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16题,共48分)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龙脊梯田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梯田周边及以上海拔的森林均保存较完好,并呈垂直分布,植被对梯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龙脊梯田所在地区雨量充沛,有地表“隐形水库”(主要由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山塘组成),还有地下“隐形水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对梯田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减缓水土流失 B.增加大气降水,加大地表径流
C.增加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 D.加大植物蒸腾,加快水汽输送
2.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有( )
①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 ②减小梯田坡度
③有效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 ④保证旱季梯田用水补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印度洋偶极是发生在印度洋的一种特殊气象现象,由印度洋不同海域海表温差引起,有暖性(正)、冷性(负)和中性三种状态。当印度洋西部温度高于东部时,形成正偶极;当赤道印度洋东部水温异常偏高时,形成负偶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完成下面小题。
3.正常年份热带印度洋海域东西部水温差异的原因是( )
①西部寒流影响,冷水上泛 ②东部暖流流经,水温较高
③西部冷空气下沉,海水降温明显 ④信风较弱,向西输送暖水较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印度洋正偶极对图中甲乙两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多 B.甲地:沿岸抽取地下水抗旱
C.乙地:沿岸加固大堤防洪涝 D.乙地:向大气输送水汽增多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内陆盆地。下表为某年青海湖冰封期内部分天气现象与湖面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天气现象 湖面特征
2月10日 夜间降雪 积雪覆盖冰面
2月12日 白天大风、沙尘 沙尘覆盖冰面
2月18日 大风、(南岸)降雪 冰面裸露且部分消融
5.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青海湖( )
A.表层湖水温度低 B.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反射率低 D.白天太阳辐射量大
6.2月18日,青海湖盛行(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影响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并沿着副热带高气压带外围西部边缘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某年8月底至9月初,我国东北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台风“三连击”。台风登陆东北地区后,变性为温带气旋,带来持续的强降水天气。下图示意此次“三连击”中的第三场台风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时段( )
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东 ②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
③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西 ④台风向东南方向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通常情况下,台风登陆后会快速衰减,但本次“三连击”台风登陆东北地区后带来持续的强降水,可能是因为( )
A.台风挟带水汽充足 B.北部冷空气入侵
C.台风移动速度缓慢 D.当地地形较平坦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黄河上游两岸常有海拔不同的多级平坦面分布。这些平坦面是在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河流下切侵蚀而形成的。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盆地,在出口处仅形成了一级平坦面。如图示意该河段的单侧断面及典型沉积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9.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反映了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 )
A.经过长时间的冰川磨蚀 B.受到的物理风化作用弱
C.经过长距离的流水搬运 D.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强
10.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可推知与距今5000~4250年相比,距今4250~4000年该地可能出现的情形有( )
①区域地壳抬升 ②区域地壳下沉 ③区域气候变湿 ④区域气候变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该平坦面形成后( )
A.黄河下切侵蚀减弱 B.区域地壳相对抬升
C.黄河水位基本稳定 D.区域气候干湿交替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独有的生态系统,通常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植被稀疏,但零星生长的植被特有性强,演化出新物种的概率高。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的加剧,很多植被进入濒危状态。如图示意某山地等高线、7月等温线及雪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流石滩上植被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宽大,可保温抗旱 B.花色艳丽,适应温暖环境
C.植株高大,可防风保暖 D.根系发达,可抵御较强风
13.图示流石滩最可能位于( )
A.南半球迎风坡 B.南半球阴坡
C.北半球背风坡 D.北半球阳坡
14.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高山流石滩植被,应该( )
A.自然演化 B.人工介入 C.异地引种 D.异地移植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6°S,58.4°W)某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若仅考虑太阳方位的影响,该校足球队员在7月份训练射门时,令负责扑球的守门员明显感觉阳光刺眼的球门位置和时间(当地时间)为( )
A.甲,16点 B.甲,4点 C.乙,16点 D.乙,9点
16.7月,校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 )
A.影子变长,角度变小 B.影子变短,角度变大
C.影子变长,角度变大 D.影子变短,角度变小
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的结构。近年来,我国某地(36°48′N,118°42′E)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温室,即以传统日光温室的垂直墙体作为共用墙,再建造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
材料二、传统日光温室和“阴阳棚”温室示意图(如图)。
(1)图中阳棚是 (甲/乙)棚,阴棚是 (甲/乙)棚;甲棚铺设双层棚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减少 辐射损失,起到更好的 作用。
(2)相比于传统日光温室,“阴阳棚”温室的优势有____。
①土地利用效率高 ②提升棚内昼夜温差 ③提高阳棚温度 ④经济效益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甲棚和乙棚白天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棚,气压较低的是 棚。根据阴阳棚设计原理,在下图中绘制甲棚、乙棚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4) 用此图演示海陆间热力环流,若甲为陆地,则此时是 (白天/黑夜);近地面吹的风是 (海风/陆风)。
18.(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固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是我国优质蒙古黄芪种植区。蒙古黄芪夏季生长慢,秋季生长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种植周期分为两年和两年半(下图),蒙古黄芪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价值。2022年,固阳县成为“药食同源”试点地区,11家试点企业推出黄芪酒系列、黄芪超细代茶粉等产品。2023年11月,黄芪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固阳县黄芪深加工产业将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1)分析固阳县适宜蒙古黄芪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春季播种相比,说明秋季播种对黄芪育苗的益处。
(3)推测黄芪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给固阳县黄芪加工产业带来的变化。
19.(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地质时期是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吹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下图)形成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候条件分析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发育的原因。
(2)简述鸭湖地区陆上雅丹地貌演化为水上雅丹的过程。
(3)从水体作用角度分析水上雅丹景观消失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桂林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的龙脊山,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这就是龙脊梯田。
1.ABC.森林植被增加蒸腾,可以增加年降水量;森林植被能够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的汇聚速度和流速,增强地表水下渗,缓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又能保水保土,减缓水土流失,C正确,AB错误。
D.水汽输送受大气环流影响,森林对其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2.山地暴雨时,“隐形水库”能储存大量的地表水,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①正确;梯田坡度与梯田所处的地形有关,不受“隐形水库”影响,②错误;暴雨、干旱发生的频次受大气环流影响,与“隐形水库”关系不大,③错误;“隐形水库”储存了大量的水,可以保证旱季时梯田的用水补给,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C
4.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3.由题意可知,下图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由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图可知正常年份印度洋西部海域盛行下沉气流,海水应偏冷,东侧盛行上升气流,海水水温应偏高,西部索马里寒流影响,冷水上泛,水温低,①正确;东部暖流流经,水温较高,②正确;信风较弱,向西输送暖水较少,西侧海水水温偏低,④正确,赤道附近地处热带,冷空气影响小,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A.当印度洋正偶极时,甲海域水温偏高,蒸发旺盛,通过蒸发带走热量,所以甲地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多,A正确。
B.甲地海水水温偏高,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B错误。
CD.当印度洋正偶极时,乙地水温相较于甲地水温偏低,蒸发量少,向大气输送水汽少,加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没有必要加固大堤,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5.C
6.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由于陆地与湖泊的比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湖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
5.AC.由表可知,2月10日和2月12日青海湖的湖面均已冰封,但2月10日冰面上覆盖的是积雪,而2月12日冰面上覆盖的则是沙尘。因此,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青海湖湖面反射率低,吸收太阳辐射较多,表层湖水温度高,A错误,C正确。
B.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白天大风、沙尘,夜间大气保温作用较弱,B错误。
D.2月12日白天大风、沙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白天太阳辐射量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6.2月18日青海湖有大风天气,且南岸出现降雪。根据材料“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内陆盆地”,可知区际水汽传输难以到达青海湖,尤其是在暖湿气流势力较弱的冬季。该日,青海湖冰面出现部分消融,裸露的湖面可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若该日青海湖盛行偏北风,则可在经过湖面时携带水汽,在南岸抬升形成降雪,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7.A
8.B
【知识点】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台风中心是台风眼,风平浪静;台风登录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7.影响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并沿着副热带高气压带外围西部边缘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这三次台风罕见的均在东北地区登陆,主要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较弱,西伸北进缓慢,其位置偏东,台风沿着偏东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边缘移动,西北部的顺时针气流引导其北上在东北地区登陆,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B.根据材料,台风登陆后变性为温带气旋,适当强度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增大温差梯度,为气旋系统补充能量,延长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B正确。
A.如果没有后续补充,台风挟带的水汽登陆后会快速衰减,A错误。
C.台风移动速度慢,说明强度小,登陆后不易带来持续强降水,C错误。
D.地形平坦与台风带来强降水关系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9.C
10.B
11.A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9.ABD.该沉积层中存在卵石层,说明该层的沉积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冰川磨蚀、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的,ABD错误。
C.在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反映了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流水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受流水作用的冲刷与底部泥沙的磨蚀作用导致,C正确。
故答案为:C。
10.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看,距今5000-4250年的沉积层为河漫滩相泥沙层,说明当时地势较低,气候较为湿润;而距今4250-4000年时,沉积层却是风沙层,说明了该地从距今5000-4250年到距今4250-4000年出现了区域气候变干,地壳抬升不易接受流水堆积而能接受风力堆积,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该平坦面形成后黄河下切侵蚀减弱,在河流的下切侵蚀过程中,河水不断冲刷河床,使河床逐渐降低,会形成了多级平坦面,然而,当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减弱时,河床降低的速度减慢,平坦面的形成也会随之减缓,因此,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黄河下切侵蚀减弱,A正确。
B.如果地壳抬升,那么河流就会进行下切侵蚀,以适应地壳的抬升,但是题目中说只形成了一级平坦面,说明地壳没有再进行明显的抬升,B错误。
C.如果黄河水位稳定,那么就不会形成相应的平坦面,C错误。
D.依据材料,气候变化无法推测,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2.D
13.C
14.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12.D.流石滩石松散的砾石和沙石组成的,空大,结构不稳定;流石滩位于高海拔地区,这里风力强劲,植物根系发达,才能够适应强风和松动的碎石环境,D正确。
AC.叶片宽大,植株高大是温暖湿润地区植物的典型特征,AC错误。
B.据图可知流石滩主要分布在海拔4800m-5500m左右,该区域气候高寒,植物花色艳丽,适应高寒环境,B错误。
故答案为:D。
13.A.据图可知流石滩位于北坡,北坡雪线高度较南坡高可知流石滩位于背风坡,A错误。
BCD.由图中7月等温线与4800米等高线分布可知,在4800米等高线上,相对于南坡来说,北坡的气温较低,应为阴坡,故该山地应位于北半球,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4.高山流石滩植被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加剧,因此为了保护该地的植被需要减少人工干预,让该地植被自然演化,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5.C
16.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15.AB.在甲球门守门面朝东南,当地时间16点和4点太阳方位都不是位于东南,不会影响视线,AB错误。
C.在乙球门处守门面向西北,当地时间16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会感觉阳光刺眼,C正确。
D.9点乙地太阳方位不是位于西北,D错误。
故答案为:C。
16.7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日影变短,南半球昼长变长,日影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大,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1)甲;乙;地面;保温
(2)C
(3)乙;甲;
(4)白天;海风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阴阳棚位于我国中纬度,甲棚朝南,因此阳棚是甲棚,乙棚朝北,阴棚是乙棚;阳棚铺设双层棚膜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2)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加大了对原先墙体北侧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的利用,土地利用率提高,由此可因地制宜发展对光照需求不同的农作物,增加了农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①④正确;通过通道,阳棚的过高热量可以进入到阴棚,阴棚的冷空气可以进入到阳棚,这使得棚内的昼夜温差进一步减小,②错误。有了阴棚的存在,日光温室后墙将不会直接面对对风雪侵害,对于保温有了一定好处,减少日光温室阳面的散热系数,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甲棚是阳棚,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近地面气压较低,乙棚是阴棚,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近地面气压较高。为加速阴阳棚内空气流通,可采取的措施有在通道处安装风扇等。根据阴阳棚设计原理,近地面气流有乙棚流向甲棚,棚顶刚好相反,如下图所示:
(4)用此图演示海陆间热力环流,若甲为陆地,气流上升,说明气温相对较高,是白天,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是海风。
【点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比热小,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也快;海洋的比热大,白天增温慢,夜间冷却也慢。于是白天,陆地空气上升,变成低压区,较冷和较重的空气从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到了夜间,陆地冷却得快,变成高压区,陆地吹来较冷较重的空气,形成陆风。
18.【答案】(1)地处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利于成年植株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秋冬季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山地广阔,种植空间大;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避免渍涝;冬季寒冷干燥,病虫害少,黄芪品质高。
(2)秋季气温降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满足黄芪萌芽期和幼苗期对水分的需求;秋季播种有苗,种苗生长期更长,利于养分积累;幼苗期经历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3)黄芪种植面积扩大,黄芪加工业原料来源增加;黄芪产品市场需求增长,黄芪加工业规模扩大、产值提高;黄芪产品种类增加,黄芪加工业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取得规模效应,黄芪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利润增加;品牌知名度提高,黄芪加工业竞争力增强;黄芪加工业吸纳就业人数增加,对乡村振兴的意义更深远。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可知,蒙古黄芪成年植株喜欢充足的光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固阳县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处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充足,适宜蒙古黄芪成年植株的生长;当地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作物品质较高;当地纬度位置较高,秋冬季气温较低,蒸发作用较弱,水分条件较好;根据材料信息“固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可知,该地地处山区,适宜种植蒙古黄芪的面积广阔;山地有一定的坡度,适宜排水,避免涝渍对黄芪的影响;该地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不易越冬,病虫害较少。
(2)根据材料信息“蒙古黄芪夏季生长慢,秋季生长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种植周期分为两年和两年半”可知,蒙古黄芪萌芽期和幼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该地秋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能够满足萌芽期和幼苗期黄芪对水分的需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秋季播种育苗,种苗的生长期更长,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品质更高;秋季播种,黄芪的幼苗期经历冬季,该地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对幼苗期植株的影响较小。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固阳县黄芪种植面积较大,黄芪产量较高,能够为黄芪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黄芪是“药食同源”,黄芪的市场需求量较大,黄芪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信息“11家试点企业推出黄芪酒系列、黄芪超细代茶粉等产品。”可知,黄芪深加工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种类增多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黄芪加工业在固阳县集聚,获取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降低黄芪加工的成本,利润明显提高;能够提高固阳县黄芪及制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黄芪加工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
【点评】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答案】(1)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气候干旱,西北风势力强劲;西北风经低洼区穿过,狭管效应加大风速,风力侵蚀作用强。
(2)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可知,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化物质多;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源地,西北风势力强劲;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狭管效应,加强风力侵蚀,不断吹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雅丹地貌。
(2)由材料“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可知,鸭湖地区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水量增加,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由材料“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可知,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部分景观消失;地区昼夜温差大,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强烈,导致岩层容易破碎,加剧景观破坏;风力使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较强,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点评】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垄岗的走向与风向一致。
1 / 1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16题,共48分)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龙脊梯田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梯田周边及以上海拔的森林均保存较完好,并呈垂直分布,植被对梯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龙脊梯田所在地区雨量充沛,有地表“隐形水库”(主要由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山塘组成),还有地下“隐形水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对梯田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减缓水土流失 B.增加大气降水,加大地表径流
C.增加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 D.加大植物蒸腾,加快水汽输送
2.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有( )
①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 ②减小梯田坡度
③有效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 ④保证旱季梯田用水补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桂林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的龙脊山,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这就是龙脊梯田。
1.ABC.森林植被增加蒸腾,可以增加年降水量;森林植被能够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的汇聚速度和流速,增强地表水下渗,缓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又能保水保土,减缓水土流失,C正确,AB错误。
D.水汽输送受大气环流影响,森林对其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2.山地暴雨时,“隐形水库”能储存大量的地表水,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①正确;梯田坡度与梯田所处的地形有关,不受“隐形水库”影响,②错误;暴雨、干旱发生的频次受大气环流影响,与“隐形水库”关系不大,③错误;“隐形水库”储存了大量的水,可以保证旱季时梯田的用水补给,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印度洋偶极是发生在印度洋的一种特殊气象现象,由印度洋不同海域海表温差引起,有暖性(正)、冷性(负)和中性三种状态。当印度洋西部温度高于东部时,形成正偶极;当赤道印度洋东部水温异常偏高时,形成负偶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完成下面小题。
3.正常年份热带印度洋海域东西部水温差异的原因是( )
①西部寒流影响,冷水上泛 ②东部暖流流经,水温较高
③西部冷空气下沉,海水降温明显 ④信风较弱,向西输送暖水较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印度洋正偶极对图中甲乙两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多 B.甲地:沿岸抽取地下水抗旱
C.乙地:沿岸加固大堤防洪涝 D.乙地:向大气输送水汽增多
【答案】3.C
4.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3.由题意可知,下图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由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图可知正常年份印度洋西部海域盛行下沉气流,海水应偏冷,东侧盛行上升气流,海水水温应偏高,西部索马里寒流影响,冷水上泛,水温低,①正确;东部暖流流经,水温较高,②正确;信风较弱,向西输送暖水较少,西侧海水水温偏低,④正确,赤道附近地处热带,冷空气影响小,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A.当印度洋正偶极时,甲海域水温偏高,蒸发旺盛,通过蒸发带走热量,所以甲地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多,A正确。
B.甲地海水水温偏高,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B错误。
CD.当印度洋正偶极时,乙地水温相较于甲地水温偏低,蒸发量少,向大气输送水汽少,加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没有必要加固大堤,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内陆盆地。下表为某年青海湖冰封期内部分天气现象与湖面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天气现象 湖面特征
2月10日 夜间降雪 积雪覆盖冰面
2月12日 白天大风、沙尘 沙尘覆盖冰面
2月18日 大风、(南岸)降雪 冰面裸露且部分消融
5.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青海湖( )
A.表层湖水温度低 B.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反射率低 D.白天太阳辐射量大
6.2月18日,青海湖盛行(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答案】5.C
6.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由于陆地与湖泊的比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湖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
5.AC.由表可知,2月10日和2月12日青海湖的湖面均已冰封,但2月10日冰面上覆盖的是积雪,而2月12日冰面上覆盖的则是沙尘。因此,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青海湖湖面反射率低,吸收太阳辐射较多,表层湖水温度高,A错误,C正确。
B.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白天大风、沙尘,夜间大气保温作用较弱,B错误。
D.2月12日白天大风、沙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白天太阳辐射量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6.2月18日青海湖有大风天气,且南岸出现降雪。根据材料“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内陆盆地”,可知区际水汽传输难以到达青海湖,尤其是在暖湿气流势力较弱的冬季。该日,青海湖冰面出现部分消融,裸露的湖面可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若该日青海湖盛行偏北风,则可在经过湖面时携带水汽,在南岸抬升形成降雪,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影响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并沿着副热带高气压带外围西部边缘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某年8月底至9月初,我国东北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台风“三连击”。台风登陆东北地区后,变性为温带气旋,带来持续的强降水天气。下图示意此次“三连击”中的第三场台风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时段( )
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东 ②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
③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西 ④台风向东南方向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通常情况下,台风登陆后会快速衰减,但本次“三连击”台风登陆东北地区后带来持续的强降水,可能是因为( )
A.台风挟带水汽充足 B.北部冷空气入侵
C.台风移动速度缓慢 D.当地地形较平坦
【答案】7.A
8.B
【知识点】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台风中心是台风眼,风平浪静;台风登录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7.影响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并沿着副热带高气压带外围西部边缘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这三次台风罕见的均在东北地区登陆,主要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较弱,西伸北进缓慢,其位置偏东,台风沿着偏东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边缘移动,西北部的顺时针气流引导其北上在东北地区登陆,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B.根据材料,台风登陆后变性为温带气旋,适当强度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增大温差梯度,为气旋系统补充能量,延长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B正确。
A.如果没有后续补充,台风挟带的水汽登陆后会快速衰减,A错误。
C.台风移动速度慢,说明强度小,登陆后不易带来持续强降水,C错误。
D.地形平坦与台风带来强降水关系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黄河上游两岸常有海拔不同的多级平坦面分布。这些平坦面是在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河流下切侵蚀而形成的。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盆地,在出口处仅形成了一级平坦面。如图示意该河段的单侧断面及典型沉积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9.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反映了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 )
A.经过长时间的冰川磨蚀 B.受到的物理风化作用弱
C.经过长距离的流水搬运 D.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强
10.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可推知与距今5000~4250年相比,距今4250~4000年该地可能出现的情形有( )
①区域地壳抬升 ②区域地壳下沉 ③区域气候变湿 ④区域气候变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该平坦面形成后( )
A.黄河下切侵蚀减弱 B.区域地壳相对抬升
C.黄河水位基本稳定 D.区域气候干湿交替
【答案】9.C
10.B
11.A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9.ABD.该沉积层中存在卵石层,说明该层的沉积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冰川磨蚀、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的,ABD错误。
C.在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反映了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流水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受流水作用的冲刷与底部泥沙的磨蚀作用导致,C正确。
故答案为:C。
10.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看,距今5000-4250年的沉积层为河漫滩相泥沙层,说明当时地势较低,气候较为湿润;而距今4250-4000年时,沉积层却是风沙层,说明了该地从距今5000-4250年到距今4250-4000年出现了区域气候变干,地壳抬升不易接受流水堆积而能接受风力堆积,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该平坦面形成后黄河下切侵蚀减弱,在河流的下切侵蚀过程中,河水不断冲刷河床,使河床逐渐降低,会形成了多级平坦面,然而,当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减弱时,河床降低的速度减慢,平坦面的形成也会随之减缓,因此,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黄河下切侵蚀减弱,A正确。
B.如果地壳抬升,那么河流就会进行下切侵蚀,以适应地壳的抬升,但是题目中说只形成了一级平坦面,说明地壳没有再进行明显的抬升,B错误。
C.如果黄河水位稳定,那么就不会形成相应的平坦面,C错误。
D.依据材料,气候变化无法推测,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独有的生态系统,通常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植被稀疏,但零星生长的植被特有性强,演化出新物种的概率高。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的加剧,很多植被进入濒危状态。如图示意某山地等高线、7月等温线及雪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流石滩上植被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宽大,可保温抗旱 B.花色艳丽,适应温暖环境
C.植株高大,可防风保暖 D.根系发达,可抵御较强风
13.图示流石滩最可能位于( )
A.南半球迎风坡 B.南半球阴坡
C.北半球背风坡 D.北半球阳坡
14.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高山流石滩植被,应该( )
A.自然演化 B.人工介入 C.异地引种 D.异地移植
【答案】12.D
13.C
14.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12.D.流石滩石松散的砾石和沙石组成的,空大,结构不稳定;流石滩位于高海拔地区,这里风力强劲,植物根系发达,才能够适应强风和松动的碎石环境,D正确。
AC.叶片宽大,植株高大是温暖湿润地区植物的典型特征,AC错误。
B.据图可知流石滩主要分布在海拔4800m-5500m左右,该区域气候高寒,植物花色艳丽,适应高寒环境,B错误。
故答案为:D。
13.A.据图可知流石滩位于北坡,北坡雪线高度较南坡高可知流石滩位于背风坡,A错误。
BCD.由图中7月等温线与4800米等高线分布可知,在4800米等高线上,相对于南坡来说,北坡的气温较低,应为阴坡,故该山地应位于北半球,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4.高山流石滩植被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加剧,因此为了保护该地的植被需要减少人工干预,让该地植被自然演化,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6°S,58.4°W)某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若仅考虑太阳方位的影响,该校足球队员在7月份训练射门时,令负责扑球的守门员明显感觉阳光刺眼的球门位置和时间(当地时间)为( )
A.甲,16点 B.甲,4点 C.乙,16点 D.乙,9点
16.7月,校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 )
A.影子变长,角度变小 B.影子变短,角度变大
C.影子变长,角度变大 D.影子变短,角度变小
【答案】15.C
16.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15.AB.在甲球门守门面朝东南,当地时间16点和4点太阳方位都不是位于东南,不会影响视线,AB错误。
C.在乙球门处守门面向西北,当地时间16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会感觉阳光刺眼,C正确。
D.9点乙地太阳方位不是位于西北,D错误。
故答案为:C。
16.7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日影变短,南半球昼长变长,日影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大,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的结构。近年来,我国某地(36°48′N,118°42′E)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温室,即以传统日光温室的垂直墙体作为共用墙,再建造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
材料二、传统日光温室和“阴阳棚”温室示意图(如图)。
(1)图中阳棚是 (甲/乙)棚,阴棚是 (甲/乙)棚;甲棚铺设双层棚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减少 辐射损失,起到更好的 作用。
(2)相比于传统日光温室,“阴阳棚”温室的优势有____。
①土地利用效率高 ②提升棚内昼夜温差 ③提高阳棚温度 ④经济效益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甲棚和乙棚白天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棚,气压较低的是 棚。根据阴阳棚设计原理,在下图中绘制甲棚、乙棚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4) 用此图演示海陆间热力环流,若甲为陆地,则此时是 (白天/黑夜);近地面吹的风是 (海风/陆风)。
【答案】(1)甲;乙;地面;保温
(2)C
(3)乙;甲;
(4)白天;海风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阴阳棚位于我国中纬度,甲棚朝南,因此阳棚是甲棚,乙棚朝北,阴棚是乙棚;阳棚铺设双层棚膜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2)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加大了对原先墙体北侧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的利用,土地利用率提高,由此可因地制宜发展对光照需求不同的农作物,增加了农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①④正确;通过通道,阳棚的过高热量可以进入到阴棚,阴棚的冷空气可以进入到阳棚,这使得棚内的昼夜温差进一步减小,②错误。有了阴棚的存在,日光温室后墙将不会直接面对对风雪侵害,对于保温有了一定好处,减少日光温室阳面的散热系数,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甲棚是阳棚,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近地面气压较低,乙棚是阴棚,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近地面气压较高。为加速阴阳棚内空气流通,可采取的措施有在通道处安装风扇等。根据阴阳棚设计原理,近地面气流有乙棚流向甲棚,棚顶刚好相反,如下图所示:
(4)用此图演示海陆间热力环流,若甲为陆地,气流上升,说明气温相对较高,是白天,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是海风。
【点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比热小,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也快;海洋的比热大,白天增温慢,夜间冷却也慢。于是白天,陆地空气上升,变成低压区,较冷和较重的空气从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到了夜间,陆地冷却得快,变成高压区,陆地吹来较冷较重的空气,形成陆风。
18.(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固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是我国优质蒙古黄芪种植区。蒙古黄芪夏季生长慢,秋季生长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种植周期分为两年和两年半(下图),蒙古黄芪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价值。2022年,固阳县成为“药食同源”试点地区,11家试点企业推出黄芪酒系列、黄芪超细代茶粉等产品。2023年11月,黄芪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固阳县黄芪深加工产业将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1)分析固阳县适宜蒙古黄芪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春季播种相比,说明秋季播种对黄芪育苗的益处。
(3)推测黄芪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给固阳县黄芪加工产业带来的变化。
【答案】(1)地处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利于成年植株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秋冬季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山地广阔,种植空间大;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避免渍涝;冬季寒冷干燥,病虫害少,黄芪品质高。
(2)秋季气温降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满足黄芪萌芽期和幼苗期对水分的需求;秋季播种有苗,种苗生长期更长,利于养分积累;幼苗期经历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3)黄芪种植面积扩大,黄芪加工业原料来源增加;黄芪产品市场需求增长,黄芪加工业规模扩大、产值提高;黄芪产品种类增加,黄芪加工业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取得规模效应,黄芪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利润增加;品牌知名度提高,黄芪加工业竞争力增强;黄芪加工业吸纳就业人数增加,对乡村振兴的意义更深远。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可知,蒙古黄芪成年植株喜欢充足的光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固阳县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处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充足,适宜蒙古黄芪成年植株的生长;当地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作物品质较高;当地纬度位置较高,秋冬季气温较低,蒸发作用较弱,水分条件较好;根据材料信息“固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大青山西段”可知,该地地处山区,适宜种植蒙古黄芪的面积广阔;山地有一定的坡度,适宜排水,避免涝渍对黄芪的影响;该地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不易越冬,病虫害较少。
(2)根据材料信息“蒙古黄芪夏季生长慢,秋季生长快,萌芽期和幼苗期需充足水分,成年植株喜充足光照,种植周期分为两年和两年半”可知,蒙古黄芪萌芽期和幼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该地秋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能够满足萌芽期和幼苗期黄芪对水分的需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秋季播种育苗,种苗的生长期更长,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品质更高;秋季播种,黄芪的幼苗期经历冬季,该地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对幼苗期植株的影响较小。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固阳县黄芪种植面积较大,黄芪产量较高,能够为黄芪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黄芪是“药食同源”,黄芪的市场需求量较大,黄芪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信息“11家试点企业推出黄芪酒系列、黄芪超细代茶粉等产品。”可知,黄芪深加工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种类增多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黄芪加工业在固阳县集聚,获取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降低黄芪加工的成本,利润明显提高;能够提高固阳县黄芪及制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黄芪加工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
【点评】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2024高二下·永春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地质时期是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吹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下图)形成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候条件分析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发育的原因。
(2)简述鸭湖地区陆上雅丹地貌演化为水上雅丹的过程。
(3)从水体作用角度分析水上雅丹景观消失的原因。
【答案】(1)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气候干旱,西北风势力强劲;西北风经低洼区穿过,狭管效应加大风速,风力侵蚀作用强。
(2)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可知,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化物质多;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源地,西北风势力强劲;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狭管效应,加强风力侵蚀,不断吹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雅丹地貌。
(2)由材料“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可知,鸭湖地区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水量增加,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由材料“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可知,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部分景观消失;地区昼夜温差大,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强烈,导致岩层容易破碎,加剧景观破坏;风力使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较强,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点评】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垄岗的走向与风向一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