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失误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yú)
B.驱赤子于利刃之下(qǖ)
C.术愈精而杀人愈多(yù)
D.先给以威,后啖以利哉(dàn)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天下之民从而帝之。
B.由士为诸候,由诸候为天子。
C.由是编之为术。
D.我善为阵,我善为战。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之下( )
(2)蚩蚩之类,不敢惜死者( )
(3)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 )
(4)虽不得土,吾以为犹土焉( )
语言表达训练
4.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愈切而害物益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虽不得土,吾以为犹土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的材料,参照示例,试从另外两个角度提炼论点。
当我们漫步花园,随处可见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采花。你可知道蜜蜂酿一公斤蜜,需采花百万朵,如花丛距蜂房1.5公里,那蜜蜂就得飞行45万公里,几乎等于绕地球12圈。蜜蜂各尽所能,分工合作,终日忙碌,可索取于人类的极少,贡献给人类的极多。
示例一:从蜜蜂索取于人类的极少,而贡献给人类的极多的角度,可提出论点: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
示例二:从蜜蜂分工合作,各尽所能的角度,可提出论点:团结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 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目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由是编之为术,术愈精而杀人愈多,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其亦不仁矣!
蚩蚩之类,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之于君,犹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给以威,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虽不得土,吾以为犹土焉。
6.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天下之民从而帝之。
(2)上惧乎刑,次贪乎赏。
7.在文中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8.“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五段作者引用孟子的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予观夫巴陵胜状
B.委而去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兵革非不坚利也上使外将兵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出与“三里之城”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1)百姓的代称。(2)敦厚无知的样子。(3)假如。(4)即使。
4答案:(1)战术越精则杀人越多,法则越严酷,则百姓受害越重。
(2)如果后世的君主对于人民有孟子这样的认识,即使没有取得天下,我认为和取得天下一样。
5答案:(1)从蜜蜂采花酿蜜的行程的角度看,可提出论点:通往成功的道路是艰难的,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或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从蜜蜂采多种花才能酿出佳蜜的角度,
可提出论点:做学问要博采众家之长,然后才能自成一家。(或成功是要花时间去积累的。)
6答案:(1)天下之民/从而帝之。(2)上/惧乎刑,次/贪乎赏。
7.答案: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法愈切而害物益甚 后啖以利哉
8.答案:对偶。
9.答案:对比。分析帝王的施政方针在政治上尚仁和尚权的区别。
10.答案:引用孟子的话谴责尚权的不仁,明确尚仁才能得民心。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1)“畔”通“叛”,背叛。(2)所以。
14.答案:D
15.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6.答案: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第五单元
20.*《星》同题散文诗两首
自主学习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 ) 雇员( ) 哀诉( ) 屠格涅夫( ) 眼瞳( ) 闪烁( )
灌溉( ) 遮掩( ) 旋风( ) 荫蔽( ) 遨游( ) 赏赐( )
答案:kàn gù āi tú niè tóng shuò gài yǎn xuàn bì áo cì
2.辨别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答案:
3.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答案:
4.巴金,原名( ),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 )。
史密斯:( )(国家)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琐谈》三卷、《词与习语》《读莎士比亚》等。史密斯的作品多为散文和散文诗,文笔婉丽,长于抒情。
答案:李尧棠 《雾》《雨》《电》 《家》《春》《秋》英国
点击思维
1.给本课的重点字词注音,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读音,并注意多音字。如:“旋风”易读成“xuán风”“瞰”易读成“gǎn”等。
2.对形近字一定要从字形区分人手,确定读音,加深认识,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
3.对多音字一定要记住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并能结合具体语境确定其正确的读音,把握它们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它们。
4.巴金是一代文学巨匠,被称为“人民作家”。史密斯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散文作家。了解他们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名师导学
1 理清结构:
读《司马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2 语言特色:
《读(司马法)》多用对称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气势。
课文中有许多对称句,有的表示前后承接,语义连贯,语势贯通,如“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有的表示对比,态度明确,色彩鲜明,如“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有的则是表示同义并列,突出强调作者的观点,如“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
3把握重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读(司马法)》一文短小精悍,文中没有唠叨的说理和论证,而是以带有判断的语气单刀直入,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层次都给人留下简洁、干练的印象。全文巧妙运用对比论证,以“尚仁”“尚权”的对比贯穿始终,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作者在文中涉及《司马法》一书的仅仅两句,但他却能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思想传统都融入其内,紧扣题目,引出文章的主旨,尽情发挥。结尾通过引用孟子的话道出自己的理想和向往仁政的心绪,在平稳、舒畅中结束全文。
4 攻克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
《司马法》是一部研究兵法的专著,作为政治家,也可以从战略战术思想上吸取营养。但皮日休却由此联想到统治者的施政方针,以犀利的笔触抨击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使这篇短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想象力。.《读(司马法)》阐发了孟子有关的非战思想,主张以民心取天下,以仁政、德政治国,而把“善战”“善阵”视为“大罪”。中晚唐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干戈频繁,民不聊生。连年的战乱已经成为唐末时期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胁。渴望早日结束这些争夺政权而引起的战争,是当时人民的共同心愿。《读(司马法)》中所说的“驱赤子于利刃之下”的行为,恰好是晚唐政治现实的写照,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痛恨和抗议。
5 质询疑点:
探讨文中几个语句。
(1)“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愈切而害物益甚。”既是对称,又是同义。术与法,精与切,杀人与害物都是同义。“切”解释取“激烈”义较好。
(2)“民之于君,犹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给以威,后啖以利哉!”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民之于君,犹子也。先给以威,后啖以利,(使其争寸土于百战之内)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哉!
(3)“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虽不得土,吾以为犹土焉。”“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的“是”是指示代词,指前面孟子所说战争是大罪。“有是者”指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相同。“虽不得土”的“虽”应解释为“即使”,因为这是假设,是指尚未发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