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随堂练习
九年化学(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a-4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烧烤是别有风味的东北小吃,下列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将肉切块 B.腌渍入味
C.用铁签串成肉串 D.点燃炭火烧烤
2.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如下,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A.胰液(PH:7.5~8.0) B.唾液(PH:6.6~7.1)
C.胆汁(PH:7.1~7.3) D.胃液(PH:0.9-1.5)
3.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硫酸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探究。其中操作规范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干燥氧气
C.闻稀硫酸的气味 D.测稀硫酸的pH
4.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梦天舱上授课。梦天舱载有世界上第一套由冷原子锶光钟等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根据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锶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C.锶原子易失去3个电子
D.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横行
5.下列对宏观性质或现象的微观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C.钠元素和氯元素存在本质区别,因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质量不同
D.6000升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升的钢瓶中,因为分子体积变小
6.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沉淀、过滤、蒸馏中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过滤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它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
7.在工业上,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
A.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
8.为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Fe、Cu、Ag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B.将Cu分别放入FeCl2、AgNO3溶液中
C.将Cu、Ag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
D.将Fe放入稀盐酸、Cu放入AgNO3溶液中
9.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所对应的化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解释
A 用铁锅炒菜 铁有良好的导热性
B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能与酸性物质反应
C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洗洁精能乳化油
D 用空气泵给鱼供氧 氧气难溶于水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则单质一定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
D.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一定都是离子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8分)阅读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科技之光,点亮三星堆考古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古遗址又发现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其中青铜面具、黄金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太阳神鸟、象牙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古遗址的发掘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拥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被誉为“一场高科技助力的多学科综合考古”
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是我国开创的田野考古新模式——“考古方舱”。文保人员进入舱内时需穿防护服,尽量减少带入污染物。发掘舱可调节温度和湿度,文保人员还可密切跟踪仓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含量。考古实验室里配备了充氮保湿箱和各种检测仪器,可实现文物发掘、保护的“零时差”衔接。
考古人员通过高光谱成像,分析坑内的灰烬等物质,发现了一些丝绸制品的残余,这为“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金面具、青铜器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青铜器上布满锈斑[主要成分Cu2(OH)2CO3),本身比较脆弱。用3D技术打印的硅胶壳覆盖在文物表面,再用石膏固定后就像给文物穿上了“护身服”,便于文物的安全提取。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仍在继续,多学科融合的科技之光必将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绵延流传。
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象牙铁刃铜钺
(1)新发掘的半张黄金面具,埋在地下数千年仍保持金光闪闪,历经数千年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金制成较薄的面具,是因为金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____性。
(2)考古实验室中的保湿箱中填充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建造考古方舱内密切跟踪的有害气体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青铜器表面锈斑的产生原因是Cu与空气中的O2等发生了反应,我国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神树表面已锈蚀。班级兴趣小组对铜锈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将大小相同的4小块铜片按如图装置所示放置一周,结果如下:
编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
现象 铜片表面有绿色物质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I、实验中使用的蒸馏水是“煮沸后并迅速冷却的”。
Ⅱ、③中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常用药品是氢氧化钠。
Ⅲ、对比实验①③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若要说明铜锈蚀还与氧气有关,则④中方框里应该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铜锈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两种。Cu2(OH)2CO3为无害锈,无害锈能保护青铜器:CuCl2·3Cu(OH)2为有害锈,有害锈会使器物受损加剧并不断扩散。土壤中含有各种矿物质,其中的Cl-与Cu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uCl,CuCl与氧气水继续发生如下反应化学方程式:
。
【拓展探究】
IV、无害锈能保护青铜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V、为了有效保护锈蚀的青铜器,常用的方法是用蒸馏水反复多次漂洗锈蚀的青铜器,根据资料猜想一下不用自来水清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2.(10分)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分类角度:CO2属于______________(填“单质”或“氧化物)。
(2)微观角度:CO2和CO均由碳、氧元素组成,但化学性质却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制备角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室常选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现要制取4.4g二氧化碳,理论上需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实验原理,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应选用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③检验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下列因素中,不需要考虑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药品容易获得,能生成所要制取的气体
B.所要制取气体的颜色
C.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D.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反应速率适中
A. B. C. D.
(4)性质角度: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①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②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
13.(10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图1 图2 图3
(1)分析图1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能够发生燃烧的是______________(选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②试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环保。
(2)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极速燃烧可导致爆炸。下列混合物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甲烷和空气 B.氢气和氮气
C.一氧化碳和氧气 D.一氧化碳和甲烷
(3)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预防灾难事故发生,是化学不可忽视的学科任务。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高楼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B.煤炉取暖前,检查烟囱是否通畅
C.进入加油站,严禁吸烟或打电话
(4)农业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一般先配制成浓缩贮备液后,再用大量水稀释使用。某校实验小组欲在实验室配制浓缩营养液100g,该营养液中硝酸钾质量分数为16%。请回答:
①图2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
②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______________。
A.硝酸钾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
B.烧杯内有水
C.用量筒取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5)请根据如图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杂质,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②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③t2℃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14.(12分)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同学们发现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起无明显现象。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产生探究兴趣,于是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一】通过PH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图1 图2 图3
(1)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______________。
②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杯中放入新制饱和石灰水,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稀盐酸滴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试管外壁附近溶液中出现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探究二】通过能量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3)毛毛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牛牛同学认为毛毛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牛牛同学为了验证毛毛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氢氧化钠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图4①所示:
①由图4①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______________,到达C时溶液中溶质有______________。
【探究三】通过溶液酸碱性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5)娇娇同学利用图4②实验进行反应,证明碱与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明明同学观察到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请你分析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图4
【探究四】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为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萌萌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如图5所示的三个实验。
已知:①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②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图5
(7)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8)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______________。
【探究五】从微观角度(图6)认识酸碱中和反应。
(9)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
图6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九 年 化 学(五)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A B D B D 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11.(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1分);延展(1分);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防止文物被氧化(1分);
(3)NO2(1分);
(4)铜生锈与二氧化碳有关(1分);除去氧气的空气(1分);覆盖在青铜器表面,隔绝空气和水,阻止进一步反应(1分);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会加剧青铜器的锈蚀(1分)。
12.(1)氧化物 (1分)
(2)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1分)
(3)①(1分);12.5g(1分); ②BC(1分);
③(1分); ④B(1分)
(4)①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1分);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1分)
②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1分)
13.(1)①a(1分);B(1分);②P2O5(1分);
(2)AC(1分);
(3)A(1分);
(4)①玻璃棒(1分);②AB(1分);
(5)①降温结晶(1分);②丙>乙>甲(1分);③乙>甲>丙(1分)。
14.(1)①氢氧化钠溶液(1分);②(1分);
(2)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1分);
(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1分);
(4)①放热(1分);②减小(1分);硫酸钠和硫酸(1分);
(5)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1分);
(6)(1分);
(7)甲、乙中硅胶不变色,丙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1分);
(8)左低右高(1分);
(9)(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