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19: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A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分数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测是研究生物进化最有效的方法。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不同地层的占生物化石可以推测生物进化的路线,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B.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这否定了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C.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差异只有3%,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这属于胚胎学证据
2.基于生物的进化等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②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现今多种形态的观赏金鱼
③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⑥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⑦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属于三倍体新物种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3.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几十年来,蔗蟾蜍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某国的环境条件直接对引入蔗蟾蜍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C.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D.引入地的环境诱导蔗蟾蜍发生了定向突变
4.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物种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种进化又有了更新的认识。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球上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大气成分发生变化,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则不可能发生改变
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5.雄性孔雀的体表有橘黄色斑块,该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从而提高繁殖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容易吸引天敌,雄性孔雀可以通过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例说明生物的某种性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B.人工圈养环境下的雄性孔雀一定不会出现橘黄色斑块
C.繁殖季节雄性孔雀的橘黄色斑块数量可能比非繁殖季节多
D.雄性孔雀可以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6.绵羊的有角和无角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HH的绵羊有角,基因型为hh的绵羊无角,基因型为Hh的绵羊中公羊有角、母羊无角。在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种群中雌雄比例大致相等,HH个体的比例为49%(不考虑自然选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H基因的频率为70%
B.长期处在能稳定遗传的状态下,该种群是不会发生进化的
C.该种群中,有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70%
D.该种群中,无角个体所占比例为9%
7.选择系数反映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相对程度,即某基因型的个体在某环境中适应性越差,该基因型选择系数越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不变,则相关基因频率不变
B.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基因型选择系数可能不同
C.选择系数越大,相应基因型生物的进化速度越慢
D.随新冠病毒疫苗的推广使用,新冠病毒的选择系数减小
8.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人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几十年来,蔗蟾蜍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某国的环境条件直接对引入蔗蟾蜍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C.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D.引入地的环境诱导蔗蟾蜍发生了定向突变
9.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0.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质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11.甲、乙两座独立海岛上的生物群落各不相同。甲岛植被多为高大乔木,种子种皮坚硬,生活着大地雀的喙(鸟的嘴部)巨大有力;乙岛植被多为灌木和草本植物,种子细小,生活着小地雀的喙纤细灵活。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两座岛上的地雀朝不同的方向进化
B. 由于植被种类不同,两座岛上的地雀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C. 由于地雀喙型不同,乙岛的地雀迁徙到甲岛将难以生存
D. 由于选择方向不同,两座岛上地雀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12.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13.A岛屿上的物种a鸟因为地球板块运动,—部分被分别隔离到B岛屿和C岛屿,形成了a1鸟种群和a2鸟种群,且与原来的a鸟种群彼此间都有地理障碍;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鸟和c鸟。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a1鸟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鸟种群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假设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的全部基因频率相同,且两地的环境也相同,则将来b和c是同一物种
B.a1鸟种群和a2鸟种群内均存在不同的变异类型,说明各自内部的不同类型存在协同进化,且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也存在协同进化
C.若人们将B岛屿中的b鸟带一部分回到A岛屿,再通过漫长的进化,将和a鸟形成同一物种
D.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有可能由于大量中性突变积累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
14.A岛屿上的物种a鸟因为地球板块运动,—部分被分别隔离到B岛屿和C岛屿,形成了a1鸟种群和a2鸟种群,且与原来的a鸟种群彼此间都有地理障碍;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鸟和c鸟。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鸟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鸟种群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假设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的全部基因频率相同,且两地的环境也相同,则将来b和c是同一物种
B.a1鸟种群和a2鸟种群内均存在不同的变异类型,说明各自内部的不同类型存在协同进化,且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也存在协同进化
C.若人们将B岛屿中的b鸟带一部分回到A岛屿,再通过漫长的进化,将和a鸟形成同一物种
D.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有可能由于大量中性突变积累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
15.假设羊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毛个体数量大于白毛个体数量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毛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16.自然界中,猎物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种群进化是有利的
C.猎物和捕食者实质上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D.猎物和捕食者之间仅存在捕食者对猎物的单向选择
17.藏猪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其体内的ALB、ECE1等基因发生突变,该变异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使血液具有更强的结合和运输氧气的能力,并提高了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藏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血红蛋白基因构成基因库
B.青藏高原的低氧环境使ALB、ECE1等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藏猪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D.藏猪对青藏高原上低氧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8.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线粒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呼吸色素,这类蛋白质很容易从细胞中抽取出来。通过测定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反映出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人和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表所示。根据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黑猩猩 乌龟 马 酵母菌 小麦 天蚕蛾
氨基酸差异/个 0 15 12 44 43 31
A.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和酵母菌的亲缘关系最远
B.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能为研究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C.细胞色素c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由上表数据可以推测人和黑猩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联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鱼的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这些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原因是______。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的结果。
(3)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填“是”“否”或“不确定”)。
20.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_____性。
(2)不同培养箱中的果蝇存在____隔离。实验中喂食不同类型的食物模拟的是____。
(3)科学家对甲、乙两箱中果蝇的部分等位基因(A/a、E/e)的显性基因频率作了统计,在第十代时,甲箱中A、E基因频率分别为61%与65%,乙箱A、E基因频率分别为95%与65%。则甲、乙两箱果蝇中的Ee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等位基因(A/a)纯合体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是_____箱。
21.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联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鱼的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这些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原因是_____。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的结果。
(3)C湖泊中的鳍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填“是”“否”或“不确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因此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B错误;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差异只有3%,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比较发现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属于胚胎学证据,D正确。
2.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是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①正确。变异是自发的,人工选择并不使鲫鱼发生变异,②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④错误。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⑤正确。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⑥正确。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是二倍体动物,但骡不有,不是新物种,⑦错误。综上所述,①⑤⑥正确,故选B。
3.答案:A
解析:A、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由于已经发生了进化,则几十年来,蔗蟾蜍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种群进化的方向,某国的环境条件直接对引入蔗蟾蜍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C、蔗蟾蜍属于真核生物,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C错误;D、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大气成分发生变化,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除了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受人工的选择而改变;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5.答案:B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雄孔雀体表的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从而提高繁殖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容易吸引天敌,说明生物的某种性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A正确;雄性孔雀体表有橘黄色斑块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由于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所以人工圈养环境下的雄性孔雀也会出现橘黄色斑块,且繁殖季节雄性孔雀的橘黄色斑块数量可能比非繁殖季节的多,B错误,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雄性孔雀可以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HH个体的比例为49%,可计算出H的基因频率为70%,h的基因频率=1-70%=30%,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长期处在能稳定遗传的状态下,基因频率不会改变,种群也就不会发生进化,B正确;根据H的基因频率为70%,h的基因频率为30%,可计算出hh的基因型频率为9%,Hh的基因型频率为42%,其中HH均有角,hh均无角,Hh中公羊有角、母羊无角,且雌雄比例大致相等,故Hh中一半有角、一半无角,种群中有角个体比例为49%+42%×50%=70%,有角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49%÷70%×100%=70%,种群中无角个体所占比例为9%+42%×50%=30%,C正确,D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选择系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基因型的生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某基因型选择系数越大,个体适应性越差,越容易被淘汰,即只要存在选择系数就存在自然选择,相关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A错误;不同环境中,同一基因型的个体适应性可能不同,故相同基因型选择系数可能不同,B正确;选择系数越大,自然选择作用越明显,基因频率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基因型生物进化的概率就越大,但无法判断其对进化速度的影响,C错误;随新冠病毒疫苗的推广使用,新冠病毒的适应性变差,选择系数增大,D错误。
8.答案:A
解析:物种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根据题干信息“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可知,蔗蟾蜍已经发生了进化,说明几十年来,蔗蟾蜍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某国的环境条件直接对引入蔗蟾蜍的表型进行选择,间接对引入的蔗蟾蜍的基因进行了选择,B错误;蔗蟾蜍属于真核生物,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C错误;突变是多方向的,D错误。
9.答案:B
解析:A.由题知,金鱼和野生鲫鱼杂交可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B.鲫鱼产生多种形态的原因是人工选择与隔离力度的加大,并不是产生了变异,B错;C.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基因频率定向发生了改变,C正确;D.人类的喜好,决定了人工选择的方向,所以也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
10.答案:A
解析: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项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项错误;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质,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A、由于环境条件不同,而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变异具有选择作用,从而导致两座岛上的地雀朝不同的方向进化,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随机的,植被种类不同对地雀的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 C、甲岛植被多为高大乔木,种子种皮坚硬,而乙岛地雀的喙纤细灵活,所以乙岛的地雀迁徙到甲岛将难以生存,C正确; 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由于不同岛屿上环境条件不同,所以两座岛上地雀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同源DNA序列的比对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A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人在进化中出现是最晚的,而猩猩的碱基和人类相同的百分率是最小的,说明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
多重证据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碱基相同率是98.18%,黑猩猩与猩猩的碱基相同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13.答案:D
解析:假设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的全部基因频率相同,且两地的环境也相同,但因两者发生的变异具有多方向性,所以不一定进化为同一物种,A错误;同一种群内部、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a鸟与b鸟已经是两个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放到同一地区也不会进化为同一物种,C错误;有些学者认为生物进化是中性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因此,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有可能由于大量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进而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14.答案:ABC
解析:假设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的全部基因频率相同,且两地的环境也相同,但因两者发生的变异具有多方向性,所以不一定进化为同一物种,A错误;同一种群内部、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a鸟与b鸟已经是两个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放到同一地区也不会进化为同一物种,C错误;有些学者认为生物进化是中性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因此,a1鸟种群与a2鸟种群有可能由于大量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进而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15.答案:AD
解析:淘汰前,该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黑毛个体数量大于白毛个体数量,A正确;随机交配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因此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不变,B错误;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基因B的频率逐渐增加,基因b的频率逐渐减少,因此基因型Bb的频率不是逐渐增加,C错误;淘汰一次后,BB:Bb=1:2,再随机交配一次,BB:Bb:bb=4:4:1,淘汰掉bb,BB:Bb=1:1,b的基因频率是1/2×1/2=1/4=25%,D正确。
16.答案:BC
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的种群进化是有利的,可以使得猎物往更强的方向进化,B正确;猎物和捕食者实质上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正确。
17.答案:ABC
解析: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因此,藏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血红蛋白基因不能构成基因库,A错误;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C、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藏猪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不能发生协同进化,C错误;D、在自然选择下,藏猪的血液具有更强的结合和运输氧气的能力,并提高了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这说明藏猪对青藏高原上低氧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ABC。
18.答案:ABD
解析:A、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是0,人类与酵母菌的亲缘关系最远,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大是44,A正确; BC、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能为研究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正确,C错误;D、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由上表数据可以推测人和黑猩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D正确。
19.答案:(1)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
(2)物种;遗传;协同进化
(3)Y1-Y3;48%;不确定
解析:(1)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因此A、B两湖内锵鱼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鳞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据图2可知, 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6×0.4×100%=48%。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20.答案:(1)多方向
(2)地理;自然选择
(3)45.5;乙
解析:(1)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多方向性。
(2)因为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因为食物的差异模拟了不同环境下的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使得两个群体的体色有很大差异。
(3)甲、乙两箱中,E的基因频率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甲箱中,A的基因频率为61%,则a的基因频率为39%,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1%×39%=47.58%,纯合体出现的频率为1-47.58%=52.42%;乙箱中,A的基因频率为95%,则a的基因频率为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95%×5%=9.5%,纯合体出现的频率为1-9.5%=90.5%。所以等位基因(A/a)纯合体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乙箱。
21.解析:(1)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
(2)物种;遗传;协同进化
(3)Y1~Y3;48%;不确定
解析:(1)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多方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因此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据图2可知,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6×0.4×100%=48%。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