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十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少数民族政权:
①推动中国政治中心北移,以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进一步分离;
②战争与和平,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③因俗而治或兼顾不同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积累经验;
④丰富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
一、辽、西夏与金
耶律阿保机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翻译活跃。
耶律阿保机生于唐朝咸通十三年(872年)。起先,母亲梦见太阳坠入自己怀中,于是怀了孕。待到出生之时,屋内有神光异香环绕,身体犹如三岁小儿,落地便能爬行 。耶律阿保机三个月便能行走,满百日便能说话,凡事未卜先知。自称左右好像有神人护卫。即使在童年之时,开言便涉及国家大事。当时其伯父执掌国政,事有疑难便去向他咨问 。
一、辽、西夏与金
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点?有何作用?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南北面官制:辽朝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意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一、辽、西夏与金
一、辽、西夏与金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 夏国传》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李元昊
一、辽、西夏与金
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完颜阿骨打,女真部落联盟首领,完成了建国、灭辽两件事业,推动女真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完颜阿骨打
一、辽、西夏与金
猛安谋克制:金朝基本的社会和军事组织,具有行政、生产、军事合一的特点。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壮丁出征。
思考:结合材料,“猛安谋克”制度有何作用?
①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统治;
②节省开支,保证战斗力;
③推动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东
海
海
南
河
黄
大
江
江
龙
黑
斡
难
河
鄂
嫩
河
大翰耳朵
1206年成吉思
汗建立蒙古国
中都
1271年忽必烈定国
号为元。次年,改中都
为大都,并定都大都。
1234年灭金
临安
1279年消灭南宋残
余力量,统一了全国。
中兴
银川
北京
杭州
温都尔汗西南
1276年灭南宋
蒙
古
金
夏
西
南
宋
辽
西
大
理
部
等
蕃
吐
1218年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1115年攻占中都
1253年灭大理
南京
蔡州
襄阳
长
江
开封
厓山
蒙古军进攻金、西辽、
西夏、大理路线
元军进攻南宋路线
成吉思汗像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崖山海战:宁死不辱,南宋十万军民跳海自尽
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皇帝是年仅8岁的赵昺(bǐng),当时辅佐的重臣是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以及文天祥。不过,崖山海战前,文天祥已经被俘。这样,陆秀夫和张世杰进行了分工,打仗由张世杰负责,陆秀夫则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随着更多的宋军船只被蒙古兵烧毁,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跳海自尽。这天是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南宋灭亡。
看到皇帝和陆秀夫都跳海了,十多万南宋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后来,张世杰得知8岁的小皇帝已经跳海自尽,也选择了跳海自尽。而几年后,文天祥也被元兵杀害。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1.驿道驿站和急递铺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急递铺令
金初,“初置急递铺,腰铃转递,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许起马”。元承金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2.行省制(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等)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思考:元朝如何加强对空前辽阔的疆域的统治?
①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③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2.行省制(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等)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2.行省制(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等)
思考:据材料分析,元朝行省制与以往的地方制度相比有何特点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材料一: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特点: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②从山川形便为主到犬牙交错为主;...
2.行省制(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等)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思考:据材料和教材58页历史纵横,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影响: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②我国省制的开端;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2.行省制(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等)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回回
汉人
蒙古人
畏兀
儿人
波斯人
阿拉伯人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目的及评价?(与因俗而治不同 )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材料一 蒙人和汉人间的斗讼最足以表现种族间在法律上的不平等。法律上明文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从语义上来讲:
(一)汉人不许还手;
(二)但许诉于有司;
(三)一经还手便不得诉于有司,取消诉讼权。实则立法的主要用意着重在不许汉人还手,以及对于违法还手者的惩处。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大中国”的开始
朱元璋(朱重八)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总结: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二、蒙古兴起与元朝统一:“大中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