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 A卷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检测 A卷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4 22: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A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 贸:交易,交换
B.将子无怒 将:愿,请
C.言既遂矣 遂:于是
D.忍尤而攘诟 尤:责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见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3.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 忽:忽然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④忍尤而攘诟 攘:排斥
⑤延伫乎吾将反 延:伸长,延长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⑦进不入以离尤兮 进:上朝做官,出仕
⑧苟余情其信芳 苟: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⑤⑥⑧ D.①③④⑥⑦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以手抚膺坐长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险也如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危:危险) 开国何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C.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是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应当)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膺:抚摸着双腿)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6.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 B.便可白公姥 C.否泰如天地 D.逼迫兼弟兄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仍更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D.《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在远古,南方文化发育迟于北方,荆楚曾长期遭受华夏文明的歧视与征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至战国末期,楚文化已相当发达,形成与北方并驾齐驱之势,但文化边界却仍是清晰的。《诗经》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在《诗经》里,不论是庙堂颂歌,还是田野风咏,都情感质朴,缺少想象。而这时的楚地却仍是神话的沃野。
屈原创立的楚辞形式上与《诗经》迥异,句式、篇幅不拘长短,随物赋形,曲尽幽情,诗的表现力得到极大解放。《离骚》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辉煌的抒情诗篇之一,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从此《诗经》《离骚》并峙,进而“风骚”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在华夏文明走向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潮激荡且主流已显。这一大潮中的楚文化却仍保持青春气象,狂热,纯洁,生猛,并具原始气息。屈原是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它的极端代表。屈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屈原陷入困境,导源于楚国陷入困境。六国从未有过真正成功的合纵,秦国的连横动作却每每奏效,楚国很快就面临着风声鹤唳的局面。天下大势,屈原看得分明,他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他屡次出使齐国,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可是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楚国逐步陷入为秦摆布的状态。屈原亦渐被疏远,直至被流放。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却为秦扣押,三年后客死异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于是,屈原绝望,赋《怀沙》,投汨罗江自沉。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早就认可天下必将重新归于一统,形成“新天下”。天下重于国家,是诸子的共识。到战国时,“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士子们有空前的活动空间。但在这样一个爱国感情相对稀薄的时代,屈原却把自己与楚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不断有后人发问:凭屈原的才能,何国不容?何不弃楚而去?屈原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屈原并非不认可诸子的天下观,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来统一,也至少要长久保存楚国,这是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他融合吸收以儒为主的诸子思想,称道尧舜禹汤,主张仁政,其主导思想是北方的,情感文化却是南方楚国的。作为楚国贵族,世代与国家关联极深,而他本人一度成为政坛中心人物。这一切决定了屈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楚国如为人吞灭,在他是不能接受的。举目天下,无处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不是天下不能,是他不能。屈原之乡,是广袤的遍生橘树的楚国。葬自己于楚国水土,是屈原最终只能做的事。
(摘编自夏立君《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从未出现“怪力乱神”的踪迹,说明与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比,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
B.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想象奇特、浪漫。
C.屈原创立的楚辞句式、篇幅不拘长短,有助于使诗歌的表现力得到解放。
D.春秋战国时期,天下重于国家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因此“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B.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C.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未采录楚风的原因是当时的楚文化不受重视。
D.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是为了联齐抗秦,所以被秦国扣押,最后客死异国。
11.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
A.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B.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D.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12.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3.结合材料,分析屈原“不弃楚而去”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注],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梠:山芋。
14.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1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是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坐具。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18.这篇文章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
蜀道
[明]李贤①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释】①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道路崎岖和难以通行。
B.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的修辞记录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C.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D.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
20.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四川盆地而成天府之国。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诗人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精炼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4)在《诗经 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诗经 氓》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6)《诗经 氓》中写婚后女子多年承受劳苦,以“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她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
(7)《离骚》中写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离骚》中用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10)《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首先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城市的富庶,揭示出所咏主题。
(11)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1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14)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15)《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遂:于是”错误,应为“遂:如愿”。故选C。
2.答案:B
解析: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既然如此记念我。故选B。
3.答案:C
解析:②本句意为: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忽”,迅速;④本句意为:暂时忍受耻辱,为的是等待洗雪。“攘”,容忍;⑤本句意为:长久站立后我将反回。“延”,长久;⑥本句意为:我打算回头转身。“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我;⑧本句意为: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苟”表假设,指如果、只要。故选C。
4.答案:B
解析: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被动。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代词,代指蜀道/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5.答案:B
解析:A项,危,高。C项,当,对着。D项,抚膺,抚摸着胸口。
6.答案:C
解析:A项,“作息”为偏义复词。B项,“公姥”为偏义复词。D项,“弟兄”为偏义复词。
7.答案:B
解析: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B项“……是”是判断句。A项“被驱遣”为被动句;C项“为…所”为被动句;D项“见愁煎迫”是被动句。故选B。
8.答案:C
解析:C项,“《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错误,《楚辞》是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计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已作《九思》,成十七篇。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诗经》中从未出现‘怪力乱神’的踪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可知,是孔子删定后的《诗经》中已经没有“怪力乱神”的踪迹,但在孔子删定前是否有,文中并没有提及。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于文无据。材料并没有将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与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作对比。C项,“原因是当时的楚文化不受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的“荆楚曾长期遭受华夏文明的歧视与征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可知,这一原因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D项,“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是为了联齐抗秦”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屈原看得分明,他始终力主联齐抗秦……可是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却为秦扣押,三年后客死异国”可知,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不是为了联齐抗秦,主张连齐抗秦的是屈原。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C项和D项都出自《离骚》,体现了“楚文化”想象奇异的特点。B项,出自《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的特点。
12.答案:①首先对南北方审美精神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论题——楚文化;②接着指出《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③然后阐述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④最后点明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首先在第1段中指出“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分析了南北方审美精神的差异,进而引出了“楚文化”这一论题。接着在第2段中说道“《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指出《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第3段中,作者指出“《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最后一段,作者做了总结,指出“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13.答案:①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是要长久保存楚国。②屈原的情感文化是南方楚国的。③屈原的贵族身份、政治地位和经历已让他与楚国休戚与共。④只有楚国才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6段中的“不断有后人发问:凭屈原的才能,何国不容?何不弃楚而去”可知,答案在本段内。根据“屈原并非不认可诸子的天下观,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来统一,也至少要长久保存楚国,这是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可得出答案①。根据“他融合吸收以儒为主的诸子思想,称道尧舜禹汤,主张仁政,其主导思想是北方的,情感文化却是南方楚国的”可得出答案②。根据“作为楚国贵族,世代与国家关联极深……在他是不能接受的”可得出答案③。结合“举目天下,无处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葬自己于楚国水土,是屈原最终只能做的事”可得出答案④。
答案:C
解析:“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结构相同,应一一断开,排除A、D两项。“相狎荡”“无拘检”结构相同,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作“严武”的谓语,故“无拘检”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
答案:C
解析:“‘绯衣’指紫色衣服”错,“绯衣”为红色衣服。
16.答案:B
解析:“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错,由原文可知,应是“房琯兵败于陈涛斜”。
17.答案:(1)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解析:(1)“关畿”,京城地区;“乱离”,动乱流离;“踊贵”,物价上涨;“寓居”,寄住在;“儿女饿殍者”,定语后置句,饿死的儿女。(2)“尝”,曾经;“为暴水所阻”,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洪水阻隔;“旬日”,十多天。
18.答案:杜甫有文才,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但性格上又有偏激狭隘的缺陷。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篇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做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让杜甫离京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急躁暴戾,却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植树,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农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放诞。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说法错误。李白是想象,是虚写。李贤是亲身经历,是实写。李白25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而李贤是实地考察,边走边写,是写实。
20.答案:同:都感叹蜀道高险难行。异:①李贤写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白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李白《蜀道难》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忧虑,并含蓄地表达了惜别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白《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感叹蜀道高险难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但却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还家。从劝诫中透露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忧虑,并含蓄地表达了惜别之意。本诗“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着重于写蜀道高和险,突出行走之艰难。“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以“秋思”“回首帝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见,两诗都感叹蜀道高险难行。但李白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而李贤还写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6)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8)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0)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1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1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5)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