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同步检测.doc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同步检测.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9-09 14: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按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B.该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2:1:2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故A正确;
B.由上图可知,该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2:1:2.故B正确;
C.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不正确;
D.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D正确.
分析:A.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的变化;
B.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各物质反应的分子个数比;
C.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D.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
2. 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保持不变
D.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的一种分子是由3个原构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4个原子构成的,该图不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故D错误
分析:观察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分析能否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
3.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以下对该反应前、反应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的物质均为混合物
B、反应前、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C、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不变
D、参加反应的“”分子与“”分子的个数比为4:3
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微颗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均为混合物,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C正确;
D.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分子与“”分子的个数比为2:1,故D错误.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比以及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等
4. 工业上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合反应制备丙,下列是三种分子的模型图,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C2H4
B.保持乙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C.乙和丙都属于氧化物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甲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故结论A正确;
B.由乙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乙物质是水,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结论B正确;
C.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由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属于氧化物;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不属于氧化物.故结论C不正确;
D.由反应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结论D正确;
分析: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判断分子构成,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利用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完成对所得结论的评价
5. 如图为甲生成乙和丙的反应示意图,其中丙是呼吸作用产物之一,则(  )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甲是有机物
C.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g
D. 乙由一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丙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故丙是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乙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是氧气,故甲的化学式为H2O2,
A.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错误;
B.甲不是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属于有机物,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错误;
D.乙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分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生成的乙中只含有一种原子,丙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故丙可能是水,乙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是氧分子,故乙是氧气,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确定甲的化学式,继而确定其物质类别,据此解答
试题标签:沪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6. 如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 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
D. 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该反应的反应物是NO和CO,生成物是CO2和N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 2CO2+N2;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正确;
C.反应前的分子总数是4,反应后是3,故分子总数减少,正确;
D.该装置能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正确
分析:根据图示结合已有的知识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然后确定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进而解答即可
7. 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和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B. 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C.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错误;
B.反应中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是甲烷和水,是两种,错误;
C.反应前在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在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发生了改变,错误;
D.反应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6:28=4:7,正确
分析: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O+3H2
8.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 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由上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SO2+O22SO3
A.由上述可知,甲是SO2,故A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C错误;
D.由上图可知,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故D正确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
9. 我国科学家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如图为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甲烷是无机物
C. 甲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4
D. 单中心铁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速度,反应后本身质量减少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H4,生成物是C2H4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C2H4+2H2
A.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甲烷是有机物,错误;
C.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错误;
D.单中心铁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速度,反应后本身质量不变,错误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确定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已有的进行进行解答即可
10. 如图的反应中,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一定属于氧化物
B. 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
C. 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D. 乙分子中A与B的原子个数比为1:2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结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推断:每个乙分子由两个●--B原子构成,据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A2+3B2=2AB3,
A、该生成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但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因此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反应前后分子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错误;
C、根据分子结构图及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因此不可能是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每个乙分子由两个●--B原子构成,没有A原子,故选项错误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结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推断:每个乙分子由两个●--B原子构成;利用完善后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完成对所得信息的判断
11.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含3种元素
B. 生成了2种物质
C.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涉及A、B两种原子,反应物含A、B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生成了2个分子,生成了一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由3个变为2个,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图中的分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结合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1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不同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此图示变化中共有四种物质
B. 该图示变化中的分子没有变化
C.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D.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图示中的四个分子构成不同,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在此图示变化中共有四种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图中的分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结合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13. 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B.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D.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32N2+3CH4
A.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故A正确;
B. 由图示可知,W为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5%,故B正确;
C.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故C正确.
D. 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14.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氧气可通过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直接产生,该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属于分解反应
B. 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C.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为制取氧气提供了新方法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分子分成氧原子和碳原子,氧原子再结合成氧分子,因此二氧化碳经过反应产生了氧气和碳,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正确;
B.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氧原子和碳原子,故说法错误;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
D.通过信息可知,氧气可通过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直接产生,为制取氧气提供了新方法,故说法正确
分析:根据微观过程图,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及质量守恒的原因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等
15. 如图所示是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A说法正确;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不一定含有氧原子.故不一定是氧化物.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C说法不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不正确.
分析: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过程;分子由原子构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6. 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C和D,A、B、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看图回答:
(1)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C
(2)A中氮、氢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
答案: 1:3丨14:3
(3)A在B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答案: 4NH3+3O22N2+6H2O丨置换反应.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水和氮气,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3O22N2+6H2O,由此可知:
(1)属于氧化物的是水;
(2)A为氨气,氮、氢原子数之比为 1:3,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14:(1×3)=14:3.
(3)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了水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计算、分析判断
17. 下面两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氛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甲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主要是由原子的_________(填序号)决定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质子数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转变成的_________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答案:A丨离子
(2)图乙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结合生成水.答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依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过程中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知,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转变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分析:(1)依据反应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变化情况、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解答;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反应的实质.
18.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〇”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答案:混合物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答案:化合反应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构成的_______(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答案:分子
(4)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_______
答案: 2:1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2)以上变化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分子构成的;
(4)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2:1.
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3)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构成的粒子;
(4)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
19. 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上述结构图中的X=______
答案:5
(2)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图中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 c
(3)根据图示信息,确定一个水分子中所含电子总数为________
答案: 10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3=5;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图中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4,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c;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原子中有1个电子,1个氧原子中有8个电子,故1个水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
分析:(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原子中所含电子来进行计算
20. 考古学上通过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它们的原子质量比是________
答案:中子数不同丨7:6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两种原子中中子数不同;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碳14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的质量之比为14:12=7:6
分析: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在考古学中常被用来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三、解答题
21. 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D元素的名称为______,D元素与图中______,(填写字母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
答案:硫丨B丨S2
(2)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 ______(填>、<、=)
答案:>
(3)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写化学式)______,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______
答案: H2O2丨-1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D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6,为硫元素;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也为6,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2)A、B、C三种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据形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显碱性,其水溶液的pH>7.
(3)A、B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氢元素显+1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0,则x=-1价.
分析:(1)D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6,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A、B、C三种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据形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A、B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过氧化氢,据此结合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22. 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如图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③
(2)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
答案:2H2+O22H2O
(3)分析上述微观过程,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
答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而生成物是水,故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H2+ O22H2O;
(1)氧化物是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在反应中水时氧化物;
(2)由分析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
(3)从图示可以看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这一点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分析:依据反应的图示中各物质的分子结构情况书写有关的方程式,并利用图示中微粒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的有关规律,据此分析解答
23.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补充此图形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质量守恒定律
(2)A到B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
答案:氢分子和氧分子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则可知C图还有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故图: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是氢分子变为氢原子,氧分子变为氧原子,因此A到B的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在图示B中存在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图示C中则存在水分子和氢分子,所以该过程是(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或构成;或组合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或构成;或组合成)(一个)氢分子的过程
24. 如图是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图,产物之一是次氯(HClO),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1)下列 A、B、C、D 中代表次氯酸(HClO)的是______(填字母)
答案:D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Cl2+H2O═HCl+HClO
(3)若通入142g的A物质可以生成次氯酸(HClO)______g
答案:105
(4)通过检验产物 C 来证明该反应已发生,方法是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几滴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_
答案:HCl+AgNO3═AgCl↓+HNO3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代表次氯酸(HClO)的是D.
(2)由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图可知,该反应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3)设生成的次氯酸的质量为x
Cl2+H2O═HCl+HClO
71 52.5
142g x
解得x=105g
(4)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代表次氯酸(HClO)的图示;
(2)观察反应微观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方程式,由A物质的质量求出生成次氯酸的质量;
(4)根据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5. 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一个硒原子的原子核由34个_____和45个______构成
答案:质子丨中子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由题意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故一个硒原子的原子核含有34个质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中子数=79-34=45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0 页 (共 2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