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4 16:04:4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汕尾期中)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提高了底层人民的素养
C.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023七下·砀山期中)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金与南宋 B.辽与北宋 C.元朝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A项金与南宋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符合题意;
B项辽和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双方边境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与南宋和题干信息不符,蒙古灭金后,蒙古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不符合题意;
D项北宋和西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金与南宋协议的内容,识记宋金协议内容。
3.学完清朝的历史以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文章触犯法律而被抓起来了!”他评论的是清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文化专制
【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所以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诗或文章触犯皇帝而被抓起来了。”清朝的文字狱造成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文字狱的有关内容。
4.明朝洪武初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
A.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B.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玉米、甘薯等外来农作物传人中国
D.占城稻开始由越南传人中国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丰富了食物品种,有利于人口增殖。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玉米、甘薯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明清时期也有动乱;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占城稻开始由越南传入中国是在宋朝。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5.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福康安的话语反映出(  )
A.清统治者盲目自大,鄙薄科学技术
B.清朝科学技术先进,不屑学习西方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提倡重文轻武
D.清朝军队武器先进,远超英国水平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福康安产生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跟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A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最为繁荣,景德镇窑器居多,这说明此时期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发达的,A符合题意;
农耕技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
CD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选项A正确;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时期的事件,破除BC;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破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9.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
B项体现不出来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排除;
D项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没有体现出来波斯萨珊,不全面,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0.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虛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说明唐太宗虚怀纳谏,选项B正确;
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纳谏的相关知识点。
11.下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元朝修建的陆路交通网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日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图片信息"实线为去程,虚线为返程"可知,图片显示去程是从长安向西出发,到达天竺;返程从天竺返回长安。长安是唐
代的都城,古时候的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图片符合唐代中外交往典型案例一玄奘西行, C 项正确;
日本和朝鲜遣唐使来华学习,日本和朝鲜在长安东边,与图片路线不符,排除 A 项;
元代的陆路交通网遍布全国,且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排除 B 项;
鉴真东渡日本的路线应该是在长安东边,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1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B.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C.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重要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兴亡。
13.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14.从下表中可读出的信息包括...................... (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 年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 年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 950 年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邺都留守
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选项A正确;
题干给出的表格时间跨度仅为不到60年却先后出现五个政权,这表明当时社会动荡,据此可排除含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的BCD三个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5.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聚居的地方叫“ChinaTown"(唐人街),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当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所以现在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一直称中国人为唐人,并且一直存在着诸如“唐人街”一类的名称。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本题掌握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进行分析解答。
17.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请你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  )
A.动荡与变革 B.分裂与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交往与冲突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隋唐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繁荣的表现是出现了历史上盛世局面,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表现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所以答案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隋唐时期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18.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天宝初年”“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19.据唐末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它)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  )
A.诞生于隋朝的江南地区. B.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
C.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它将之前的直辕、长辕政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改造之后的犁架变小变轻,在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人土深浅和回转,节省人力和畜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
20.(2021七下·灌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过往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各路商品也因此从这里流向各地;亚历山大运赴西方各国者的商品与泉州相比,微乎其微,不及泉州百分之一; 材料表明泉州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A: 海上贸易繁荣,符合题意;
B: 外国使节增多,排除;
C: 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 文化生活丰富,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1.(2024七下·期中)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土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采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22.(2024七下·期中)“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耧车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据材料“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可知,这是对唐朝出现的筒车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C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23.(2024七下·期中)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即可。
24.(2024七下·期末)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殖民长官在被围8个月后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投降,台湾宝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C.捍卫了国家主权 D.台湾成为祖国海防的保障
【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侵占台湾,从此荷兰开始了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它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故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和意义。
25.(2024七下·期末)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安史之乱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B 玄奘西行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郑和下西洋 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 闭关锁国 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表述正确,排除;
C郑和下西洋,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表述正确,排除;
D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述正确,排除;
B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故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安史之乱、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3七下·宝安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 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说明: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作用: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
(3)史实说明: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有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期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等。
(2)根据材料二“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可知,宋辽开放“榷场”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安宁,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史实、宋辽之间的民族关系史实、元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当今应树立的民族观念等知识。
27.(2023七下·期末) 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材料二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材料三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以上均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生产工具。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从材料中找出依据。
(3) 材料三中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是从何处引进的?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1)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地点:美洲。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依据题干中“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等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综合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及所学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第二小问为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时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得出,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中“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得出,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三“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唐朝农业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清农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28.(2023七下·喀什期末)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二: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唐太宗将哪位公主嫁到了吐蕃?唐蕃和亲为吐蕃带来怎样积极的意义?
(2) 你认为在哪个朝代的官方文书中能见到材料二中的“宣政院印”?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影响?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与哪一地区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有哪些?
【答案】(1)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西藏;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
(4)和亲、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册封、派驻官员管理地方。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由材料“《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等信息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得出,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宣政院印”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元朝的官方文书中能见到;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材料二中的宣政院印戳,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第一小问的作答依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与西藏地区的关系;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得出,顺治帝接见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还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的册封,并且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4)解题时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有:和亲、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册封、派驻官员管理地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唐、元、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然后按照题意去分析归纳整理答案。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汕尾期中)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提高了底层人民的素养
C.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
2.(2023七下·砀山期中)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金与南宋 B.辽与北宋 C.元朝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
3.学完清朝的历史以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文章触犯法律而被抓起来了!”他评论的是清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文化专制
4.明朝洪武初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
A.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B.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玉米、甘薯等外来农作物传人中国
D.占城稻开始由越南传人中国
5.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6.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福康安的话语反映出(  )
A.清统治者盲目自大,鄙薄科学技术
B.清朝科学技术先进,不屑学习西方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提倡重文轻武
D.清朝军队武器先进,远超英国水平
7.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8.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9.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10.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虛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11.下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元朝修建的陆路交通网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日本
1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B.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C.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13.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14.从下表中可读出的信息包括...................... (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 年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 年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 950 年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邺都留守
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聚居的地方叫“ChinaTown"(唐人街),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1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7.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请你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  )
A.动荡与变革 B.分裂与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交往与冲突
18.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19.据唐末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它)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  )
A.诞生于隋朝的江南地区. B.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
C.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20.(2021七下·灌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21.(2024七下·期中)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土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22.(2024七下·期中)“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耧车
23.(2024七下·期中)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24.(2024七下·期末)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殖民长官在被围8个月后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投降,台湾宝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C.捍卫了国家主权 D.台湾成为祖国海防的保障
25.(2024七下·期末)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安史之乱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B 玄奘西行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郑和下西洋 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 闭关锁国 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3七下·宝安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 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27.(2023七下·期末) 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材料二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材料三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以上均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生产工具。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从材料中找出依据。
(3) 材料三中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是从何处引进的?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何作用?
28.(2023七下·喀什期末)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二: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唐太宗将哪位公主嫁到了吐蕃?唐蕃和亲为吐蕃带来怎样积极的意义?
(2) 你认为在哪个朝代的官方文书中能见到材料二中的“宣政院印”?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影响?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与哪一地区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下选官范围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说明科举制度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A项金与南宋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符合题意;
B项辽和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双方边境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与南宋和题干信息不符,蒙古灭金后,蒙古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不符合题意;
D项北宋和西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金与南宋协议的内容,识记宋金协议内容。
3.【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所以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诗或文章触犯皇帝而被抓起来了。”清朝的文字狱造成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文字狱的有关内容。
4.【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丰富了食物品种,有利于人口增殖。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玉米、甘薯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明清时期也有动乱;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占城稻开始由越南传入中国是在宋朝。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福康安产生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跟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A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最为繁荣,景德镇窑器居多,这说明此时期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发达的,A符合题意;
农耕技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
CD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选项A正确;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时期的事件,破除BC;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破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
B项体现不出来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排除;
D项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没有体现出来波斯萨珊,不全面,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0.【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说明唐太宗虚怀纳谏,选项B正确;
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纳谏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图片信息"实线为去程,虚线为返程"可知,图片显示去程是从长安向西出发,到达天竺;返程从天竺返回长安。长安是唐
代的都城,古时候的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图片符合唐代中外交往典型案例一玄奘西行, C 项正确;
日本和朝鲜遣唐使来华学习,日本和朝鲜在长安东边,与图片路线不符,排除 A 项;
元代的陆路交通网遍布全国,且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排除 B 项;
鉴真东渡日本的路线应该是在长安东边,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重要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兴亡。
13.【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14.【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选项A正确;
题干给出的表格时间跨度仅为不到60年却先后出现五个政权,这表明当时社会动荡,据此可排除含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的BCD三个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5.【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当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所以现在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一直称中国人为唐人,并且一直存在着诸如“唐人街”一类的名称。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6.【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本题掌握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隋唐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繁荣的表现是出现了历史上盛世局面,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表现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所以答案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隋唐时期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18.【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天宝初年”“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它将之前的直辕、长辕政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改造之后的犁架变小变轻,在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人土深浅和回转,节省人力和畜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
20.【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过往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各路商品也因此从这里流向各地;亚历山大运赴西方各国者的商品与泉州相比,微乎其微,不及泉州百分之一; 材料表明泉州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A: 海上贸易繁荣,符合题意;
B: 外国使节增多,排除;
C: 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 文化生活丰富,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1.【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采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22.【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据材料“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可知,这是对唐朝出现的筒车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C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2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即可。
24.【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侵占台湾,从此荷兰开始了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它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故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和意义。
25.【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表述正确,排除;
C郑和下西洋,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表述正确,排除;
D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述正确,排除;
B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故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安史之乱、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说明: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作用: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
(3)史实说明: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有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期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等。
(2)根据材料二“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可知,宋辽开放“榷场”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安宁,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史实、宋辽之间的民族关系史实、元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当今应树立的民族观念等知识。
27.【答案】(1)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地点:美洲。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依据题干中“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等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综合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及所学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第二小问为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时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得出,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中“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得出,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三“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唐朝农业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清农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28.【答案】(1)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西藏;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
(4)和亲、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册封、派驻官员管理地方。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由材料“《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等信息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得出,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宣政院印”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元朝的官方文书中能见到;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材料二中的宣政院印戳,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第一小问的作答依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与西藏地区的关系;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得出,顺治帝接见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还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的册封,并且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4)解题时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有:和亲、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册封、派驻官员管理地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唐、元、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然后按照题意去分析归纳整理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