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D.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击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愿枉车骑过之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彼且恶乎待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D.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族庖中的“庖”指厨师。《师说》中“巫医”“乐师”等词与其用法相似,均表示职业。
B.官知,精神活动,与“神欲”相对。庄子把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思维阶段,“神欲”属感知阶段。
C.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现在用来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D.《桑林》《经首》,两首乐曲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为儒家经典《春秋》所做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侯、伯,古代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位和爵号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中指有职守之人。
D.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第一个月叫“孟”,第二个月叫“仲”,第三个月叫“季”。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出出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美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0.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缚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1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2.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高、国、鲍、晏:齐国的四家大贵族,这时四家的领袖人物是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3.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三战A不胜B城门不守C越遂D围E王宫F杀夫差G而H戮其相。
14.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成语“置之不理”的“置”含义相同。
C.“吴王大说”的“说”同“悦”,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用法相同。
D.顿首,叩头,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在齐国作乱的田常因忌惮四大家族转而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认为鲁国是他们的祖国,弟子们此时应挺身而出,救鲁国于危亡。
B.子贡出使吴国,对吴王指出吴国如同加在千钧重物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如果保存鲁国,实际上能阻扼齐国的扩张。
C.子贡来到越国,越王表现得受宠若惊,对子贡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去迎接,并且最终接受了子贡的建议,答应按照计策行动。
D.子贡先对越王分析了吴王的态度,使越王认识到越国处境,又摆出三大祸患,使越王更加紧张,从而为自己的劝说做好了准备。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17.面对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子贡是如何进一步劝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19.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均为连词,假如。A项,介词,来/连词,因为。B项,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D项,语气词,呀/疑问代词,哪里。
2.答案:B
解析:①若:假如。③陪:增加。⑥肆:延伸、扩张。
3.答案:B
解析:B.“续”是“继承者”的意思。译为:这是灭亡秦国的继承者啊。
4.答案:D
解析:D项,“孰”,均意为“谁”。A项,“过”,拜访/走过,经过。B项,“恶”,怎么,哪里/什么。C项,“道”,道路/学说,主张。
5.答案:D
解析:A.“向”通“响”,声响。B.“盖”通“盍”,怎么。C.“善”通“缮”,擦拭。D.无通假字。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官知,精神活动”错误,“官知”指感官之知;“‘官知’属思维阶段,‘神欲’属感知阶段”错误,应是“官知”属感知阶段,“神欲”属思维阶段。
7.答案:C
解析:执事:本文指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8.答案:1.A;2.C;3.B
4.①运用了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运用了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运用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解析:1.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2.“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的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这属于比喻论证。
5.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考生可以从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9.答案:BC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三战”为主语,“不胜”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应在其后断开,故将B处涂黑。“城门不守”与“三战不胜”结构相同,应在“守”后断开,故将C处涂黑。“越遂围王宫”主谓宾结构齐全,单独成句,应在“宫”后断开,故将F处涂黑。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含义相同”错误。两个“置”含义不同,“置之不理”的“置”是“放置”的意思。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吴国如同加在千钧重物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错误。结合原文第2段“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可知,这里是以“千钧之重”形容相互抗衡的强国,以“铢两”形容新增的势力,若某一强国吞并他国,势力增加,那么相互抗衡的局势就会被打破。文本中,“铢两”是指鲁国,子贡的话指出了齐国如攻占鲁国会对当前的形势产生影响。
12.答案:(1)这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为什么郑重其事地屈驾到这里来呢?
(2)等他的精锐部队在齐国耗尽,重兵又被围困在晋国,而大王趁他疲惫的时候攻打他,这样灭掉吴国就是必然的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俨然:庄重的样子。辱:谦辞。临:到,到达。(2)尽:耗尽。重甲困于晋:被动句。敝:疲惫。
13.答案:①首先指出吴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不是勇敢的表现。②然后指出吴国暂时保存越国,救鲁攻齐可以使诸侯朝见,称霸天下。③最后承诺自己可以去说服越王派出军队追随。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在文中找到“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的位置,定位答题区间—一原文第2段后半部分;然后再分析概括子贡的劝说辞令,即分析“越之劲不过鲁……名从诸侯以伐也”这部分内容。子贡首先采用了激将法,指出吴王“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然后表明存越救鲁对吴国的好处——“存越示诸侯以仁……霸业成矣”;最后请命“东见越王”,让越国跟随吴国一同伐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困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同意了。
子贡向南面去会见吴王,游说道:“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人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人不能让强敌出现,在(互相抗衡的)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重心便会转移。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再悄悄占有千辆兵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高低,我私下认为大王危险了。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名义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削弱了强大的齐国。聪明人是不会犹豫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放弃攻打齐国,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现在,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救鲁国攻打齐国,向晋国施加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相继来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况且大王果真担心越国,我请求向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特别高兴,于是让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驭着车子到子贡下榻的馆舍询问说:“这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为什么郑重其事地屈驾到这里来呢?”子贡(回答)说:“现在我正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要这么做却害怕越国,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况且,没有报复人的心志而使人怀疑他,太拙劣了;有报复人的心志又让人知道他,就危险了;事情还没有发动而先叫人知道,就(更)危险了。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大忧患。”勾践听罢叩头拜了两次。于是问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现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敬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到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晋国和齐国)共同攻打吴国,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的精锐部队在齐国耗尽,重兵又被围困在晋国,而大王趁他疲惫的时候攻打他,这样灭掉吴国就是必然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依计行动。
吴王果然和齐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齐军打得大败。吴、晋双方争强斗胜,晋人出击吴军,把吴军打得大败。越王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渡过江去袭击吴国,直打到距离吴国都城七里才安营扎寨。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和越国军队在五湖一带作战。多次战斗都失败了,连城门都守不住了,越军就包围了王官,杀死了吴王夫差并诛灭了他的宰相。
18.答案:C
解析:“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错,刘诗首句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英雄形象。
19.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然后抓住重要词语或句子对项羽和刘邦的思想感情做准确分析,最后用精确的语言分别概括出这两人的感情。
20.(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既知亡矣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礼”“贰”“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