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乙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孔乙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13:46: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孔乙己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了解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生字词
本课关联知识点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成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课文分层
第1—3段 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
开端
第13段 交代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结局
第4—12段 介绍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和悲惨遭遇。
发展
高潮
掌柜
取笑,冷漠,毫无同情心
小伙计
看不起,讨厌,鄙视
短衣帮
麻木,毫不关心,以取笑他人为乐
了解其他人物
丁举人
把孔乙己推向深渊
文中两次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使哪些人快活?
行为
快活的人群:
酒客、掌柜、孩子、“我”
语言
外貌、神态、衣着
遭遇
在课文中,找一找文章写了孔乙己的几件事?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四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六段)
孔乙己教“我”写茴字。 (第七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第八段)
孔乙己被打折腿。 (第十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十一段)
酒客、掌柜、孩子、“我”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中不幸的失败者的冷酷。
分析讨论
孔乙己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01
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02
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
03
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04
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穿长衫
偶尔偷窃
好喝懒做
站着喝酒
竭力争辩维护清白
穷的将要讨饭
穷困潦倒、偶尔偷窃
以读书为傲
从不拖欠酒账
半个秀才都没捞到
这四次笑,描写的实际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描写“笑”的用意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笑是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写哀,更令人感到悲哀。同时,以众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描写“笑”的用意
孔乙己的下场是悲惨的,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
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但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乐趣。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作者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同时,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作者为什么以一个小伙计“我”的口吻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的表达效果。
课堂笔记
教师总结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课堂小测试
一、找出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事。
B.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脱欠。
C. 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D.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B

二、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B.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
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C.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D.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A

三、下列对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 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