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后训练+课前预习+导学:2.谈骨气(3份)(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后训练+课前预习+导学:2.谈骨气(3份)(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0 15:27:44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2.谈骨气
自主学习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事迹( ) 被俘( ) 丞相( ) 吆喝( )
淫( ) 劝告( ) 疾呼( ) 嗟( )
拘囚( )( ) 禄( ) 贱( ) 号召( )
答案:jì fú chéng yāo yín quàn jí jiē jū qiú 1ù jiàn zhào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高官厚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拍案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嗟来之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毫不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汗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厚:多 淫:迷惑 案:桌子 屈:屈服 嗟:感叹词 移:改变 毫:一点儿
汗青:史册
3.翻译下列句子。
(1)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
(2)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
(3)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一心照汗青。”( )
答案:(1)排比 (2)设问 (3)引用
5.下列材料中不能用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领取美国人的救济面粉。
B.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走在民主运动的前列。
C.李时珍在几年内,读了八百多种医药书,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担。
D.文天祥面对元人的威胁利诱不变气节,受尽折磨,终遭杀害。
答案:C
6.议论中的叙事,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先议后叙,或者先叙后议,或者边叙边议。试在课文中各举一个例子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议后叙:从总体上看,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课文就是先议后叙的。先提出论点,并进行阐述,然后用“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带出三个事例的叙述。先叙后议:课文第5段先叙述文天祥的事迹,第6段再加以议论。边叙边议:课文第7段,记叙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
点击思维
1.给加点的字注音,应根据汉语拼音规则正确注音,注意区分形近字和多音字。例如“嗟”容易误读为“差”音,“召”不要读成平声。
2.解释加点的字应结合具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语言环境,注意区分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例如:“淫”在这里的意思是“迷惑”,而不能解释为“放纵”。
3.翻译句子应使用翻译古汉语的常用方法,添字法和换字法来翻译句子。
4.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应掌握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辞的有关常识,注意其间的差别。如比喻应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拟人看是否把描写的事物人格化了。
5.首先了解中心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论据对证明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更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因此,在选择时要根据这一标准,同时还要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来自于孟子的三句话,所以,不符合三句话的观点的就是本题的答案。
6.议论文,是以理服人,因此,虽然用了很多篇幅来记叙,但跟记叙内容相比,这些记叙内容是比较简明概括的,是为议论服务的。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语言特色:
(1)文章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十分准确有力。如对孟子三句话的解释,不仅准确,而且通俗。这篇文章还用了一些寻常口语来说明问题。如解释文天祥诗句时,用“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叙述不食嗟来之食故事时用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等等。这些语言使人感到特别亲切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显示了杂文的语言特点。
(2)论证周密,层层深入,结构严谨。首先,它阐释概念不但精当而且有层次。在这篇文章里,对“骨气”含义的阐释,不是仅仅作为展开议论的前提,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次完成;而是作为议论的中心,贯串文章的始终,全部的阐释分若干层次,层层深入,直到文章结尾才最后完成。因此,文章的笔力显得十分集中。第一步,先引用《孟子·滕文公下》中几句现成的话来说明“骨气”的含义。接着,是引述事例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引例之前,先写了一段承上启下的话,这里关于“骨气”有阶级本质的区别的论断,对于人们认识“骨气”的含义十分重要。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和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对 “骨气”都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第二层。
引例论证之后,文章就转入结论部分。在结尾一节,先从“骨气”的共同特征着眼,肯定孟子的这几句话“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随即承接前面关于“骨气”有阶级本质区别的话,揭示出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的本质特征: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就阐释概念的角度说,这是第三层,从阶级的特殊性上揭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至此,全部阐释工作才告最后完成。
3把握重点:
l.关于论据的设置:
关于文天祥这个论据:
简述事实后引用文天祥的诗句,接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发表议论,最后讲述故事的结局。本部分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写作方法,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这个论据主要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的。
关于“嗟来之食”这个论据:
本部分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作方法:这个论据主要是从“贫贱不能移”这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关于闻一多这个论据:
这部分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的方法。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毛泽东同志的评论,从侧面佐证事实,是论据的一部分。而作者的议论只有段末的最后一句话。这个论据主要是从“威武不能屈”这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4攻克难点:
想一想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开篇第一句,而且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不仅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全文论述的中心,而且极为醒目、突出,加上这句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句,读起来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很有气魄,充满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句话,十个字,既明确了观点,又表达了感情,放在篇首,又独立成段,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5质询疑点:
本文三个论据排列的顺序能不能变换 为什么
不能。三个论据体现了骨气的三个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相联系。例如,举文天祥坚决拒绝投降的事例对应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句;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对应了“贫贱不能移”一句;举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对应了“威武不能屈”一句。前后对应,顺序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不可变更。如果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局部看是可以的,但从文章的整体看,以前后文的联系照应看,就不妥帖了。零失误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晗(hán) 汲取(xī) 威胁(xié)
B.贫贱(jiàn) 隐蔽(bì) 俸禄(lù)
C.痛斥(chì) 已后(yǐ) 衣袂(mèi)
D.暂时(zàn) 抗拒(jù) 折磨(muó)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慨,有自己的骨气。
B.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刻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C.看你那幅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D.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3.下列加点字在词语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移:坚定不移 移风易俗 贫贱不能移
B.疾:大声疾呼 疾风劲草 痛心疾首
C.案:拍案而起 伏案疾书 有案可查
D.畏:畏首畏尾 望而生畏 后生可畏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
左右逢源:这里指欣赏音乐时的一种和谐状态。
B.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横眉怒对:形容神情强硬。
C.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古时记事用竹简,采来青竹后,用火烤使竹板冒出水分。
D.要想人类生活美好,那只有自强自救,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语言表达训练
5.下列加点词语中感彩不同的一项是( )
A.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
B.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C.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D.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
6.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听到敲门声,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跑去开门。
B.小王做错了事,有点心虚,真可谓虚怀若谷。
C.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
D.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7.在横线上按顺序依次填写词语。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思想教育,以科学的理论______人,以正确的舆论_______人,以高尚的精神_______人,以优秀的作品_______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A.塑造 B.引导 C.武装 D.鼓舞
8.根据表达的要求,选出句子空缺处应填的词,将其序号填到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你这样对待自己的同胞,可真是_______呀!
(表达嘲讽的语气)( )
A.为富不仁 B.宽厚仁慈 C.心狠手辣 D.令人失望
(2)这次会议的_______,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表达赞扬的语气)( )
A.成果 B.结果 C.后果 D.结局
9.下列句中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B.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C.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D.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下列短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有骨气 高度赞扬 革命传统
B.好同志 具体含义 动人事迹
C.做大官 抗拒压迫 更加努力
D.吓不倒 收买不了 贫穷困苦
1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
D.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课内同步阅读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2.选段说“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仔细分析文天祥的事例,看看他的哪些情况体现了孟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引证文天祥的诗,表现了文天祥什么样的气概( )
A.表现他不怕死。
B.表现他要把这片忠心永远记录在历史上。
C.表现他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D.表现他对死的轻视,对名的重视。
14.选段文字属于_______论据,证明了_______论点。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评论,回答问题。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本报评论员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200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15.本文是作者针对2008年5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 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汲”的读音错误,C项“已”字形错误,应是“以”,D项“磨”的注音错误。
2答案:D 解析:A项应是“气概”,B项应是“克服”,C项“幅”应是“副”。
3答案:A 解析:注意辨别字在不同环境中意义的差别。
4答案:C 解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含义,“汗青”在这里应使用引申义。
5 答案:D
6答案:B
7答案:CBAD
8答案:BA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答案:12.文天祥被拘 ( http: / / www.21cnjy.com )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这一点体现出文天祥“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元朝多次派人以高官厚禄劝降均被他拒绝,这一点着重体现他“富贵不能淫”。
13.C
14.选段文字属于事实论据,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
答案:15.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全国哀悼日;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16.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17.用全国默哀、 ( http: / / www.21cnjy.com )降半旗这样的隆重仪式来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平民百姓,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表现。
18.示例:父母: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获救;老师: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学生:楼顶的水泥倒下来压在13岁的向孝廉同学身上,生死之间马健同学用手刨4小时将其救出。
19.国家与人民同在、爱心与希望同在、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