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9-10 18: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采用探究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技能。在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
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2)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会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2)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内容分析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操作。
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组织和指导。(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法与学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模型、光具座(12个)、凸透镜(12个)、蜡烛(12根)、光屏(12个)、火柴(12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问:照相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你知道它的镜头用什么镜子做的吗?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将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以便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实验探究学案。 实验要求:① 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②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③ 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④ 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探究的实验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①先小组内讨论交流;②再小组之间进行班级交流;③最后教师总结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参考指导 实验小组合理分工、合作探究 分析实验记录寻求实验规律 交流发现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针对问题,学生们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后通过实验来验证。 明确探究目的和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热情。 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加强。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归纳方法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评估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知识拓展 理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介绍:三条特殊光线问题: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凹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呢? 引导思考 操作观察 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课后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学习本单元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