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
知识梳理
一、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差异及原因
气温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
降水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
地势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 状分布,逐级
二、人类活动差异显著
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如:农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
为__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____________,西部_________。
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1月份平均气温(℃) 低于 高于
年降水量(mm) 小于 大于
温度带 带 带
干湿区 区 区
植被
农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传统主食 面食 米饭
传统运输方式
屋顶坡度
基础通关
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依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景观图中与诗句对应的是 ( )
2.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主要原因是各地 ( )
A.地方文化不同 B.饮食习惯不同
C.河流结冰期不同 D.自然环境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的地理事实是( )
同一季节不同衣着
A.季风气候分布广 B.冬季南北温差大
C.东西相距4万千米 D.地形复杂多样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因素 B.土壤因素 C.气候因素 D.人文因素
最近微博上的一张图火了,飞机上航拍的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北上的暖空气,也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1月0 ℃等温线
B.我国冬季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C.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D.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6.下列关于秦岭—淮河一线两侧农业生产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以南种植业,以北畜牧业
B.以南水田为主,以北旱地为主
C.以南一年两熟至三熟,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D.以南油料作物是油菜,以北是大豆和花生
能力突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很大,有“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我国南、北方饮食差异反映出南、北方农业的差异。据此完成7~8题。
7.根据南、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差异,判断“南米北面”的主要原料分别是 ( )
A.玉米、谷子 B.水稻、大豆
C.玉米、高粱 D.水稻、小麦
8.我国南、北方的大致界线是 ( )
A.秦岭—淮河 B.黑河—腾冲
C.天山—阴山 D.大兴安岭—太行山
9.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的差异 B.气候的差异
C.栽培技术的差异 D.地势的差异
素养达标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惊蛰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农忙季节。
材料二 下面为我国不同地区春耕时间示意图。
(1)山东省开始春耕的时间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东北地区春耕开始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春耕除时间差异外,耕种的作物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春耕忙于播种__________(粮食作物),北方大部分地区则播种__________(粮食作物)。
(3)在2月下旬至3月中上旬春耕时,棉花、甘蔗、甜菜和水稻等农作物中,可能种植的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此种植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4)对华北平原春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该灾害形成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对该灾害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
2.西牧东耕 南稻北麦 东密西疏 高 低
3.
基础通关
1.A
2.D
3.B
4.C
5.C
6.A
能力突破
7.D
8.A
9.B
素养达标
10.(1)4月中下旬 纬度高,气温回升慢
(2)水稻 小麦
(3)甘蔗 水稻 气温高 降水多
(4)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量大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