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4 23: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记书信文体知识。
2、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驳论逻辑,学习作者的辩论艺术。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文体辨析】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原文诵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http://www.edudown.net
【整体感知】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
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
守中有攻
VS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ū。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举:推行。
辟:驳斥,抨击。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
难:责难(nàn)。
壬(rén)人:壬:“佞”的假借字。佞人,指巧言谄媚之人。
固前知:固:本来。前:预先。本来预先就知道。
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文本探究
第二段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司马光
王安石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以…为:把…当做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善:形作名,善事,好事。
乃:副词,才。
抗: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何为:即“为何”。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相互。
特:只是,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互抱怨的都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以:因为。
膏泽: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1、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
2、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后划分为两层。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这段文字还揭露了北宋官场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思考: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到了元丰8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听政,找司马光主持国政,是年司马光为相,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了。他本人最终是在朝堂上孤立无援,抑郁而终,但是改革者是时代的先驱,是族群的先知。
“却羡临川王介甫,爱君独上万言书。”
“商君持国是,介甫定朝章。”
“文章王介甫,种棘满朝廷。”
“介甫不晓事,执拗新法行。”
匡世济民 勇于担当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呢?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个特点,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个特点,反驳方法多样,直接反驳、举出根据进行反驳、举出史实进行反驳。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并擅于排比、反语。
王安石的这篇驳论有何写作特色?
1.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 ( )
A)以己度人
B)审时度势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A、B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
C
3.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旧。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3题
高考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