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1.能够简述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阐述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2)发展历程:
春秋: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官学、私学
官学
私学
西周:“学在官府”
西汉:设立太学
西晋:设立国子监
唐-清: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中央
地方
汉朝:设地方官学
唐代:
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私学发达,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私学: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实战演练】
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
科举制的推动(文治政策);
商品经济的发展;
士大夫复兴儒学的影响。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特点:
起源早;(发展时间长)
政府主导;
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官学与私学并存;
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作用:
政治: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
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经济:根植于小农经济,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①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
柏拉图学园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②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大学”。
思考2: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材料: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提示: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开展;
(3)民族国家的兴起;
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1、西方近代学校教育
(二)近代学校教育
内容
法国
德国
美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2、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教育 概况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戊戌维新:京师大学堂;
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意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改名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1912年清华学校;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思考:根据下表,概括近代教育的作用。
①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②传播了西学,开通了风气
③建立了近代化的教育系统
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
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唐朝的日本留学生《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
清政府时期的出国留学幼童
古代
日本向中国 派遣唐使, 如吉备真备。
出现留学日本热潮, 如鲁迅。
甲午战后
清政府派留 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严复。
洋务运动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如邓小平年离法赴苏留学。
20世纪20
中期以后
【历史纵横P81】留学教育
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科技和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予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近代教育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三)现代学校教育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
1、背景:
2、发展历程:
项目 内容
举措
成就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性质)
(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4《共同纲领》
(2)受到破坏:
(3)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
项目 内容
举措
成就
①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
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文化与人才断层
3、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出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出现
(1)地位: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各地的书籍
世界:书籍的雏形 中国早期的书籍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馆举办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
二、印刷书的诞生
1457年,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此后不久,由于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剧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约公元前 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
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
早期的书籍
东汉
唐朝
11世纪中叶
15世纪中叶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史料链接】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 《谷登堡圣经》
蔡伦“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
活字印刷术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推动了印刷书的诞生。
(2)意义?
材料: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
材料4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打破了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思想解放;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文化普及和传承。
(1)条件: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历史解释
3、印刷书的诞生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探究: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
②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
③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
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
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历史解释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②从文化普及而言,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③【学习聚焦】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①从技术层面而言,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象征意义的事件,进一步推动报纸、杂志的普及。
三
图书馆的成长
职能
发展历程
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西方 奴隶社会
中世纪
近代
中国 官藏
私藏
1、职能:
2、历程:
亚述图书馆(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
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②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④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范钦)
三、图书馆的成长
◎尼尼微图书馆所藏泥版文书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英国切萨姆图书馆
◎范钦“天一阁”
◎ 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开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外来示范: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理念转变: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时代特点: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史料实证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1)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 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服务公众、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 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 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 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3、作用:
P80史料阅读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分析古代中国藏书的特点。
中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
藏书种类丰富;
政府重视文献保存和典籍传承;
设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员;
官藏和私家藏书并重
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等
四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国外
中国
约公元前290年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英:大英博物馆
法:卢浮宫
【史料链接】
◎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1、国外博物馆发展历程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卢浮宫历史始于13世纪初,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
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卢浮宫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
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1868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3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
P86学习拓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博物馆的特征及意义?
意义: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3.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课堂小结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学:传播了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变革;
印刷书: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书馆:在搜集保存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