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18: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  )
A. B. C. D.
2.某一个危险品仓库的硝酸铵发生爆炸,造成很大的财物损失.硝酸铵在约200℃时发生如下反应:NH4NO3=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O B.N2 C.NO2 D.N2O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使用中的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B.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禁止吸烟
C.高楼住宅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D.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4.化学反应前后必定改变的是(  )
A.原子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质量 D.原子的数目
5.载人航天器中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为,X的化学式为
A.LiO B.Li2O C.Li2O2 D.LiOH
6.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成都市从2021年1月1日起已经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旧报纸可以放入的垃圾桶是(  )
A. B.
C. D.
7.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B.
C. D.
8.家庭烧烤是目前很多家庭聚会时喜欢的节目。烧烤可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烧烤应该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从而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9.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D.降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
10.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11.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冷水中,可得到密度最小的气体和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可能是(  )
A.Na2SO4 B.NaCl C.Na2CO3 D.NaOH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物质 X、Y、Z、W 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2 12
A.此反应为分解反应 B.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参加反应的W的质量为25g D.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一层或几层原子厚度的晶体,其层内微观结构如图1.石墨烯具有高透光性、高强度、高导热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在电子、复合材料、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不同领域的应用分布如图2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具有保暖、抗菌等优点。
石墨烯面料的保暖原理主要是利用远红外线升温,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相较于普通纺织面料,石墨烯面料的“主动产热”更受人们青睐。石墨烯面料的抗菌性能与其结构有关。掺入面料的石墨烯片层结构中含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影响菌体的正常代谢,从而使菌体无法吸收养分直至死亡。
实验人员研究不同面料中掺加石墨烯后的抗菌效果。取氨纶混纺纱、石墨烯-氨纶混纺纱、棉混纺纱、石墨烯-棉混纺纱四种面料样品,测得其他条件相同时,四种面料对大肠杆菌等三种
菌体的抑菌率结果如图3.图中,抑菌率越高,表明抗菌性能越强。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石墨烯做为一种基本材料,其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可能,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Cu、Pd作催化剂、温度在1000℃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
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石墨烯具有的物理性质   (写一条即可)。
(2)由图2可知,石墨烯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
(3)工业上用甲烷分解制取石墨烯的化学方程式   。
(4)下列说法正确是____。
A.石墨烯可以利用远红外线为人体供暖
B.面料的抑菌率与面料种类、菌体种类均有关
C.抑菌率越高,表明抗菌性能越弱
(5)根据图3可推断“石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抗菌性能比棉混纺纱面料”   (填“强”或“弱”),依据是   。
14.⑴在煤中掺适量石灰石,燃烧时能减少SO2的排放,其原因是:
2CaCO3+O2+2SO2=2CaSO4+2X ,请你推断X的化学式为   。
⑵汽油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推断汽油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⑶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木糖醇”已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木糖醇可以抑制血糖的升高,具有保健功效。已知木糖醇的化学式为C5H12O5,那么一个木糖醇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5.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1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2制取二氧化碳
Ⅰ.燃烧匙中放置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装置中盛放80℃的热水(浸没白磷)。 Ⅱ.打开K,从导管口鼓入空气至白磷露出水面,关闭K。 Ⅰ.燃烧匙中盛有大理石,装置中盛放一定量的稀盐酸(浸没大理石)。 Ⅱ.打开K,收集二氧化碳。Ⅲ.……
(1)实验1中,能证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2中,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
16.某同学利用下列实验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1)根据实验现象,该同学是否达到了目的,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
(2)在上述实验A中,如果用空气代替氧气白磷也能燃烧,只是火焰较小,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什么:   。
17.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结束后,同学们想了解所用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5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5g(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实验过程中,理论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表示的是可循环利用;B表示的是节约用水;C表示的是严禁烟火;D表示的是有毒的物质。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的化学有关的图标所表示的意义来分析回答。
2.【答案】D
【解析】【解答】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NO3═X+2H2O,反应前NH4NO3中N、H、O原子个数分别为2、4、3,反应后2H2O中仅含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4、2,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分子由2个N原子、1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N2O;
故答案为:D.
【分析】做题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计算反应前后每一种原子的个数,然后比较所缺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要特别注意未知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
3.【答案】B
【解析】【解答】A. 使用中的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故不符合题意;
B. 加油站、面粉厂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禁止吸烟,故符合题意;
C. 高楼住宅着火时,可能会断电,乘坐电梯逃生,会引发更大的危险,故不符合题意;
D. 酒精具有可燃性,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容易引发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知识,火灾自救方法分析。
4.【答案】B
【解析】【解答】A、原子种类不发生变化,A错误;
B、分子种类会发生变化,比如过氧化氢分解,B正确;
C、原子质量不变,C错误;
D、数目不变,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但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发生变化。
5.【答案】C
【解析】【解答】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反应前含有2个C,4个O,反应后含有4个Li、2个C和8个O,则2X中含有4个Li和4个O,则X的化学式为,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
6.【答案】D
【解析】【解答】旧报纸是废旧纸张,能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答案为:D。
【分析】可回收垃圾指的是可以重新再利用的,据此分析解答。
7.【答案】D
【解析】【解答】A、汽水的主要成分是水,水本身据说常用的灭火剂;
B、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震荡汽水瓶,会使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溢出,瓶内压强会增大,汽水瓶会更饱;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及碳酸的分解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8.【答案】C
【解析】【解答】A. 烧烤应该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保证燃烧的充分燃烧和有害气体的迅速扩散,不符合题意;
B.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不符合题意;
C.着火点不能改变,物质燃烧或熄灭要通过改变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或到着火点以下,符合题意;
D.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注意解题时着火点是物质的性质,不能改变。
9.【答案】C
【解析】【解答】A、热水的作用提供热量和使烧杯中的白磷隔绝氧气,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B、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C、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可以燃烧,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0.【答案】C
【解析】【解答】A、当图书、档案失火时,为了防止图书、档案损坏,最好选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样不留下痕迹,故A错误;B、打开排风扇的电火花会引燃泄漏的煤气可能会爆炸,故B错误;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防止灰尘进入口鼻,故C正确;D、油锅内加水,油的密度比水小,会使油浮在水面不能使火熄灭;应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此D错误。故选C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需和氧气接触,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烧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意外地燃烧会造成伤害事故,应尽量避免
11.【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冷水中,可得到密度最小的气体和一种化合物,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反应物中含Na、O、H,生成物中也应含Na、O、H三种元素,故该化合物可能是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D。
【分析】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12.【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所以待测物质的质量=20g+5g+2g+37g-35g-2g-12g=15g,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为:物质X减少20g-15g=5g,X为反应物;物质Y增加35g-5g=30g,Y为生成物;物质Z的质量没变;物质W减少37g-12g=25g,W为反应物。
A、根据以上分析,此反应为X与W反应生成Y,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故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待测物质的质量为15g,待测物质的值为15,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W的质量为:37g-12g=25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质Z的质量没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与该反应无关的杂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结合分解反应飞推断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13.【答案】(1)导热性(透光性、强度高)
(2)电子领域
(3)
(4)A;B
(5)强;菌体种类相同时,石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抑菌率均高于棉混纺纱面料
【解析】【解答】(1)由材料可知,石墨烯具有高透光性、高强度、高导热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物理性质。
(2)图 2 可知,石墨烯在电子领域的占比为27%,是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故填电子领域。
(3)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Cu、Pd作催化剂、温度在1000℃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故正确;
B、由图3可知,面料的抑菌率与面料种类、菌体种类均有关,故正确;
C、由材料可知,抑菌率越高,表明抗菌性能越强,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AB。
(5)由题文中的图3可知,菌体种类相同时,石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抑菌率均高于棉混纺纱面料,即石墨烯 - 棉混纺纱面料的抗菌性能优于棉混纺纱面料,故填:菌体种类相同时,石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抑菌率均高于棉混纺纱面料。
【分析】(1)根据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分析;
(2)根据图示所给数据分析;
(3)根据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Cu、Pd作催化剂、温度在1000℃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分析;
(4)根据图示中所给信息分析;
(5)根据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抑菌率均高于棉混纺纱面料分析。
14.【答案】CO2;碳、氢(或C、H);22;152
【解析】【解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⑴在2CaCO3+O2+2SO2=2CaSO4+2X中,X为CO2;⑵汽油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因为水中含有氢元素,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则汽油中一定含有碳和氢。⑶由木糖醇的化学式为C5H12O5可知:一个木糖醇分子中共有5+12+5=22个原子,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12+16×5=152。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合物中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5.【答案】(1)白磷露出水面前不燃烧,露出水面时开始燃烧
(2)CaCO3+2HCl=CaCl2+H2O+CO2↑
(3)关闭K,左侧玻璃管中液体被压至燃烧匙以下,反应停止
【解析】【解答】(1)燃烧匙中放置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装置中盛放80℃的热水(浸没白磷),此时白磷没有燃烧,因为热水中不含氧气。实验1中,打开K,从导管口鼓入空气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和氧气接触,会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答案为:白磷露出水面前不燃烧,露出水面时开始燃烧;(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3)实验2中,关闭K,左侧玻璃管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气压增大,当液体被压至燃烧匙以下,大理石和稀盐酸实现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答案为:关闭K,左侧玻璃管中液体被压至燃烧匙以下,反应停止。
【分析】(1)根据实验中白磷在水中不燃烧,露出水面燃烧的现象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CO2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分析;
(3)根据要使反应停止需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分析。
16.【答案】(1)能。A、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A、B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空气中氧气浓度小
【解析】【解答】(1)A、C对比,A中白磷燃烧C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A、B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该同学能达到实验目的;
(2)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氧气浓度小,白磷燃烧不剧烈,所以火焰较小,现象不明显。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17.【答案】(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设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答:实验过程中,理论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解析】【分析】(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因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5g-5g=20g,进而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结合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