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3.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亚太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结合区某区域,说出产业转移的过程,归纳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例,知道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结合某区域,解释产业转移对移入区和移出区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01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亚太地区(Asia&Pacific),地域术语,是指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广义上,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狭义上,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南亚的东盟国家,有时还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
在界定亚太地区的范围时,学术界常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参考。东亚是亚太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产
业
转
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A国
B国
甲区
乙区
国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探究活动:亚太地区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阅读课本,思考其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个阶段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转移的方向?
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方向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美国 日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
日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
韩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等
美国
日本
资本密集型产业
韩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东部及东南亚
美国
日本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韩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中西部及东南亚
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间段,可能既是产业移入国(区),又是产业移出国(区)。
产业转移一般由较发达地区梯级转移至较落后地区。
知识补充:根据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
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例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 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亦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大,科研费用高, 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
教材P64
1.读图3-2-2,说说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路线,并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描述产业转移的规律。
图3-2-2显示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四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转移至日本;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日本至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由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转移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第四次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除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继续转移外,还有中国东部沿海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及越南等国。
规律:产业转移一般由较发达地区梯级转移至较落后地区。
教材P64
2.比较图3-2-2和3-2-3,说说不同类型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时间差异,并分析原因。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生的时间最早,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发生的时间稍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发生的时间最晚。
其原因与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升级更替的次序有关。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后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老的产业相继在世界范围内转移,以寻找适合发展的“土壤”。因此不同类型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会出现时间差异。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
转移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再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
由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上升到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环节。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
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转移方向 转移原因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①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②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③占领当地市场;
④避开关税壁垒,降低总成本
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 ①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
②拓展国际市场;
③避开关税壁垒,降低总成本
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拓展
关税壁垒
以高额关税作为限制商品进口的一种措施。对外国商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以提高其成本和削弱其竞争能力,从而达到限制这些商品进口,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竞争优势的目的。因其像高强壁垒一样把国外商品挡在墙外,从而把国内市场保护起来。
02
产业转移的原因
哎呀小小草素材 PPT
产业转移的原因
产品生产过程
附加值
生产工序
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
产品营销
高附加值
低附加值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劳动、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微笑曲线理论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技术研发、标准件生产与组装、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一个完整链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表明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技术研发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附加值最低。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既要加强研发创造,又要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产业微笑曲线
产业微笑曲线示意
获得最大利润
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
劳动力成本
土地成本
运输成本
环保成本
税收成本
国家间
贸易壁垒
工厂建设到其他国家
政策
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
本地市场饱和,扩大外地市场
市场变化
目的
手段
影响因素
技术、劳动力、市场、政策
产业转移的目的、手段、影响因素
读图:电视机产业转移方向有什么特征?如此转移的原因?
特征:
(1)普通平板电视机生产由技术水平较高的日本转移至技术水平中等的新加坡;
(2)传统台式电视机生产由菲律宾转移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
原因:技术水平差距。日本技术水平较高,具备生产各类电视机的能力。新加坡技术水平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技术水平高,即能生产传统台式电视机又能生产普通平板电视机。而技术水平较低国家,只能生产传统台式电视机。
合作探究1
技术水平差距
产业转移的原因
生产技术水平
管理水平
研发能力
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一般来说,技术差距越小,产业转移越有效果,所以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东亚的“雁南飞模式”
二战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把成熟或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后者将成熟产业依次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形成“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
教材P65
读图:与2005年比,2015年个国家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份额变化及原因?
合作探究2
与2005年相比,中国、越南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的份额减少,印度尼西亚承接产业转移的份额增加。原因是三个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差异。
产业转移的原因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其中,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不同国家制造业每小时人工成本差异
劳动力价格差距
合作探究3
这些国家为什么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
我国乘用车普及率较低,市场潜力大,利于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在中国投资建厂可以避开较高的关税。
整车出口中国运输不便,运输费用高。
产业转移的原因
政策支持程度
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原因
政策支持程度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
产业转移的原因
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更完善);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严重等。
历史上的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原因就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例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日本为了应对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日元升值的影响,选择了一条对外投资、重构国内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道路。
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包括具体生产制造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市场拓展环节等。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为了获得更快捷的信息,降低运费,获取集聚效应,很多企业或生产部门“循优推移”,将产业转移至产业链集聚区域。
教材P67
1.分析2005年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最多地区的原因。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
2.分析2005年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最多地区的原因。
中国具有吸引产业移入的其他区位优势:劳动力多、素质高、吃苦耐劳;市场庞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善、协作条件好等。
教材P67
3.201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向哪些国家转移?讨论中国是否还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吸引发达国家产业的移入。
向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
答有必要,从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产业结构升级(吸引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角度展开分析。
答没有必要,从落后产业的移动规律、产业结构升级(移出落后产业可以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等角度展开分析。
0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移入区的影响
(1) 促进移入区的产业升级。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
(2)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社会)
(3) 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生态)
有利
不利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①防止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工业的引进(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的产业应以资源节约型为主);
②加快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步伐;
③加大科技投入,创立自主品牌等。
社 会
经 济
生 态
对移出区的影响
(1) 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产业转移,移出国家或地区将相对落后的产业移出国内,从而能够利用技术力量和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源地,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经济)
(2) 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生态)
(3) 产业的移出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常常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
有利
不利
社 会
经 济
生 态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P68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时间段 1962-1971年 1972-1981年 1982-1991年 1992年至今
结构特点 实现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轻纺工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转变 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资本业密集型产业转变,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由重化工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转变 以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 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
1.简述韩国、越南的产业结构变化。
韩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阶段(1962-1971年),农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1972-1981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金密集型产业;第三阶段(1982-1991年),资金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1992年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越南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比较稳定。
教材P68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时间段 1962-1971年 1972-1981年 1982-1991年 1992年至今
结构特点 实现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轻纺工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转变 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资本业密集型产业转变,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由重化工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转变 以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 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
2.试分析韩国在越南投资建厂对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对韩国来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多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对越南来说,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教材P70
1.读图3-2-7,分析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具有怎样的特征
进入21世纪,我国产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征。
教材P70
2.查找资料,说一说,21世纪初期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具有怎样的特点,这种类型产业的移出和移入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各有什么影响。
21世纪初期,我国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对东部地区:为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提供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就业机会减少,迁入的务工人员减少;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对中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减少人口外流;加大了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压力。
教材P70
3.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吸引了大批海外企业移入。查找资料,分析中部地区吸引海外产业移入的优势条件。
(1)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
(2)政府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
(3)市场潜力巨大;
(4)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哎呀小小草素材 PPT
徐晋宁制作
朝阳工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新兴工业部门。
夕阳工业:指的是处于衰落过程中的传统工业部门。
朝阳工业——环保产业
夕阳工业——钢铁工业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