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
2、请两名同学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评价。
评价重点:是否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
4、谈听读体会:再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5、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探究点一: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探究点一: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明确:
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还有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探究点二:
1、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不假那是怎样驳倒对方对方论点的呢?
明确: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对方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实质的。
明确: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是“他信力”,转到“求神拜佛”——只是“自欺力”,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就是直接反驳。
探究点二:
3、请两位同学板书本文的论述思路。
摆出对方的论据
得出对方的论点
反驳对方的论据
得出自己的论点
提出自己的论据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3、作者在反驳对方论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提到了一类人,作者对这类人怀着怎样的感情,用了一些怎样的词来修饰,形容?跳读文章第6、7、8段。
4、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