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 B卷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检测 B卷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4 22: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以下句子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A.蚩蚩:忠厚貌 B.贸:换
C.言:说 D.悼:悲悼、悲伤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 忍尤而攘诟(忍受耻辱)
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及行迷之未远(及时)
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 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3.对下列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B.汝岂得自由(古今意义相同,不受限制。)
C.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诗中指挨在一起。今义:主要指运输事业。)
D.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4.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徒然、空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横越,飞越
5.下列各句中的“相”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枝枝相覆盖
A.仰头相向鸣 B.嬉戏莫相忘 C.儿已薄禄相 D.及时相遣归
6.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以碧草映阶、黄鹂隔叶的春日美景衬托诸葛亮高尚的人格。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天下计”见匡世雄才,“老臣心”见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暗含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蜀道上的梦想
李春雷
①西安到成都,乘高铁,最强烈的感觉:闪。
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路途,83%竟然是隧道桥梁。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仿佛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车过广元,再无险阻。一马平川,直望成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奇险著称的交通线路——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常常咀嚼李白之叹:蜀道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想来,定然是有感而发。
虽然李白的出生地尚有争议,但其成长地——江油,却是定论。而江油,便位于广元市南侧。《蜀道难》的主体部分,便是极写广元山区之艰难险阻。
蜀道难,最难是广元!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人类,却困苦地攀爬了极其漫长的岁月。
商周时期,古蜀地与中原被秦巴大山阻隔,“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春秋早期,两地始有联络,后来陆续诞生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便是蜀道的滥觞。
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秦统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广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确立。东汉末年,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经营北伐。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
隋唐统一后,官府再度种植松柏,聚翠积绿。这条小路逐渐恢复通行。但由于遥远且凶险,仍被视为畏途。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从长安逃难至蜀地。公元759年初冬,杜甫入利州,登蜀道,历时许久至成都。明代之后,火药铁器普遍用于开山碎石。工匠们在悬崖上削坡铲石,开辟碥路,替代栈道。
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由于路线别无选择,只能沿用旧道。路成之后,汽车行驶仍需十日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交通方面的一大决策就是凿穿西南。由于缺少先进的桥隧技术,仍是基本遵循古线。数十万人日夜施工,如司马攻蜀,若诸葛北伐。其情其景,惊泣鬼神。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几次乘坐宝成铁路,往来蜀道。②那时候,从西安到成都,需要二十多个小时。最强烈的感觉:晃。
高山巨谷间,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与火车并行的川陕公路更是如此。货车太长太高太重,山路又弯又窄又坑坑洼洼。进入广元,便是入蜀第一站——七盘关。真是当头棒喝,闻之色变,司机必须盘旋七道山梁,才能通过。“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于是,外地车辆常雇用当地司机。即使这样,仍然常常堵车,每每滞留三五天,拥塞十公里。烟尘滚滚中,公路和铁路两侧的剑门关、明月峡、皇泽寺们,焦头烂额,愁眉苦脸。从地图上明显可见,广元位于西安、成都两大都市的中心。只是,它的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大山,犹如一枚紧紧包裹的粽子,好似一颗果壳坚硬的核桃。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条古老的蜀道,也悄然升级。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灾后重建。传统的川陕公路终于避开旧基,放弃盘旋,穿山而过。2017年12月,国人千呼万唤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全新线路,全新技术。万千大山,訇然洞开!传统的蜀道,一下子闲适起来,成为中国交通永恒的记忆和见证,散发着人类文明特有的魅力。
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姑娘。
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唯一道缝隙洞开,两侧大山颤颤巍巍,危如利剑高悬。壮矣危矣,奇哉险哉。只是,在当下的和平世界,它,仅仅是一座资深地标,一框鲜艳风景。
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而谷深逾千。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骇浪。在如此险峻的绝壁上,凿洞架木修栈道,是怎样的难度?如壁虎,似蜘蛛,铁锤钢钎,火星四溅,稍有疏忽,葬身深渊。而三千米栈道,需要多少孔眼啊。毋庸置疑,这里,是中国一处壮观、惊险、经典的古栈道遗存。
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静静地走在浓荫里,绿意如微雨,馨香湿人衣。那是李白的呼吸,那是武曌的芬芳,吹拂着你的每一根睫毛,濡润着你的每一寸肌肤。
公元2018年6月,我再次乘坐西成高铁,前往广元。
一道银白,群峰闪过。明明暗暗,欢呼雀跃。亿万年酣睡的大山,像壮士,像五丁,像诗人,像青年男女,翩翩蹈舞,引吭高歌。的确,西成高铁开通,最受益者是广元。这个绝世的美女,终于出山了、出嫁了……
我猛然想起李白。
千年春秋,一闪而过。此时的太白,或许正端坐在青天的云朵之上,哈哈大笑。笑声像阳光一样,漫天怒放。是的,他终于可以轻松、快捷地来往蜀道了。而秦岭、大巴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皇泽寺、七盘关、唐家河们,那一抹抹倩影,一涡涡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的身影,他的笑声,他的欣慰,更是他的新诗!
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相通的困苦。
B.由商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虽然中间很多朝代都有过开拓修建,但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C.文中穿插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川陕公路堵塞难行的历史,与后面写二十一世纪蜀道的升级形成抑扬。
D.作者先后把广元比喻为“粽子”“核桃”“深山的村姑”“绝美的姑娘”,目的是使文章增添浓浓的乡土气息。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行文,真实亲切地谈古论今,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宏大主题。
B.文章以西成高铁开通为背景,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自然地融入了有关蜀道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雄奇秀美的风光。
C.文中多次写到李白,同时不断穿插他《蜀道难》中的相关诗句,强化了历史上蜀道艰险难行的事实,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意蕴。
D.文章结尾以虚笔写李白穿越到今天蜀道后的欣喜,又以“诗仙”赞颂那些蜀道上的奉献者们,使文章主旨更深刻,更启人深思。
9.这篇散文采用多种风格的语言展现古今的蜀道,请对此加以分析。
10.文中两个画线句前后关联,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匠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有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调任。
B.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指打鱼的渔翁。
C.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
D.《天问》,通过对天地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诗人探索真理的精神。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B.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
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
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人,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5.请根据文本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指敌人。②星芒:星的光芒。古人认为星的光芒变成白色就预兆有战争。③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挂在里面,以资纪念。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表现出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空前的报国热情。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的战场情形,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结句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7.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分析。
五、理解性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节选)》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其中两处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的表情变化和“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情态,凸显了蜀道之“难”。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写祠堂春色无人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4)《蜀相》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5)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6)《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相融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杭州位置的优越、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_”描写居民住宅的雅致,体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3)《望海潮》中用夸张手法,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景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煊赫。
(5)《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扬州慢》中描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句意:忠厚老实的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蚩蚩:忠厚貌。贸:换。②句意: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独自黯然神伤。言:助词,无实义。悼:悲悼、悲伤。故选C。
2.答案:C
解析:C.伏:守,保持;译文: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故选C。
3.答案:B
解析: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相”与例句中的“相”,都是“互相”的意思。B.“相”指“我”,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相”指相貌。D.“相”指“我”,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故选A。
6.答案:B
解析:颔联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贤的情味。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相通的困苦”于文无据。文章只是说李白面对蜀道“望而却步”,并没有说他一生都受其困苦。B项,“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说法错误。从“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等内容来看,蜀道在历史的更迭中发挥过重要作用。D项,“目的是使文章增添浓浓的乡土气息”说法错误。这些比喻意在表现广元地处深山但风景优美的特点和广元的美丽逐步被世人发现的过程。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说法错误。文章开头立足当下,以倒叙的方式行文。
9.答案:①写实的语言。如有关蜀道的地名、史实等,以此记述古蜀道的艰险及今日的巨变,准确简明。②文学化的语言。文章语言古朴典雅,多用对偶、对比和比喻修辞,如写今日蜀道上“广元”“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的部分,优美生动,富有诗意。③抒情性的语言。作者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多用富于情感的问句和感叹句,叹历史蜀道之难,赞今日蜀道之巨变,饱含追古颂今的深厚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的能力。根据“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等有关对蜀道的地名、史实的介绍可知,文章记述了古蜀道的艰险及今日的巨变,准确简明,真实可信。在介绍广元、剑门关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介绍明月峡和翠云廊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文章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富有诗意,文学性强。文中多用感叹句,感叹历史蜀道之难及今日蜀道之巨变,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饱含追古颂今的深厚情感,抒情性强。
10.答案:①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历,“闪”的心理感受写出了高铁穿越蜀道速度之快、用时之短,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②第二个画线句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火车跨越蜀道的经历,“晃”字写出了慢车时代穿越蜀道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③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凸显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列车疾速而驰……两个小时,抵达广元”可知,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速度快、用时短。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历,用“闪”的心理感受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根据“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可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坐宝成铁路跨越蜀道用时长、速度慢、感受苦。第二个画线句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火车跨越蜀道的经历,“晃”字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主题,高度赞扬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
11.答案:A
解析:画框的部分意思是: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迁,在文中意指流放。
13.答案:B
解析:“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在文中没有体现。
14.答案:(1)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
(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解析:(1)得分点:亡、内、之各1分,句意1分。(2)得分点:被、被发行吟泽畔(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形容各1分,句意1分。
15.答案:①对于怀王的秦国之行,屈原的意见与子兰相左。②对于怀王客死异国,屈原表现得悲伤愤恨。③屈原思念怀王,志在振兴国家。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辞令。(屈原)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平痛心大王听言不能明察,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当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面。怀王想要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后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生气了,不答应。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让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心里仍然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思念君主,想要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令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又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渔翁见到他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渔父说:“所谓圣人,不能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要和世俗一同变化。举世都是浑浊的,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是昏醉的,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屈原说:“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我宁愿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他作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哀怜屈原的志向。来到长沙观览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无法不垂涕惋叹,想象他高洁的人品。
16.答案:C
解析:颈联的描写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和敌人的不堪一击。
17.答案: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士卒们只能默默无闻。②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画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挂像麒麟阁,这更能体现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然战将如云,却只有少数能够上麒麟阁,可见此将领的卓越功勋。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的情节进行具体分析,再就是要把握诗人的生平。李白用“独”抒发的情感是令人震撼的,尤其是诗人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独有霍嫖姚”表现出的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彰显的是民族情怀,“功成画麟阁”则是对其建立功勋的肯定与赞赏,“独”却极为巧妙地突出其贡献的伟大。
18.答案:(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使人听此凋朱颜;侧身西望长咨嗟;
19.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答案:(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4)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