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包括221磅红茶及各种精美的中国茶具,而在那个时代,红茶之贵重堪比银子。皇后雅兴所致,邀请一些公爵夫人到宫中饮茶,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项目。由于皇后的推崇,贵族妇女也兴起了饮茶风尚。
思考:茶叶是怎么传播到欧洲的?
是通过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
难点: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概念解读:
1.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2.世界贸易
也称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3.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指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民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全球贸易网
世界贸易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分界点?
——新航路的开辟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温故知新:
时间 事件 途径 发展
15世纪末 —16世纪
17-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与掠夺
掠夺原料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狂潮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欧洲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越来越来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大多数亚非拉被卷入资义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15世纪以前(新航路开辟前)的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③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1、原因:
①15世纪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
②虽已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④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
特点:
①局限性:美洲:洲内贸易;
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处于前工业时代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的贸易:
初步形成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各洲之间的贸易
【史纲下】①印度洋贸易中,欧洲商人取代阿拉伯商人,占据优势
②欧洲商人从事罪恶的欧美非“三角贸易”,控制大西洋贸易
③葡萄牙控制了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
④西班牙用“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2、表现:
3、影响: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特点: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765年 —— 一战前)的贸易:
最终形成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商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②世界贸易额剧增: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①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③20世纪初,欧美是世界制造业中心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到一战前世界贸易的特点。特点:①欧美主导:从英国“世界工厂”到美德英法并列;②亚非拉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四)两次世界大战间(1914年-1945年)的贸易:
受挫
1、原因:
2、表现:
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世界市场受到冲击。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五)冷战时期(1945年-1991年)的贸易:
曲折发展
1、阻碍因素:
2、有利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六)冷战结束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贸易:
突飞猛进
1、原因:
2、表现: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②冷战的结束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④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国际贸易的进程。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网络)
①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思考点】P56: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洲际贸易的扩大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协调
跨国公司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科技: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
政治:国际局势的发展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学思之窗
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③出口不断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积极: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 际化。
③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消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 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 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世界贸易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国际化
促进了
推动了
(一)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
1、经济上: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上: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商 品 流 动
买方
卖方
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
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习俗等
思考: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有何关系?
商品的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同时两者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学习聚焦P57】
1、茶文化:
材料: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1、茶文化:
材料: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知识链接:
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 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茶文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茶文化地位 表现 茶文化传播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16世纪
以前
16世纪
以后
1、茶文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茶文化地位 表现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茶室”
荷兰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1、茶文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茶文化地位 表现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茶室”
荷兰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材料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7—19世纪饮茶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
2、服饰文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穿儒服的利玛窦
2、服饰文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穿儒服的利玛窦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国服饰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3、钟表: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的记时
进口 16C中期
18C
国产 诞生于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进口钟表的已经很多,高官收藏进口钟表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清)
钟表外交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问题探究】P59
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4、其他: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1)原因:
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4、其他: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1)原因:
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影响:
积极:①对文化: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对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对国际政治: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消极:①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
课堂小结
2、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 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 上表明( )
A. 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 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 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课堂练习
1、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 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 ,而国人出 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 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
A.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 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 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3、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 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 “四书” “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 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的原因 是 ( )
A. 人文精神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控制
B. 中国某些制度得到启蒙思想家认可
C. 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 清朝的政治理念与启蒙思想家一致
4、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绘制献给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 图》时,选择了欧洲人惯用的本初子午线以西170度的经线作为 地图的中轴线,让中国贴近地图的中间。利玛窦对此的解释是 “他们(中国人)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世界)的中央”。这说明( )
A.利玛窦所绘地图存在科学性错误
B.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
D.西方传教士引领明清新思想潮流
5、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 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 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 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 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6、下图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 沉船上五万多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中的两件,瓷器上的花纹均 为阿拉伯风格,这样的瓷器数量众多,部分产品借鉴了阿拉伯工艺。这表明当时( )
A.瓷器生产关注国外市场的需求
B.海路已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瓷器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划分明确
D.文化交流促进了手工业持术进步
图1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壶
图2青釉褐班绿彩莲花纹碗
8、“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
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 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 “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7、十八世纪后期,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 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