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5 09:1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要求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CONTENS
目录
大明的世界
01
世界的大明
02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大明的世界
——明朝的兴亡和制度建设
打工皇帝
1344 年夏天,元朝统治下的淮河流域接连遭受旱灾和瘟疫。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佃农九口之家,半个月内相继病死四人。家中的小儿子、年仅 17 岁的老八为饥饿所迫,削发为僧,出外游方乞讨。后来,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因为打仗骁勇,得到主帅赏识,主帅不仅把养女嫁给他为妻,还给了他一个新名字:
中都谯楼: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也被称为华夏第一谯楼
朱元璋
打工皇帝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讨元北伐檄文《谕中原檄》
1
2
3
4
招募老乡徐达
得遇贤才李善长
采纳徐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礼遇刘基,广纳贤才
整合农民势力
消灭竞争对手
打工皇帝
▲ 明皇陵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园,占地约二万余亩。
大明皇陵之碑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
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
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鋩……
打工皇帝
▲ 明孝陵
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康熙御笔
皇帝打工——罢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1)历史原因:君相矛盾由来已久。
(2)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
(3)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结合材料简析朱元璋废相的原因。
不止一个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姓名 结局
李善长 被斩杀,连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并遭诛
汪广洋 被诛杀
徐达 被间接赐死
皇帝打工——罢相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废相影响:
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政务繁多,皇帝疲于应对;
③皇帝独断,易导致决策失误;④容易导致后宫和宦官干政。
黄宗羲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问题探究
①君主失去助手;②百官失去领袖,官员沦为皇帝私臣
③皇位世袭缺陷不能弥补。
皇帝打工——设内阁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
——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
1380年,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不过,他的继承者则将实际上的宰相权力,赋予了内阁大学士。然而,大学士们的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个人选择,即便16世纪70年代权重一时的大学士张居正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性质
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直属皇帝,但不是正式行政机构
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时间
明成祖
皇帝打工——设内阁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 ——《明史》
才子首辅解缙
四朝元老杨士奇
青词宰相严嵩
改革先锋张居正
阉人当政
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原因
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
阉人当政
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原因
司礼监(内廷宦官机构)
机构
①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权力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特务统治
东厂腰牌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史·宋濂传》
临安钱宰,会选《孟子》节文,公退微吟曰:“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察者以闻。明日,文华燕毕,进诸儒,谕之曰:“昨日好诗,然局尝嫌汝,何不用‘忧’字 ”宰等谏愧谢罪,后未几,皆遣还。
——叶盛《水东日记》
阉人当政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君主 年号 当权宦官 事迹
明英宗朱祁镇 宣德 王振 移去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铁牌;掌司礼监……大臣下狱者不绝。
明宪宗朱见深 成化 汪直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明武宗朱厚照 弘治 刘瑾 邀宠武宗,党同伐异,时人称他为“立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 天启 魏忠贤 人称“九千九百岁”,广植党羽,构陷忠良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 冯保 支持张居正改革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 王承恩 殉葬大明
地方管理

皇帝
中书省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中后期
皇帝






地方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内阁
司礼监
边疆管理
地区 措施
蒙古(鞑靼、瓦剌)
藏族(乌思藏)
东北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山海关
嘉峪关
万里长城
边疆管理
地区 措施
蒙古(鞑靼、瓦剌)
藏族(乌思藏)
东北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土木之变:明代中期,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
③1571年“隆庆和议”: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
边疆管理
地区 措施
蒙古(鞑靼、瓦剌)
藏族(乌思藏)
东北
重新修筑长城。1571 年,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
乌思藏
大乘法王印
边疆管理
地区 措施
蒙古(鞑靼、瓦剌)
藏族(乌思藏)
东北
重新修筑长城。1571 年,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女真崛起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北京
建州女真
东海女真
海西女真

(1636)
盛京
(后金:1616)
◎赫图阿拉城
◎清沈阳故宫
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皇帝 年号 奇葩之处 皇帝 年号 奇葩之处
朱元璋 洪武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朱祐樘 弘治 凄惨皇帝——六岁认爹英年早逝
朱允炆 建文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朱厚照 正德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朱 棣 永乐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朱厚熜 嘉靖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险死宫女
朱高炽 洪熙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朱载坖 隆庆 重色皇帝——开关通商开放纵欲
朱瞻基 宣德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朱翊钧 万历 罢工皇帝——三征固明三案毁明
朱祁镇 正统 俘虏皇帝——治国无方复统有道 朱常洛 泰昌 泻肚皇帝——生于乱搞死于搞乱
朱祁钰 景泰 捡漏皇帝——被动上台被动下台 朱由校 天启 木匠皇帝——宠信宦官溺水吓死
朱见深 成化 专情皇帝——宽仁治国独宠贵妃 朱由检 崇祯 殉国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多尔衮《东华录·顺治元年七月》
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20年间,水、旱、蝗、雹等灾害连年不断,遍及全国。陕西、河南、山东等重灾区,“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农民破产失业,流散四方,起义此起彼伏。
——刘厚生:《明朝何以亡国》
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清朝建立
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清军入关形势图
《圆圆曲》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
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
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
小结
君主专制(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管理)
废丞相 册封蒙古
设内阁 拉拢西藏
宦官干政 亡于女真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强化了君主专制,影响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未完待续
松风堂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世界的大明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 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目的
概况
为什么是郑和?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①统治者的支持
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目的
概况
为什么郑和能去?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清)夏燮《明通鉴》
郑和下西洋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 800人 1 000~1 500人 最多16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最多一次17艘 每次规模大小不一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排水量在5000吨以上 长24.5米,宽6米,旗舰排水量200吨。 旗舰排水量200吨,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①统治者的支持
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概况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
去过哪?做了什么?
15世纪前期(1405—1433)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①统治者的支持
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概况 15世纪前期(1405—1433)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征 朝贡关系,和平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传统礼制朝贡关系发展的极致……不含有恃强凌弱的霸道,这和洪武时期太祖制定的睦邻友好的祖训有关。朱元璋认为,四方各国皆远离中原,地处偏远,即使占有了它们的土地也并不足以供给,统治了它们的人民也不足以使役。他说:“我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朱元璋这一条祖训影响了有明一代,郑和下西洋也是这种祖训精神的延续,不存在对外掠夺,更没有占有殖民地的诉求,有的只是和平的理念,友好的举措。
——摘自王天有《王天有史学论集》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①统治者的支持
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概况 15世纪前期(1405—1433)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征 朝贡关系,和平发展
结局 郑和之后无郑和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原因:耗费巨大;
北部威胁增加;
明代后续帝王态度转变;
郑和去世;
宦官集团失势。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概况
特征
结局
评价 ①世界领先: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永乐十九年)是年,瓦剌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来朝。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苏禄、榜葛剌、浡泥、古麻剌朗王入贡。暹罗入贡者再。
(永乐二十一年)是年,锡兰山王来朝,又遣使入贡。占城、古里、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南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失剌思、榜葛剌、琉球中山入贡。
——《明史》卷七明成祖本纪
郑和第4次下西洋访问过的莫桑比克沿海,已到达南纬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没有郑和所开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欧洲人无法这么快到达中国。 ——邹振环:《郑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时代”前奏》
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条件
概况
特征
结局
评价 ①世界领先: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劳民伤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从经济角度讲,郑和下西洋缺乏经济动力,而对“天下共主”的虚名和对“珍异”的追求花费了国家的巨额财富,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一是明朝改变了宋元的市舶制度,实行朝贡贸易,使明廷遭受巨额的关税损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郑和下西洋的费用支出浩大繁杂,致使国库空虚;三是郑和下西洋以及大量的赏赐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隐患。
——马志荣在《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思考—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郑和下西洋,既表明朝廷对外关系政策的愚昧,更是对民间海外开拓的反动,也埋葬了宋元以来中国朝野的开放趋势。
——庄国土《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兼论朝贡制度的虚假性》
戚继光抗倭
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嘉靖平倭衹役纪略》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16世纪倭寇的侵袭
影响:明朝政府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也导致明朝与日本的贸易途径断绝,倭寇滋生。
1523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各派遣对明朝贸易使团来华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在浙江宁波爆发了武力杀戮事件。大内氏代表宗设沿路烧杀抢掳,对当地居民造成很大损害,追击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明朝官兵战死。
宁波争贡事件
戚继光抗倭
背景:
戚继光抗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岑港之战、台州九战九捷、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与俞大猷合作)、仙游之战(与俞大猷合作)
戚继光抗倭
背景:
戚继光抗倭:
成功原因: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均摘自《明史》卷一百戚继光传
练兵有方、军纪严明、策略得当
戚继光抗倭
背景:
戚继光抗倭:
成功原因:
结果
①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②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管控。
隆庆元年(1567年),当局宣布比较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既然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殖民者到来
世界文明
1351年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获得
澳门租住权
16世纪—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
1640
1588英西大海战
1566尼德兰革命
1629李自成起义
168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1624荷兰人入侵台湾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与拓展
殖民者到来——葡萄牙侵占澳门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
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设有官府,由广东省直接管辖。
濠镜之名,着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
——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殖民者到来——荷兰人入侵台湾
史料阅读
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 亦不知其国何名, 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
荷兰
新阿姆斯特丹
好望角
斯里兰卡
马六甲
台湾




殖民者到来——荷兰人入侵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并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其殖民行政中心“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殖民统治中心。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在台湾北部筑圣萨尔瓦多城和“圣多明哥城。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小结
未完待续
松风堂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