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对环境的察觉2.1-2.5(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 )
A.视觉 B.触觉 C.痛觉 D.听觉
2.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3.金满湖公园里开满了色彩鲜艳的郁金香,小科将一块蓝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则小科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 )
A.绿色,蓝色 B.无色,蓝色 C.绿色,黑色 D.黑色,蓝色
4.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D.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5.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b C.光线c D.光线d
6.今年4月20日发生的日食比较特殊,食带很窄,在食带中间的地区可见日全食,食带两端的地区可见日环食,这种现象被称为“日全环食”,又称“复合食”。下列各图中的光学现象与日全环食原理相同的是( )
A.雨后彩虹 B.斑马倒影
C.水中铅笔 D.手影表演
7.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上,温州市永嘉昆剧团将我国最古老的舞蹈泰顺仕水碇步桥搬上舞台,让碇步的韵律与美感带到了大众眼前,让人如同置身在江南水境中。为避免现场声音干扰,舞蹈演员往往戴着耳机听清歌曲的伴奏,那么听觉的形成部位在( )
A.鼓膜 B.大脑 C.耳蜗 D.前庭
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的传播方式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9.下列选项中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解释的是( )
A.人眼看到水中的“蓝天白云”
B.人眼看到水中的“鱼”
C.水中的潜水员看到水面上的“路灯”
D.潜水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舰艇”
10.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 )
A.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m
B.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5m
C.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2m
D.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3m
11.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从玻璃杯底部的A处发出一束光,在杯壁B处形成一光斑,当逐渐往杯中加水时,则光斑( )
A.可能移向B的上方
B.可能移向B的下方直到杯底
C.在B处不动
D.可能先移向B的下方,再慢慢向上移停B处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为小科自制的小孔成像仪,用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以看到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的烛焰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4.如图所示,有一注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用激光笔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回答下列问题。
(1)此现象属于光的 。
(2)若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要使光斑向左移动,则应使水面
(填“上升”或“下降”)。
15.牛顿曾做过光的色散实验,如图,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 混合合成的;我们平时看电视用“遥控器”选台时,遥控器向电视机发射了 (选填“红光”或“红外线”或“紫外线”)。
16.如图是某位观鸟人士拍下白鹤及其在水中的一黑一白两个“影子”。网友纷纷称道“对影成三人,古人诚不欺我也”。请回答:
(1)“影子”甲是白鹤遮挡太阳光所形成,能形成黑影的原因是在同一均匀介质
中 。
“影子”乙是白鹤在水中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影子”乙与白鹤的大小 。
17.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
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αB αc。
三、作图题
18.如图所示,河里C处有一条小鱼,人眼在A处看见该鱼的位置为B处,请你画出眼睛位于A处看见河里小鱼的光路图。
19.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探究题
20.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其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A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1)步骤②中蜡烛B跟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里采用了 法。
(2)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华也看到蜡烛A的像,小金把玻璃板从M位置水平向右移至N位置(如图乙),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 (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
(3)下列关于蜡烛A像的描述中,不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A.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相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相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相同
D.若在玻璃板和蜡烛B之间放一块纸板,不可以看到蜡烛A的像
(4)上述实验完成后,小华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丙所示,让蜡烛A沿着水平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会如何运动?
。
21.用图甲、乙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F板可绕法线ON转动。
(1)实验时,硬纸板E、F应与平面镜摆放有什么要求? 。
(2)如图乙,将硬纸板F沿PQ剪开,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请说出现象及其所能论证的观点? 。
(3)小明继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请帮助小明设计本步骤需要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4)小明想利用该平面镜继续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
五、解答题
22.自伽利略在1607年“提灯测光速”以来,科学史上陆续出现了不同测量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方法如下:甲、乙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500米的两座山的山顶,每人都提着一盏灯。甲先开灯,同时记下开灯的时间;当乙看见甲的灯光时,也立即开灯;甲看到乙的灯光后,又记下时间。甲记下的两次时间差为0.2秒。
(1)利用伽利略测得数据计算光速是多少米/秒?
(2)伽利略测得的光速与实际相差甚远,请选择一个角度写出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原因 解决办法
23.小明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小明把一枚硬币放在桌子上的空碗里,头部保持不动,并将桌子上的碗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看不到硬币为止。然后缓慢向碗中倒水,直到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
(1)小明看不到硬币的现象是由于 ,重新看到碗底硬币是由光的 现象造成的。
(2)若用MN表示水面,则下面四幅图中,能够合理解释该实验现象的是图 。
24.中国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是一种使用平面的、关节可动的物品,并将其置于光源与半透明幕布(比如白纱布)之间,用以叙说故事及娱乐的传统表演艺术,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所示。请结合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皮影戏源于战国,起初的屏幕“投影”均是黑白,你认为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
(2)屏幕中角色的“投影”大小,可以由操作者灵活控制。在光源和屏幕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你认为操作者怎样操作,可使屏幕中的“投影”变大?
。
(3)皮影戏兴于宋代,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屏幕中的角色“形象”五颜六色,在光源和屏幕材质等不变的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改进导致彩色皮影戏的出现?
。
答案
1.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 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 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
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
故选: B
2.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骨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
故选:C。
3.解:蓝色的玻璃片是会让蓝色的光通过,绿色的叶不会透过蓝色的玻璃片,所以小科将一块蓝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则小科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黑色和蓝色,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解: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A错误;
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从环保角度来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在有些情况下,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也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5.解: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玻璃砖A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从A出来的折射光线会向下偏折,在图中虚线的下部;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B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时的折射角等于A中的入射角),故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射出,即最后射出的可能是光线c,如图所示:
。
故选:C。
6.解:日全环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A、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斑马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C、水中铅笔,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手影表演,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7.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所以,听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
故选:B。
8.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B。
9.A、根据图示可知,A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后到达C点,这是光的反射现象;B为A的像;
可以用来解释人眼看到水中的“蓝天白云”,故A正确;
BC、人眼看到水中的“鱼”、水中的潜水员看到水面上的“路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C错
误;
潜水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舰铤”属于平面镜成像,不是水面反射成像,故D
错误。
故选:A。
10.解: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故选:A。
11.解:
AD、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到水中,故AD错误;
BC、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B错误。
故选:C。
12.解: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B向下移动到B′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当水加满后,光在水这一种介质中传播,不再发生折射,所以光斑再慢慢向上移停B处。
故选:D。
13.解:用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的烛焰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故答案为:倒立、变大。
14.解:(1)激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光线要发生偏折,此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2)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折射点向左偏移,由于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折射光线向左偏移,光斑左移,所以,若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要使光斑向左移动,则应使水面上升。
故答案为:折射现象;上升。
15.解: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我们平时看电视用“遥控器”选台时,遥控器向电视机发射了红外线工作的。
故答案为:多种单色光;红外线。
16.解:(1)“影子”甲是白鹤遮挡太阳光所形成,能形成黑影的原因是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影子”乙是白鹤在水中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影子”乙与白鹤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光沿直线传播;(2)相等。
17.解:(1)当沿杯子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光从水中进入人的眼睛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从B点和C点射出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不变的,即αB=αc。
故答案为:(1)浅;(2)=。
18.解:连接眼睛A和鱼的像B,与分界面有一个交点O,即为折射点,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连接C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9.解:先作出物体两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0.解:(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未点燃的大小相同的蜡烛N与点燃的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可知像与物等大,这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A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蜡烛A的像不会随之移动;
(3)A、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与棋子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故A正确;
B、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与玻璃板大小无关,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相同,故C正确;
D、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虚像,若在玻璃板和B之间放一块纸板,仍可以看到蜡烛A的像,故D错误。
故选:D。
(4)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顺序与现实中的恰好相反,且关于镜面对称,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答案为:(1)等效替代;(2)不会;(3)D;(4)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会做竖直向下运动。
21.答:(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硬纸板E、F应与平面镜相互垂直,才能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F沿PQ剪开,把纸板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此时在纸板F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上半部分,这现象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反射角,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所示:
次数 ∠i ∠r
1
2
3
…
;
(4)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因此不能用平面镜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2.解:(1)由题意可知,甲记下两次时间内,光通过的距离为3000m,则光速为:
v===1.5×104m/s;
(2)原因:
伽利略的实验未能成功,原因之一是没有考虑到光的传播速度过大,路程过短,在两座山峰之间传播时间远小于人的反应时间;
解决办法:
适当增大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时间。
故答案为:(1)利用伽利略测得数据计算光速是1.5×104m/s;(2)光的传播速度过大,路程过短,在两座山峰之间传播时间远小于人的反应时间;适当增大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时间。
23.解:(1)小明看不到硬币的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根据折射的定义可以得出:该现象是折射现象;
(2)根据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光线是从硬币上发出的,故ACD图错误,B图正确。
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折射;(2)B。
24.答:(1)皮影戏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在光源和屏幕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把剪纸等道具靠近光源,可使屏幕中的“投影”变大;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的剪纸用五颜六色来制作,透过的色光便是五颜六色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