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
1、关于比热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比热容与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答案:D
知识点: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解答: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反映了物质吸放热的能力,与温度质量无关,所以BC错误;比热容可以用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表示,A选项中没有单位质量和升降1℃条件,所以不正确。选D。
分析:比热容可以用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表示,但它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并不取决于质量、温度和吸放热的多少。本题考查的是比热容的概念。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杯水温度相同,内能也一定相同
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C.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工厂里的冷却塔通常用水作为冷却物质
D.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后,水的温度高于煤油的温度
答案:CD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的关系 热传递 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解析:解答: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有关,故A错误;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而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效的物体,B错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来做冷却物质,C正确;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后,水的比热容大,降低的温度少,在初温相同的情况下水的末温高于煤油的末温,D正确。选CD。
分析:准确解释有关比热容现象的关键是从本质上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同时注意初始条件。本题考查的是温度、热量与内能的的关系、热传递以及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B. 海洋比陆地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的缘故
C. 人在高山上呼吸困难是因为高山上气压比山下气压高
D. 并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近是因为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答案:C
知识点:连通器原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解析:解答:船闸的闸室分别与上游和下游构成连通器,故A正确;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同等情况下吸放热时,海洋与陆地相比温度变化较小,故B正确;人在高山上呼吸困难是因为海洋比陆地昼夜温差小是高山上气压比山下气压低,故C错误;并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近是因为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中间压强小,两侧压强大,会将船向中间挤压,从而造成事故,故D正确。故选C。
分析: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其应用有水壶、船闸等;水的比热容大,是造成海洋比陆地温差小的原因;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本题考查的是连通器原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炎热的夏天,小明在小河边游玩时发现:沙滩上的的石头热得烫脚,而河水却比较凉,其主要原因是
A.水吸收的热量少,因此河水比岸上石头的温度低
B.水的比热容比石头的大,在受到太阳同样照射的情况下,水升高的温度少
C.石头的吸热能力强,因此石头升温快
D.这是小明的错觉造成的,实际上岸上石头与水的温度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解析:解答:质量相同的水和石头吸收相同热量后,水的比热容大,升高的温度少,人会感到石头比较热,而水比较凉。选B。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本题考查的是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5、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要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因为水( )
A.密度大 B.比热容大 C.温度高 D.热膨胀大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解析:解答:质量相同的水和石头放出相同热量后,水的比热容大,降低的的温度少,保持秧田夜间的温度不至于太低,选B。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本题考查的是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6、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图线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的特点;密度及其特性;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解答:水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故A错误;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故BC错误;水的比热容是它自身的特性,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D正确。选D。
分析:学会从图像中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是液体的压强的特点、密度及其特性和比热容的概念。
7、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发生改变的( )
A.一杯水倒掉半杯
B.水凝固成冰
C.0℃的水变成4 ℃的水
D.将铁块锉成铁球
答案:B
知识点: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解答: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无关。所以ACD中比热容都不会改变,水凝固成冰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比热容也会随之改变。选B。
分析:从本质上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是比热容的概念。
8、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放出了相等的热量,则( )
A. 铜块的末温高
B. 铁块的末温高
C. 铜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D. 铁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答案:BC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公式Q=cm△t可知,△t=,当Q和m一定时,△t与c成反比。所以,铁的比热容大,铁的温度降低的少,末温高,铜的比热容小,铜降低的温度多。选BC。
分析:解答此类问题的捷径是借助于公式Q=cm△t,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9、质量相等的铜和铝(C铜 < C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内能将( )
A. 一定从铜传给铝
B. 一定从铝传给铜
C. 不会发生热传递
D. 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答案:D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热传递
解析:解答:热传递是否发生甚至传递内能的方向,取决于两物体接触时的温度,而根据题目条件,仅可推出两金属块放出相等热量后降低的温度多少,而不知它们降温前的初温高低,所以无法得到降温后的末温高低,也就不知道它们相互接触前的初温,无法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及其方向。因此选D。
分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忽略了初温相等这个条件。本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热传递。
10、一杯热水逐渐变凉了,则( )
A.水的内能不变
B.水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变小
C.水含有的热量减小
D.水的比热容减小
答案:B
知识点:内能的概念;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解答:水的内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A错误;温度降低表明水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减小,B正确;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C错误;比热容是水的特性之一,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选B。
分析:从本质上理解内能、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是内能的概念、热量的概念和比热容的概念。
11、用高压锅烧水,拧紧锅盖后水温缓慢上升,在水烧开前,锅内水的 ( )
A.体积变小 B.内能变大 C.密度变大 D.比热容变小
答案:B
知识点: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密度与温度;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解答: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水的内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正确;水的质量不变而体积增大,所以密度减小,故C错误;比热容与温度无关,保持不变,故D错误。选B。
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的是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密度与温度;比热容的概念。
12、同种物质做成的甲、乙金属块的质量之比为2:1,降低相同的温度后,甲、乙两金属块的比热容之比和放出的热量之比分别是( )。
A.1:1,2:1 B. 2:1,1:1 C. 1:1,1:2 D. 1:2,1:1
答案:A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题目条件,同种物质,所以c相同,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t相同。根据公式Q=cm△t可知,Q和m成正比,甲、乙金属块的质量之比为2:1,所以它们放出的热量之比也是2:1,又因为两物体为同种物质,比热容之比为1:1,所以选A。
分析:利用公式求比例是本题解题的较为简便的方法,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13、根据下表中给出的物质的比热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冰 2.1×103
酒精 2.4×103 蓖麻油 1.8×103
煤油 2.1×103 砂石 0.92×103
铝 0.88×103 铜 0.39×103
干泥土 0.84×103 水银 0.14×103
钢铁 0.46×103 铅 0.13×103
A.制作体温计常用水银做介质,原因之一是水银的比热容小
B.由于水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冷却食品时0℃的水比0℃的冰效果好
C.由于水比沙石的比热容大,所以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D.质量相同的铜和铅,升高相同的温度,铅吸收的热量多
答案:AC
知识点: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解析:解答:水银的比热容小大,与等质量的其它物质相比,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多,用作体温计的测温介质更灵敏,故A正确;由于在吸热升温之前,冰先熔化成同温度的水时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冷却食品时0℃的冰效果好,故B错误;根据公式Q=cm△t可知,△t=Q/cm,当Q和m一定时,△t与c成反比,也就是以比热容较小的砂石为主的内陆地区温度变化较沿海大,C正确;根据公式Q=cm△t可知,在m△t相同时,铜的比热容大,铜吸收的热量多,故D错误。选AC。
分析:有效利用公式进行分析是此类题目的解题捷径。考查的是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试题标签:粤沪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第三节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4、下表列出的是某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两地的气温情况。根据气温变化情况作出的判断和判断依据正确的是( )
A.城市甲是内陆城市,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B.城市乙是内陆城市,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
C.城市甲是沿海城市,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D.城市乙是沿海城市,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答案:C
知识点: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解析:解答:根据公式Q=cm△t可知,△t=,当Q和m一定时,△t与c成反比,从表中看出,城市甲温度变化较城市乙小,说明城市甲的组成物质比热容大,靠近比热容较大的沿海,城市甲为沿海城市。选C。
分析:正确分析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查的是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试题标签:粤沪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第三节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5、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温度升高的多
答案:D
知识点: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解答: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加热时间相同,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也就相同,所以C错误;从图中看出,等质量的两种液体,加热时间相同(也就是吸收热量相同)时,甲升高的温度多,再根据比热容的定义,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故A错误;看图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加热时间大于甲的加热时间,也就是乙吸收的热量多一些,故B错误;选D。
分析:深刻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和正确分析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查的是比热容的概念。
16、质量相等的水和干沙子吸收相等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_______,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说明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的.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_______这个物理量.
答案:不同|不同|不同|比热容
知识点: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 解答:物体吸热的多少不仅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质量相等的水和干沙子吸收相等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所以引入比热容用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特性。
分析:从物理概念的引入目的上加深对比热容的理解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本题考查的是比热容的概念。
17、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若水结成冰,则它的比热容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 kg 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变小
知识点: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 解答: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 kg 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比热容随物质的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水结成冰后,比热容变小。
分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不然容易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水和冰为同种物质,但状态不同,比热容也就不同。本题考查的是比热容的概念。
18、用一热水器将质量为1kg的水从20℃加热到30℃,水吸收的热量是 J。
[c水=4.2×103J/(kg ℃)]
答案: 4.2×104J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
解答: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4.2×103J/(kg·℃) ×1kg×(30℃-20℃)= 4.2×104J
分析:本题较为基础,但审题时注意“加热到”等关键条件。本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19、小强将质量为2kg的水从28℃加热至沸腾时,测得水温为98℃,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水吸收的热量是 J.[c水=4.2×103J/(kg ℃)].
答案:小于|5.88×105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水的沸点是98℃,低于100℃,说明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2)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t﹣t0)=4.2×103J/(kg ℃)×2kg×(98℃﹣28℃)=5.88×105J
分析:本题较为基础,考查的是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和热量的计算。
20、冬天用空调将室温从2℃调升至22℃,至少需要热量?[室内空气质量为60kg,空气的比热容为1000J/(kg·℃)]
答案:空气至少需要吸热:Q吸=c m(t﹣t0)=1×103J/(kg ℃)×60kg×(22℃﹣2℃)=1.2×106J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 解答:空气至少需要吸热:Q吸=c m(t﹣t0)=1×103J/(kg ℃)×60kg×(22℃﹣2℃)=1.2×106J
分析:本题从常见的液体和固体扩展到气体升温吸热,是一道基础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2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用同一套装置,先后加热并不断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
答案:计时器
(2)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 相同比较 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
温度 煤油
水
答案:加热时间|升高的温度
(3)实验结束后,小明查表知道水的比热容为4.2×l03 J/(kg ℃),则500g水温度升高20℃吸收的热量是 ;若这些热量由酒精完全燃烧获得,则至少要消耗 酒精.(酒精的热值为3.0×107 J/kg)
答案:4.2×104J|1.4g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本实验需要控制和测量加热时间,所以需要计时器。
(2)由表可知,相同的条件是加热时间,不同的是升高的温度。
(3)已知m=500g=0.5kg,△t=20℃,
由 Q=cm△t=4.2×103J/(kg ℃)×0.5kg×20℃=4.2×104J;
由Q=q×m得:m= = = 1.4×10﹣3kg=1.4g;
分析:(1)本实验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吸热的多少,依次确定测量仪器;
(2)根据控制变量原则寻找变量与不变量。
(3)根据热量相等列式解题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22、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A/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
答案:A|确保用外焰加热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
答案:升高的温度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答案:①用“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不需搅拌;②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③便于控制相同的加热时间,以同时比较水和煤油升温的快慢。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①用“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不需搅拌;②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③便于控制相同的加热时间,以同时比较水和煤油升温的快慢。
分析: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应该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估,这是近年来的考察热点。本题考查的是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23、体积为1×10-3m3的水质量是多少?这些从30℃加热到 80℃要吸收多少的热量?
答案:1kg |2.1×105J
知识点:密度的计算;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由密度公式变形m=ρV=1×103kg/m3×1×10-3m3=1kg
吸收的热量Q=cm(t2-t1)=4.2×103J/(kg·℃) ×1kg×(80℃-30℃)= 2.1×105J
分析:本题较基础,只需掌握密度和热量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本题考查的是密度的计算和热量的计算。
24、某家庭用燃气热水器将质量为100kg、温度为20℃的自来水加热到50℃,消耗的天然气体积为1m3(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3.2×107J/m3.求
(1)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答案:3.2×107J
(2)水吸收的热量;
答案:1.26×107J
(3)该热水器工作的效率。
答案:39.4%
知识点:燃料的热值;热量的计算
解析:
解答:(1)Q放=qV=3.2×107J/m3×1m3=3.2×107J
(2)Q吸=cm(t2-t1)=4.2×103J/(kg.℃)×100kg×(50℃-20℃)=1.26×107J
(3)η=Q吸/Q放=1.26×107J/3.2×107J=39.4%
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关键在于理解效率的含义即可顺利解题。考查的是燃料的热值和热量的计算。
25、小明和家人在郊外野餐,用木炭烧水.铁锅内装有5kg水,把水从18℃加热至98℃,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如果木炭的热值为3.4×107J/kg,它燃烧放出的热有10%被水吸收。求:
(1)在这个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
答案:1.68×106J
(2)在这个过程中用掉多少木炭。
答案:0.49kg
知识点:燃料的热值;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 ℃)×5kg×(98℃﹣18℃)=1.68×106J;
(2)由η=得,Q放===1.68×107J,
由Q放=mq得:
需要的木炭m==0.49kg.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效率的含义利用热平衡方程即可解出。本题考查的是燃料的热值和热量的计算。
2015年7月25日
城市甲 晴 28~32℃
城市乙 晴26~3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