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23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本试题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科目;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需按答题卡的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西周青铜器宜侯矢簋,簋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赐他铜器、土田和奴隶等内容。该记载体现的制度( )
A.反映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标志着统一国家的建立
C.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D.随时代发展而日益强化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属于儒家政治主张的是( )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C.“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D.“为政以德、重建秩序”
3.《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元丰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管天下盐铁……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据此可知汉朝政府( )
A.插手经营商业贸易 B.大力扶植私人资本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放任私营经济发展
4.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内阁与宦官的斗争 B.地方对中央的挑战
C.宰相制度得以重生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5.元朝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 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这说明元朝( )
A.对边疆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治 B.设置行省管理全国各个地区
C.否定了原有的因俗而治政策 D.对不同地区的管理方式趋同
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学,但他的经学和此后某些只关注经典的经学研究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要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才有意义。这表明他( )
A.跳出了儒学范畴 B.倡导经世致用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提倡学习西方
7.《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 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 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8.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挽救自身统治危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9.1919年6月,陈独秀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 “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陈独秀的这一言论( )
A.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B.是对外交不公平的强烈控诉
C.反映了他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D.促成了山东问题的顺利解决
10.下图为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1926年1月-1927年6月)。当时革命者的斗争目标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和平建国,民主政府”
11.下图是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以“投豆选举”的方式选出心中信任的“官”和政府的情景。这种做法( )
A.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B.是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初步尝试
C.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D.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2.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导图的制作。图4是一位学生的设计,他研究的课题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定;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这( )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体现人民民主制度发展
C.成为拨乱反正法律依据 D.推动法制建设与时俱进
14.20世纪60年代前期,以西南、西北为建设重点,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方针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轰轰烈烈展开。1965-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这一举措( )
A.是面对严峻国际形势的重大决策 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C.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平衡 D.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5.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生产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我国的高铁、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表明我国( )
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C.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6.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从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 亿美元。这一倡议( )
A.是中国制定的对外经济援助计划 B.拥有固定的合作区域与合作领域
C.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D.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坤弟也。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汉至唐的官员选拔制度并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演变的规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与社会进步”,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的记载,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 元; 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三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外交部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英国等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新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对内着手裁撤地方厘金,建立统一税收制,对国内的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收后即可通行全国。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货币改革,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2 月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从币制改革到抗战爆发前这段时间,外汇平稳、物价回升、金融安定、外贸入超相对减少,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几十年未有的顺差。对民营工业进行整顿并给予一定扶持,通过工业登记、工业救济、工业奖励等措施促进工业的发展,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开展兼并、改组等活动,民族资本出现了明显的集中趋势,主要产业中,出现了集中程度很高的民族资本集团,显示了民族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摘编自王远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自强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劳模评选从1950年延续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期间共召开过 15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评选主要是结合劳动竞赛结果而定,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以“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为主要代表的劳动模范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先进榜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生产力”是劳模评选的重要依据,“铁人”王进喜就是20世纪60年代劳动模范的代表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劳模评选主要以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为标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与潜能,认真钻研,勇攀时代高峰。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劳模群体的形象相应地转向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有宇航员杨利伟、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姚明,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产生的网络工程师贾磊,有拯救国家人民健康于危难之际的功勋模范人物钟南山、陈薇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模范的评选过程“始终直面时代和社会关切”,为时代变迁注入生机活力,绘成一幅“劳动创造美”的生动图卷。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簋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赐他铜器、土田和奴隶等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项正确;分封制下西周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项;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分封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恢复周礼,“为政以德、重建秩序”符合题意,D项正确;“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为道家学派的主张,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设立了管理市场的大农官,以贵卖贱卖来稳定物价,使政府参与市场交易,插手经营商业贸易,A项正确;汉朝重农抑商,不会扶植私人资本,排除B项;汉文帝和景帝在位时期休养生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理,而不是放任,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宦官手中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所以材料中“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内阁与宦官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排除B项;大学士被比喻为宰相,却不是宰相,因为内阁只是秘书机构,大学士只有给皇帝提供咨询的权力,不能成为真正的宰相,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对边疆地区设置土官等机构加强管理,巩固了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王朝,说明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的云南、西藏、台湾都未设置行省,排除B项;元朝在云南设置土官,说明其具有因俗而治的特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对不同地区的管理方式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材料“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才有意义”,可知顾炎武提倡学术为现实服务,强调士大夫应当心怀天下,体现了其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顾炎武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A项;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并未转型,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3—1844年(中国)。据材料体现广州的关税收入下降,上海的关税收入上升,结合所学其是原因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D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的原因,排除A项;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与关税的收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这是因为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挽救自身危机,不得已进行改革,C项正确;清政府颁布一些奖励实业的章程说明其并未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964年已经被镇压,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属于其客观影响,不属于其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可知,陈独秀此时已经开始对爱国主义进行理性思考,C项正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排除A项;陈独秀的话没有提到外交的不公平这件事,排除B项;山东问题是在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下,于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得以解决,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1月—1927年6月(中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1月—1927年6月处于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排除A项;“还我河山,守土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和平建国,民主政府”为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图片反映了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以“投豆选举”的方式选出心中信任的“官”和政府的情景,可知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A项正确;通过陕甘宁边区可知此时是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初步尝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不能说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说明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土地改革”“政治协商”“斗志昂扬”“滥发纸币”“一党专政”可知,材料分析的是解放战争国共两党胜负的原因,因此课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红军长征胜利发生在1936年,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土地改革,排除A项;抗日战争胜利不符合材料中国民党滥发纸币、经济崩溃,排除C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82、201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时期我国颁布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宪法,这推动法制建设与时俱进,D项正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等确立了新兴国家的架构,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制度发展,排除B项;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拨乱反正法律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部山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三线”大后方,突出西部地区的战略位置,其原因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A项正确;一五计划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实现,排除B项;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经济的布局,“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平衡”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三线建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属于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由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转变为高端产品为主,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B项正确;材料并未与世界其他国家对比,无法得知中国领先世界,排除A项;高铁、船舶、汽车、飞机等不属于第三产业,排除C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3年-2022年(中国)。根据材料“从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 亿美元”可知,2013年-2022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并不断实践,产生的影响大不断扩大,说明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C项正确;一带一路不属于对外经济援助计划,排除A项;一带一路涉及领域广泛,并不是固定的,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制度: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规律: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正;选官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2)示例:科举制度推动唐朝社会进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度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唐朝及以后的国家统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1)本题为列举、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至唐(中国)。制度: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知识可知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规律:结合所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标准变化可孩子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才能学识;结合所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变化可知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结合所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变化可知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正;结合所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范围可知选官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2)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隋唐(中国)。首先,根据材料“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可以拟定论题科举制度推动唐朝社会进步。
然后结合科举制的背景、内容、影响加以分析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度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最后进行总结: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唐朝及以后的国家统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8.(1)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洋务派只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改革不彻底,不能实现富国强兵。
(2)特点:民族工业发迅速;轻工业发展突出;资金少、规模小;受外来力量影响明显。
(3)成就: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贸易顺差;物价平稳;工业部门增加;民族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资本集中趋势)等。原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关税自主对民族工商业一定的保护;财政金融统一的促进;政府对民营工业的扶植与奖励;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的提高等。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从洋务运动的利弊加以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洋务派只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改革不彻底,不能实现富国强兵。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民国初期。根据材料“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可知民族工业发迅速;根据材料“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可知轻工业发展突出;结合所学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相关知识可知资金少、规模小;受外来力量影响明显。
(3)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外汇平稳、物价回升、金融安定、外贸入超相对减少,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几十年未有的顺差”可知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贸易顺差;物价平稳;根据材料“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知工业部门增加;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开展兼并、改组等活动,民族资本出现了明显的集中趋势,主要产业中,出现了集中程度很高的民族资本集团,显示了民族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可知民族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资本集中趋势)等。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外交部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可知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关税自主对民族工商业一定的保护;根据材料“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货币改革,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2月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可知财政金融统一的促进;根据材料“对民营工业进行整顿并给予一定扶持,通过工业登记、工业救济、工业奖励等措施促进工业的发展”可知政府对民营工业的扶植与奖励;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行动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的提高等。
19.示例:新中国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需要调动广大工农阶级的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基础建设的需要。国家提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劳动技术创新的劳模评选标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评选出“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先进典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劳模评选标准不断发展,经济贡献和科技创新日益得到重视。20世纪80至90年代,“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汇聚了强大的科技力量和精神力量。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复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风气日渐包容和开放。劳模评选标准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在勤奋实干的基础上更加多元,宇航员杨利伟、体育明星姚明、百度员工贾磊、为人民健康做出重大贡献的钟南山等先进模范人物,绘成一幅“劳动创造美”的生动图卷。劳模评选标准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发展变化的缩影,体现出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建国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50年代、60至70年代、80至90年代、21世纪至今等不同时期劳模的评选标准不同,可得出论题;新中国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然后结合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需要调动广大工农阶级的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基础建设的需要。国家提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劳动技术创新的劳模评选标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评选出“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先进典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劳模评选标准不断发展,经济贡献和科技创新日益得到重视。20世纪80至90年代,“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汇聚了强大的科技力量和精神力量。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复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风气日渐包容和开放。劳模评选标准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在勤奋实干的基础上更加多元,宇航员杨利伟、体育明星姚明、百度员工贾磊、为人民健康做出重大贡献的钟南山等先进模范人物,绘成一幅“劳动创造美”的生动图卷。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劳模评选标准是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变化的缩影,体现出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