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5 10: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早期国家特征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下列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食有劳而禄有功” B.“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C.“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D.“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2.儒家尊崇“定于一”的礼乐秩序;墨家追求“尚同、执一”的社会秩序;道家认同“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的统一秩序。这反映了三者具有相同的( )
A.政治立场 B.学术观点 C.社会目标 D.哲学认识
3.吕思勉指出,“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作者认为( )
A.封建社会始于汉朝 B.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地方自治权力
C.宜实行郡国并行制 D.分封已不合潮流但曾发挥积极作用
4.河北地区民间藏书在魏晋时期以经史子集为主,在南北朝时期以佛教经典和民间文学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化多元发展 B.民族交往交流密切
C.政权更迭频繁 D.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5.欧阳修提出“本末相表里”,在《通进司上书》中公开反对抑末观点,主张“与商共利”,“诱商为上、制商为下”,此为“取少而致多之术也”。这表明欧阳修( )
A.重视农业发展 B.建议强化国家经济控制
C.主张工商皆本 D.力图解决北宋财政问题
6.下表为元明清时期美术家籍贯分布比例表(单位:%)。这反映了( )
朝代 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中原地区 其他地区
元代 31 30 36 3
明代 51 25 16 8
清代 56 21 12 11
A.科举制度推动文化繁荣 B.江南地区引领文化风气
C.经济发展影响文化格局 D.东南沿海地区逐渐衰落
7.孟子认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而魏源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说明( )
A.儒家主流思想与时俱进 B.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C.部分士人突破传统认知 D.宗藩关系让位于条约外交
8.下表为1895—1906年浙江新办工矿企业简表(部分)。这些企业的兴办( )
开办时间(年) 名称 所属行业 资本额(万元)
1895 昌大缫丝厂 缫丝业 28.1
1899 通惠公纱厂 棉纺业 55.9
1904 公兴矿务公司 矿业 3
1905 阳山煤矿 矿业 4
1906 和丰纱厂 纺织业 83
A.得益于政府政策调整 B.旨在缓解洋务企业经营困难
C.体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D.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9.下图为1909年《新铭画报》刊登的漫画《姑娘御车》,该漫画( )
A.意在宣传妇女解放 B.反映了清末新政的成效显著
C.提倡兴办新式教育 D.体现了新旧杂陈的时代特征
10.下表为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的早期经历简表。这反映了( )
时间 经历
1919年5月 参加湖南学生运动
1920年4月 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 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
1920年11月 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A.女性群体参政意识增强 B.学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C.五四运动促进青年觉醒 D.中国共产党肩负唤醒民众使命
11.一份档案提到“在经济上分配敌伪汉奸恶霸豪绅的土地、房屋、牲畜,使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即是反奸清算,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份档案可用于研究( )
A.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 D.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此后一年间,又分别实行了油料统购和食油统销、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这一政策( )
A.配合了国家经济战略 B.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
C.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D.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3.1964年初,周恩来明确了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对外援助基本准则。此后,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赢得了非洲人民认可。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 )
A.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B.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改善了全球治理体系 D.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1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恢复设立国家主席,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该宪法( )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 B.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
C.保障了国家基层治理 D.体现了市场经济要求
15.《人民日报》历年高频词汇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的高频词汇包括( )
A.经济建设联产承包经济特区精神文明 B.市场经济祖国统一世贸组织信息时代
C.小康社会生态文明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 D.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封建王朝都城变迁
关于都城位置
关于定都北京
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明史》
关于都城选址
都城选址在整个国家宏观视角下,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而将所有选择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而长治久安的内涵不仅在于时间,政治上得以号令全国、文化上拥有根基、经济上保障供给、军事上实现自保,均在其中。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据图,指出汉至清朝主要都城位置变迁趋势。
(2)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英君主的书信往来
1792年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节选)
为着要见识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要把各处的禽兽、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相互交易,大家都得便宜。
附:1793年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的六条要求: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援俄国旧例,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物;将舟山附近一个岛屿让与英,以便函英人居住和存放货物;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税;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章纳税,不另纳税。
——摘编自《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等
1793年乾隆给乔治三世的回信(节选)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高宗实录》
(1)乔治三世的书信体现了英国怎样的目的?马戛尔尼六条要求在《南京条约》中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时代背景,对乾隆的回信内容予以评论。
18.不同时代标语口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语口号
①1922年“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②1925年“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商人们奋斗到底!自由统一的中国万岁!”
③1927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
④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⑤1935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⑥1939年“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⑦1946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⑧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历史口号》
(1)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分类依据 标语口号编号
国民革命
十四年抗战
(2)结合所学知识,对十四年抗战的具体标语口号分别进行解读。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6年5月1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6156人,代表着全国二十一个民族的先进生产者,在这里誓师向社会主义进军。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
类别 总人数 女性代表 少数民族代表
重工业 472 19 18
轻工业 292 49 2
商业 290 49 20
教育 244 41 14
文化 211 31 18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0 4 1
农业合作社 48 1 10
—整理自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根据材料,概括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特点,并分别进行说明。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可知,早期国家阶段国家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而“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体现西周时期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社会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下,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效忠对象以及不同的权力,说明此时早期国家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B项正确;“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赏罚分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体现出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礼乐道德秩序的统一,墨家强调平等秩序的统一,道家强调社会秩序的统一,这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具有相同的社会目标,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社会目标”,而“政治立场”不符合主旨,没有体现他们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等观点不是学术观点,而是其追求的社会目标,排除B项;“定于一”“尚同、执一”等观点没有涉及哲学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过时之制也”与“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时,推行分封制和时代发展趋势的脱节,虽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制度依然在汉朝初期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时期,不是汉朝,排除A项;“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地方自治权力”不符合封建社会政治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宜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材料“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民间藏书在魏晋时期以经史子集为主,在南北朝时期以佛教经典和民间文学为主”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佛教流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道教、佛教以及玄学发展较快,呈现出多元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通过民间藏书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此时儒学仍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中国)。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诱商为上、制商为下”,此为“取少而致多之术也”,说明欧阳修主张通过发展商业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北宋的财政问题,D项正确;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说明欧阳修重视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欧阳修主张“诱商为上、制商为下”,说明欧阳修反对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说明欧阳修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主张工商皆本,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元明清时期美术家籍贯分布比例表”可知,元明清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等比例明显的中原地区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比例上升,反映了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影响文化格局,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而“科举制度推动文化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江南地区引领文化风气”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东南沿海地区在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逐渐衰落”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及所学可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体现了部分士人对传统认知的突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主流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排除A项;此时的清政府并未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条约外交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1895—1906年浙江新办工矿企业简表(部分)”可知,浙江的民族工业在1895—1906年得到较快的发展,其原因在于此时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正确;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之后逐步瓦解,“缓解洋务企业经营困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中的行业依然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优化”没有体现,排除C项;“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夸大了这些企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漫画描绘的是年轻的姑娘驾车,路人对其的评价与看法,体现出新旧思想并存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时代特征,而非宣传妇女解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清末新政成效,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新旧思想的并存,没有体现新式教育的兴办,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9—1920年(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缪伯英在五四运动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活动,这可以看作是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这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的觉醒,C项正确;表格中只列举了缪伯英一个人的经历,不能得出女性群体参政意识增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缪伯英的个人经历表明学生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但不能反映其是主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经济上分配敌伪汉奸恶霸豪绅的土地、房屋、牲畜,使农民有地种”“实现耕者有其田”中的信息可知,对敌伪、汉奸等的清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行动,档案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改革,因此这一档案可以用来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尚未出现汉奸、敌伪这些称呼,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并未出现敌伪、汉奸等称呼,排除B项;抗战时期实行的是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未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53年(中国)。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一五计划,为了保障城市粮食供应,保障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可知,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经济战略,A项正确;1950年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排除B项;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农产品的自由贸易,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非洲。根据材料“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对外援助基本准则”“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赢得了非洲人民认可”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内容,与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八二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恢复设立国家主席,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宪法修正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非只有人民生活需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得到发展,1986年至2001年,正是中国正在积极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努力的时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入信息时代,B项正确; “联产承包”“经济特区”是新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表现,排除A项; 小康社会是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提出的党的战略思想,排除C项;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都是新时代的思想,是21世纪以来的词汇,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趋势:汉到宋,自西向东迁移;宋到清,自南向北迁移。
(2)原因:北京靠近元清两朝和明成祖政权发源地,政治根基稳固;战略位置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方便号令全国;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军事上可以自保;紧邻中原腹地,京杭大运河和长途海运可以保障都城供应;临近少数民族地区,利于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的图片可知汉至北宋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得出汉至北宋的都城变迁是,沿西安—洛阳—开封一线,呈东西向波动迁移,趋势是汉到宋,自西向东迁移;根据材料的图片可知南宋至清朝都城在杭州、南京、北京得出南宋至清朝都城的变迁是,沿杭州—南京一北京一线,呈南北向波动迁移,趋势为自南向北迁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靠近元清两朝和明成祖政权发源地,政治根基稳固;根据材料“都城选址在整个国家宏观视角下,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而将所有选择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与“ 政治上得以号令全国、文化上拥有根基、经济上保障供给、军事上实现自保,均在其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军事需要,交通地位与民族交流等角度分析。在地理位置上,观察图画位置可知,北京战略位置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方便号令全国;在军事上,北京位于长城的重要位置,周围有山地与关隘可知,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军事上可以自保;根据图画可知,北京位于大运河的终点可知,紧邻中原腹地,京杭大运河和长途海运可以保障都城供应;根据图画可知,北京为农耕区与游牧区的交界处可知,临近少数民族地区,利于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7.(1)目的: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体现:割让香港岛;协定关税;开放通商口岸。
(2)评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寻求海外市场;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农耕经济发达。乾隆主张有限的贡赐贸易,拒绝英国扩大贸易的要求,有其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同时体现了其盲目自大的心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
目的:根据材料“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相互交易,大家都得便宜。”可知,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体现:根据材料“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可知,割让香港岛;根据材料“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税;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章纳税,不另纳税。”可知,协定关税;根据材料“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可知,开放通商口岸。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
评论:根据材料“为着要见识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要把各处的禽兽、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相互交易,大家都得便宜。”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寻求海外市场;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可知,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农耕经济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主张有限的贡赐贸易,拒绝英国扩大贸易的要求,有其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同时也体现了其盲目自大的心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8.(1)
分类依据 标语口号编号
①②
工农武装割据(或土地革命、或国共对峙) ③④
⑤⑥
人民解放战争 ⑦⑧
(2)口号⑤解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口号⑥解读: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号召“自己动手”“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根据地困难,粉碎了敌伪势力的封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以”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为革命目标,其正式时间为1924年-1927年7月,“1922年‘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革命目标,是国民革命的萌芽准备阶段,口号②“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商人们奋斗到底!自由统一的中国万岁”与国民革命的时间相符,故国民革命的口号为①②;根据材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7月之后,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走上农村革命道路,故分类依据为:工农武装割据,编号为③④;根据图表“十四年抗战”可知,十四年抗战的时间为1931-1945年,在这个阶段的口号标语为 ⑤1935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⑥1939年“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故“十四年抗战”的标语口号编号为⑤⑥。根据材料 “⑦1946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与 “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1949年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故其标语口号编号为⑦⑧。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题干“对十四年抗战的具体标语口号”可知,十四年抗战的具体标语口号为⑤⑥,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口号⑤与⑥进行解读。
解读⑤:根据材料“1935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局部抗战阶段,再结合“九一八事变”与“八一宣言”等局部抗战的史实进行解读,如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同时这时期的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消极抵抗日本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解读⑥:根据材料“1939年‘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可知,此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的战略相持阶段,需要结合“敌后抗战”与“全面抗战”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号召“自己动手”“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根据地困难,粉碎了敌伪势力的封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9.先进生产者代表来源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激发了各行业劳动者生产热情。
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代表最多。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轻工业、商业等领域代表也有较大比例。“一五计划”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关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文化教育领域代表有较大比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代表有一定比例。“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广泛建立。
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提高女性地位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综上所述,国家表彰先进生产者反映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代表的组成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重视,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社会发展状况。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其特点进行说明。
根据材料“1956年5月1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6156人,代表着全国二十一个民族的先进生产者,在这里誓师向社会主义进军。”可知,先进生产者代表来源广泛;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激发了各行业劳动者生产热情。
根据材料“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的轻工业与重工业数据可知,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代表最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说明,可知,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根据材料“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的轻工业与商业的数据可知,轻工业、商业等领域代表也有较大比例;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说明,可知“一五计划”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关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根据材料“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的文化与教育的数据可知,文化教育领域代表有较大比例,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说明,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的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数据可知,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代表有一定比例;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说明,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广泛建立。
根据材料“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的女性代表与少数民族代表数据可知,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说明,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提高女性地位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最后,归纳总结,深化中心。根据以上说明过程可知:综上所述,国家表彰先进生产者反映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代表的组成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重视,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社会发展状况。
同课章节目录