抒情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8.(标题作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春天是一个动词。
忽 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本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了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③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会结小西瓜给我吃。”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摸了摸孩子的头:“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④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孩子一脸坚定。
⑤一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后,照例跑到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眼了,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孩子难以置信,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⑥“被我拔了。小瓜苗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生长。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帮孩子擦掉眼泪。
⑦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始终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啊,孩子想。
⑧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着说:“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⑨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
9.随着事情发展,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发展 花盆里长出小瓜苗 母亲拔掉小瓜苗 母亲没有看出孩子借画表达的想法
孩子的心情
10.下面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中,老师为孩子画中的想法感到惊讶,母亲却只看到孩子的画得了满分。
B.从画“——”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纯真的童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C.短文开头和结尾都写道夕阳照在阳台的美丽景象,其中寄托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11.读画“﹏﹏﹏”部分,从内容和结构分析短文描写母亲的笑有什么用意。
(1)内容上:
(2)结构上:
12.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题目“忽略”的含义。
最美的书包
①每当看到现在的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一块碎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在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⑤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⑥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⑧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⑨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的。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⑩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我躺在床上,泪水止不住地流。愧疚与不安开始一点点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3.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14.细读文章,“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中的“终于”表现了“我”
的心理;“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中的“终于”表现了母亲 。
15.第⑩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居然”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6.第 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17.请谈谈你对第 自然段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