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后训练+课前预习+导学:6.未有天才之前(3份)(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后训练+课前预习+导学:6.未有天才之前(3份)(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0 15:29:52

文档简介

零失误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国粹(cuì) 戕贼(qiāng) 坚苦卓绝(zhuó)
B.厌薄(báo) 譬如(pì) 心旷神怡(kuàng)
C.趋势(qū) 荒谬(miù) 幼稚(zhì)
D.寒噤(jìn) 遭殃(yāng) 报酬(chóu)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戕贼 趋势 置之不礼 丧魂失魄
B.遭殃 寒噤 异域情调 于世隔绝
C.天赋 报酬 坚苦卓绝 荒谬绝论
D.赏鉴 譬如 心旷神怡 无药可救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厌倦轻视)
B.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伤害;残害。)
C.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指不敢说话。)
D.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牙齿的数目不多,指年龄小。)
语言表达训练
4.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拟人)
B.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借代)
C.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 (反问)
D.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比喻)
5.口语交际与名著阅读。
学校开展题为“走进名著”的综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学习活动。内容是:从《西游记》中推荐一位熟悉的人物,用一段简洁流畅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人物的一个故事情节,并说出该情节体现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征。假如你面对同学,应该怎样介绍 (100字以内)
课内同步阅读
(一)
①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②--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③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④——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⑤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如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6.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③句在文段中的作用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是该段的中心论点
B.是论述中出现的分论点
C.是连接前后论证的过渡句
D.是整段的中心句,前后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它展开的
(二)
(甲)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
(乙)“知识老化”是一个含糊的提法,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一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他的知识结构有缺陷,只掌握了前人积累的知识,没有掌握当代发现的新知识。二是指某些知识过时了或无用了。
这两种理解其实都不是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的。知识属于认识范畴,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无老中青之别。人类的知识都是从古至今逐步发展积累起来的。许多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发展新知识并不需要抛弃旧知识。正由于此,人类的知识宝库才越来越丰富。
8.(甲)文选自鲁迅的讲演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有天才之前》。文中“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形象表达了作者所不相信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答案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1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据(甲)文内容看,鲁迅先生反对什么 (答案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作者认为新知识应该是对旧知识的_______和_______,而不是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论及新旧知识的问题。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整理国故与学习活学问和新艺术水火不相容,与(乙)文观点矛盾。
B.(甲)文认为整理国故与学习活学问和新艺术各不相干,与(乙)文观点矛盾。
C.(甲)文批评“整理国故”的主张,(乙)文批驳“知识老化”说,二者观点矛盾。
D.(甲)文批评“整理国故”的主张,(乙)文批驳“知识老化”说,二者观点实质上不矛盾,只是立论角度不同。
课外拓展阅读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被召去为国王看病。“你为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在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傻帽儿,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心里认为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才是,比如,你可以说:“那当然,陛下这么尊贵,我怎能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您呢 ”国王高兴还会少了你的好处吗 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权势面前坚持自己让心灵站立的原则。
我们需要让心灵站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权势面前如此,在金钱、荣誉面前也同样如此。金钱可能使我们屈服于物欲;一次性使用的荣誉可能让我们忘记生命的最终目标。你要想坚守自己,就必须牺牲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并且在这种牺牲中高扬自己的人生信念。
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计算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宠辱不惊,把坚守自己的灵魂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从不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他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存在着。
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悬崖上的松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只是以本质的执著,坚守在别人无法坚守的地方,它令人敬佩。然而,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跻身于悬崖。悬崖上少土,需要一棵树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岩石上少水,需要一棵树用心灵浇灌自己。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那些生活在平地里的树所具备的。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的人要本事没本事,要品质没品质,他不投机,不选择一种风险最少的途径,又怎能讨到自己的饭票呢 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一切,要显露自己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异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站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让自己的心灵站立,以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基本的人生目标,达不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12.文章开头使用了罗伯特·科赫的例子,要阐明的分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概括回答“让心灵站立”所需要的“胸怀”和“底气”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根据文意阐述“让心灵站立”这个语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薄”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为“bó”,而不能读成“báo”。
2答案:D 解析:A“置之不礼”应为“置之不理”,B“于世隔绝”应为“与世隔绝”,C“荒谬绝论”应为“荒谬绝伦”。
3答案:D 解析:应根据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望文生义。正确的解释应是“不值得一提”。
4答案:A
5答案: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孙悟空。他在取经路上,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可见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介绍完毕。谢谢!
答案:6.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没有天才。
7.C
答案:8.不整理保存国故,就不能去求新。
9.以整理国故来对抗新思潮
10.继承 发展 抛弃
11.D
答案:12.在权势面前需要让心灵站立。
13.(1)要心怀大众,追求真理。(2)要有本事(才华),要有优秀品质。
14.在权势、金钱、荣誉面前不受诱惑,以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语言特色:
语言生动形象,善用口语。
这篇演讲词中有许多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恒久的魅力,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如:“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此外,演讲毕竟是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恰当地运用口语,显得自然、亲切,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这篇演讲词就在多处恰当地运用了口语。例如:“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材料选择具体生动,引人入胜。这篇演讲词使用了许多生动活泼、富有说服力的材料。如,为了阐明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这个道理,鲁迅先生讲述了拿破仑过Alps山时说自己比Alps山还要高的故事,指出:“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为了批判“整理国故”论,一共举了两个事例作类比,一是“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这些事例形象地指出了“整理国故”论的荒谬。这些材料的运用,避免了抽象的论理,空洞的说教,能唤起听众极大的兴趣,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3把握重点: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全文从结构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整个演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攻克难点:
鲁迅是怎样反驳那些遏止天才的不良做法的
其一:“整理国故”的后果将会怎样,鲁迅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一个句子:“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生动形象地说出了传统东西和新事物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既要整理旧的也要搞活新的。
其二:“崇拜创作”的后果将会怎样 鲁迅认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盲目自大,排外守旧,因此说有那么一些中国人“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这样的环境有天才也活不下去,所以既要坚持自己的也要借鉴人家的。
其三:“恶意的批评”会导致怎样的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 扼杀嫩苗。嫩苗是很可爱的,它是充满着希望的。你把它扼杀了,这是草菅人命,此等行为是非常恶劣的。鲁迅也打了一个比方——“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宽容要善意。
5质询疑点: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演讲的标题“未有天才之前”,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非常新颖独特。这样的演讲题目,容易让听众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听时自然就容易理解。第二单元
6.未有天才之前
自主学习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国粹( ) 戕贼( ) 坚苦卓绝( ) 厌薄( )
心旷神怡( ) 譬如( ) 趋势( ) 荒谬( )
幼稚( ) 寒噤( ) 遭殃( ) 报酬( )
答案:cuì qiāng zhuó bó kuàng pì qū miù zhì jìn yāng chóu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A.天赋 报酬 坚苦卓绝 荒谬绝论 ( )
B.赏鉴 譬如 心旷神贻 丧魂失魄 ( )
C.戕贼 趋势 置之不礼 无药可救 ( )
D.遭殃 寒噤 异域情调 于世隔绝 ( )
答案:A.伦 B.怡 C.理 D.与
3.解释下列词语。
(1)厌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戕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厌倦轻视(2)伤害;残害。(3)指不敢说话。(4)心境宽阔,精神愉快。
4.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A.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 )
B.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 ( )
C.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
D.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
答案:A.借代 B.反问 C.比喻 D.比喻
5.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产生天才,就要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6.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文从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整个演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点击思维
1.给加点字注音,应根据汉语拼写规则注音,同时注意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区别。例如:“薄”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为“bó”,而不能读成“báo”。“旷”是形声字,不能读成“广”。
2.改正错别字应按词语的意义来确定字形,同时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
3.要求对学过的词语熟练掌握意思,同时要注意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
4.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应掌握修辞的有关常识,注意其间的差别。如比喻应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拟人看是否把描写的事物人格化了。
5.主要观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待问题的看法和主张,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从中归纳整理。
6.此问题是对论证思路和方法的考查,一般说来,论证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方法有两类,其一是举例论证,其二是道理论证,这其中又包括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因此,应熟读课文,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证明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