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5 08: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主要介绍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以及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日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简易日晷的制作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
a. 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b. 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2. 科学探究:
a. 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b. 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
3. 科学态度:
a. 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b. 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a. 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难点: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但对影子的形成规律和日晷的制作方法还不了解。学生喜欢参与小组活动,愿意与他人合作,但在组织和分工方面可能需要引导和指导。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示范演示法: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模仿操作。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和制作日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讨论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深理解。
六、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a. 课件或黑板、粉笔。
b. 实验器材:小太阳灯、物体模型、直尺、计时器等。
c. 制作日晷的材料:纸板、剪刀、铅笔、图钉等。
2. 学生准备:
a. 小组活动准备:分组。
b. 观察记录表。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 :
a. 提出问题:在白天,太阳光照在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b.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会产生影子。
c.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 知识讲解与示范 :
a. 影子的形成原理:
影子的形成是由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并被部分挡住而产生的现象。当太阳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线会传播到物体的各个部分。然而,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或表面时,它会被物体吸收、反射或散射。
当太阳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线会被物体遮挡住一部分,这部分被遮挡的光线无法到达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因此产生了一个区域没有光线的区域,我们称之为阴影。阴影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光线的方向和强度。
b. 日晷的概念和作用:
日晷是一种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它利用太阳的光线来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从而判断时间的长短。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时间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明中。
日晷通常由一个竖直的棍子(称为指南针)和一个水平的基座组成。指南针上有一个指示物(如棍子的顶端或一个小球)投射出的影子会在基座上形成一个影子的点或线。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的变化,人们可以确定时间的变化。
日晷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当太阳升起时,它的光线会以较小的角度照射到地面上,形成较长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角度变大,影子变短。当太阳达到最高点时,它的光线垂直地照射到地面上,形成最短的影子。然后,当太阳开始下降时,影子的长度再次变长。通过观察这些变化,人们可以推断出当前的时间。
3. 制作日晷和观察记录 :
a. 分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简易日晷。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他们可以使用纸板和长直杆来制作日晷的主体部分。
b. 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用纸板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长直杆固定在三角形上,将日晷竖直插入地面。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制作日晷的方法。首先,老师可以用纸板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90度,另外两个角为45度。然后,将一个长直杆固定在三角形的直角上,确保它与地面垂直。最后,将制作好的日晷竖直插入地面,使其稳固。
c. 学生根据示范制作自己的日晷,确保日晷能够稳固地插入地面。
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使用相同的方法制作自己的日晷。他们可以使用纸板、剪刀和胶水等材料来制作日晷的主体,并确保日晷能够稳固地插入地面,以便进行后续的观察记录。
d. 学生小组根据观察记录表,制定简单的观察计划,记录不同时间下日晷的影子长度。
每个学生小组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观察计划,并使用观察记录表来记录不同时间下日晷的影子长度。观察计划可以包括选择观察的时间段和频率,例如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影子的长度。学生们可以使用标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观察记录表的示例:
时间 影子长度
9:00 AM 10 cm
9:30 AM 8 cm
10:00 AM 6 cm
...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下日晷影子长度的变化,学生们可以理解太阳的位置和角度对影子的形成和长度的影响,从而推断出时间的变化。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日晷的作用和原理。4. 观察记录和讨论 :
a. 学生小组按照观察计划,记录不同时间下日晷的影子长度。
b.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的结果,结合时间和影子长度的变化,讨论影子的规律。
c. 引导学生发现:在一天中,影子的长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最长时是中午。
5. 影长变化的数据和柱状图绘制 :
a. 教师提供一组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表格。
b.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柱状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影子的长度,每个时间点用柱状图表示。
c.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表格,在黑板上绘制柱状图。
八、板书设计: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影子的形成原理: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形成阴影,我们称之为影子。
日晷: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利用太阳的光线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示范演示、合作探究和讨论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了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并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影子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记录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