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DNA的主要遗传物质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DNA的主要遗传物质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15: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DNA的主要遗传物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的是
A.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方法是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是离心管中的沉淀物放射性高
C.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两者混合后保温的时间不宜过长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3.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如下两组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一: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实验二: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中可用15N代替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B.实验二中搅拌不充分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C.实验一中细菌裂解释放的全部子代噬菌体都不含放射性
D.实验二中细菌裂解释放的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
4.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  )
A.
B.
C.
D.和
5.用A、B两个不同株系的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烟草,分别产生a型病斑和b型病斑。以这两个株系的TMV为材料进行如表所示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过程
① 用A型TMV的RNA感染烟草
② 用B型TMV的蛋白质感染烟草
③ 用A型TMV的RNA+RNA酶感染烟草
④ 用组合病毒(B型TMV的RNA+A型TMV的蛋白质)感染烟草
A.烟草产生a型病斑的组别是①③
B.烟草产生b型病斑的组别是②④
C.组合病毒产生的子代病毒是B型TMV
D.TMV和T2噬菌体都含有RNA
6.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别给小白鼠注射,小鼠均不死亡
B.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C.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离心,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7.将用蛋白酶处理的S型细菌细胞提取物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了S型细菌。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用RNA酶代替蛋白酶进行实验,则实验结果相同
B.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全部为表面光滑的菌落
C.自然界的S型细菌都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8.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9.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二、非选择题
10.为了探究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什么,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对加热致死的S型菌进行处理获得S型菌的提取物,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的区别是 ;S型肺炎链球菌菌体表面存在 结构,因而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或人患肺炎。
(2)格里菲思认为 细菌含有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据图分析,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培养基上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 ,理由是 。
(3)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艾弗里实验的原理是 ,而我们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则采用的原理是 。
11.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标号进行排序 。
(2)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大肠杆菌的 上合成的。
(3)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 ,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4)T2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图,下列关系中最合理的是______(甲组为35S标记的T2噬菌体,乙组为32P标记的T2噬菌体)。
A.甲组-上清液-① B.乙组-上清液-②
C.甲组-沉淀物-③ D.乙组-沉淀物-④
12.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少不了一些经典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对最终结论的得出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能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既分离出S型菌又能分离出R型菌的一组实验的处理是:将 注射到小鼠体内。艾弗里和他同事进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利用 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
(2)赫尔希和蔡斯进一步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搅拌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标记?请简要说明步骤: 。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
A.细菌的DNA 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4)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实际上会由于 ,导致沉淀中会含有少量的放射性,产生一定的误差。
三、判断题
13.噬菌体侵染实验,需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化学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以便获得相应标记的病毒。( )
14.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15.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
1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必修2 P45) ( )
17.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四、填空题
18.下表是几种生物的相关知识,请补充完善。
生物名称 遗传物质中的五碳糖 遗传物质复制的场所 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结构示意图
小麦 (1) (3) (5)
草履虫
主要在细胞核
蓝细菌 (4)
SARS病毒 (2) /
19.某些病毒的 (烟草花叶病毒、HIV、新冠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细胞结构,由 和 外壳组成。
实验过程
结论:
20.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在 分子中,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 中。
21.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思考一下,他们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
22.一些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 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从这些病毒中提取出来的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因此在这些病毒中 是遗传物质。
参考答案:
1.B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表示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②表示搅拌后离心,A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表示上清液,C表示沉淀物。
【详解】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需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从而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B正确;
C、噬菌体是病毒、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都不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都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
D、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B中也会出现放射性,而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结论的得出需要设计相应的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
【点睛】
2.C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是离心管中的上清液放射性高,B错误;
C、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两者混合后保温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32P标记的一组的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正确;
D、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3.C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实验一中不能用15N代替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为噬菌体的DNA中也含有氮元素,若用15N标记, 则会导致噬菌体的DNA也被标记,且15N无放射性,A错误;
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离心后会随大肠杆菌进入沉淀物,搅拌不充分不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B错误;
C、实验一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故实验一中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都不会含有放射性,C正确;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实验二中细菌裂解释放的少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实验一和实验三中加RNA酶和蛋白酶都不能将S型菌的DNA分解,因此能够实现转化,即实验一和实验三的培养皿中有S型菌落和R型菌落;而实验二中加入的DNA酶将分解S型细菌的DNA,因此不能实现转化,所以培养皿中只R型菌落,B正确,故选B。
5.C
【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利用病毒的RNA去感染烟草会产生病斑,而利用病毒的蛋白质感染烟草不会产生病斑。
【详解】A、组别③中加入的是A型TMV的RNA+RNA酶,在酶的作用下RNA被水解,不能合成TMV的蛋白质,因此不能产生病斑,A错误;
B、组别②加入的是B型TMV的蛋白质,而感染时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因此不能产生病斑,B错误;
C、组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是B型的RNA,因此产生的子代病毒是B型TMV,C正确;
D、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不含RNA,D错误。
故选C。
6.A
【详解】A、R型活菌没有毒性,不会导致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菌失去侵染能力,不会导致小鼠死亡,因此用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分别给小白鼠注射,小鼠均不死亡,A正确;
B、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因此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的那两条DNA链存在于某两个子代噬菌体中,而细菌中没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始终只有2个子代DNA分子有32P标记,其他噬菌体不含有32P,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以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因此合成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有35S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B错误;
C、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中,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上清液中应该没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B选项,要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进入细菌内部,而噬菌体外壳蛋白质没有进入,留在细菌的外面。
7.A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若用RNA酶代替蛋白酶进行实验,则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的DNA均正常,因而实验结果相同,即在培养基中能看到R型和S型两种菌落,A正确;
B、由于只有少数R型细菌发生转化,因此培养基上有少数光滑型菌落,多数是粗糙型菌落,B错误;
C、自然界的S型细菌不一定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C错误;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8.A
【分析】1、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①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是DNA ,①正确;
②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是DNA , ②错误;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以染色体为载体的DNA ,③正确;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DNA, ④错误;
⑤甲型HIN1流感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遗传物质是RNA,⑤错误。
综上所述,BCD正确,A错误。
故选A。
9.C
【分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10.(1) 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粗糙,S型细菌形成的菌落光滑 荚膜
(2) 加热杀死的S型 丙组 丙组中S型菌体中DNA被DNA酶水解,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而甲组和乙组均存在S型菌的DNA,可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3) 减法原理 加法原理
【分析】1、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
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1)
S型肺炎链球菌的表面有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是光滑的,R型肺炎链球菌的表面无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是粗糙的。S型肺炎链球菌菌体表面存在多糖类荚膜结构,有毒性,因而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或人患肺炎。
(2)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并能从小鼠体内提取到活的S型菌,因此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S型菌的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甲组的培养物中含有S型菌和R型菌。乙组中蛋白酶可水解S型菌中的蛋白质,但不能水解DNA,因此乙组也能转化出S型菌,培养物中含有S型菌和R型菌,丙组中DNA酶可将S型菌的DNA水解,使R型菌不能转化,因此只有R型菌能生长。
(3)
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艾弗里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了减法原理,每组实验中除去相应物质,从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转化因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人为的增加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属于“加法原理”。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11.(1)debfca
(2) 脱氧核苷酸 核糖体
(3)搅拌不充分
(4)B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图中a为子代噬菌体,b表示合成,c表示释放,d表示吸附,e表示注入,f表示组装,因此正确的顺序为d→e→b→f→c→a。
(2)DNA复制发生在T2噬菌体将自身的DNA分子注入到细菌细胞内以后,以细菌体内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发生在图中e→b表示的过程之间,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3)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搅拌不充分,会有部分35S标记的噬菌体仍然吸附在细菌表面,造成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的DNA分子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而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则存在于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侵染到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的数目逐渐增多,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逐渐增加,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逐渐减少;超过一定时间,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因此沉淀物放射性强度逐渐减少,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逐渐增加,即乙组-上清液-②,乙组-沉淀物-③,B正确,D错误;同理,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经搅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④,甲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应一直为零,A、C错误。
12.(1) R型活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混合后 减法
(2) ②①④③ 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5S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3)C
(4) 上清液 搅拌不充分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给小鼠注射R型活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混合液,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菌,同时也能分离出R型活菌;艾弗里和他同事所做的体外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加入特定的酶除去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
(2)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步骤是: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先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①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④离心分离→③放射性检测;由于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因此要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5S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以自身DNA为模板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转录、翻译形成。
故选C。
(4)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理论上离心之后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实际上会由于搅拌不充分导致其中会含有少量的放射性,产生一定的误差。
13.错误
【解析】略
14.√
【分析】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
【详解】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正确。
15.正确
【详解】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其中“加法原理”是人为添加某种影响因素,“减法原理”是人为去除某种因素,本说法正确。
16.正确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需要有搅拌和离心两个重要过程: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本说法正确。
17.×
【分析】由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转化因子。错误。
18. 脱氧核糖 核糖 主要在细胞核,少数在叶绿体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详解】(1)小麦、草履虫、蓝细菌都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以其遗传物质都是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2)SARS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SARS的遗传物质是RNA,即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
(3)小麦是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核是核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存在遗传物质复制。
(4)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蓝细菌遗传物质的复制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5)已知小麦、草履虫、蓝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则其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其结构示意图为:

19. RNA是遗传物质 无 RNA 蛋白质 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捕食遗传物质
【解析】略
20. DNA RNA
【解析】略
21.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 DNA 或蛋白质的作用。
【详解】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他们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 DNA 或蛋白质的作用。
22. 蛋白质 RNA RNA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